類蘆

類蘆

類蘆(學名: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 Keng ex Hitchc. )是禾本科,類蘆屬多年生葦狀草本植物,具木質根狀莖,稈直立,高可達3米,徑通常節具分枝,節間被白粉;葉鞘無毛,葉舌密生柔毛;葉片扁平或卷折,頂端長漸尖,圓錐花序,分枝細長,小穗含小花,第一外稃不孕,穎片短小;內稃短於外稃。8-12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海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印度、緬甸、印度東北部至馬來西亞、亞洲東南部均有分布。生長在海拔300-1500米的河邊、山坡或礫石草地。

類蘆是優良的水土保持草種,為芒箕等鄉土草種的侵入與繁衍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加快水蝕荒漠化地區植被恢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順坡整地,分蔸栽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葦狀草本,具木質根狀莖,鬚根粗而堅硬。稈直立,高2-3米,徑5-10毫米,通常節具分枝,節間被白粉;葉鞘無毛,僅沿頸部具柔毛;葉舌密生柔毛;葉片長30-60厘米,寬5-10毫米,扁平或卷折,頂端長漸尖,無毛或上面生柔毛。
類蘆類蘆
圓錐花序長30-60厘米,分枝細長,開展或下垂;小穗長6-8毫米,含5-8小花,第一外稃不孕,無毛;穎片短小;長2-3毫米;外稃長約4毫米,邊脈生有長約2毫米的柔毛,頂端具長1-2毫米向外反曲的短芒;內稃短於外稃。花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300-1500米的河邊、山坡或礫石草地。
類蘆極耐乾旱、高溫和瘠薄土壤,適生石質、砂礫立地。只要少許水濕和塵土,在水泥板縫、石礫堆、沙灘、岩縫均能生長、分孽、開花、結實。
類蘆類蘆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灣(高雄)、浙江、江蘇。印度、緬甸、印度東北部至馬來西亞、亞洲東南部均有分布。
類蘆類蘆

繁殖方法

容器育苗的傳統方法是採用5厘米×10厘米規格的營養袋育苗。用此法培育類蘆苗的優點是可帶較多的營養土,栽植時不需另覆蓋客土,造林成活率高;類蘆種子雖小,但生命力強,只要有少許營養客土就可生長。

栽培技術

順坡整地

選擇強水土流失山地、瘠薄、叢生陝長地段,含有根瘤的地塊能提高和改良地力的類蘆為主栽草種與胡枝子按3:1比例混交搭配種植。
類蘆類蘆
在陡坡地段應挖小穴,規格30厘米×20厘米×20厘米,密度為6000-9000株/公頃,呈品字型排列,重點地段的密度加大。緩坡地段挖小水平溝,規格為30厘米×50厘米,長度視地形而定,溝距1米左右,種植密度為水平溝種3株/米。每穴內應施肥土5千克、過磷酸鈣0.05千克或每穴施肥土20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作為基肥,下完基肥需及時覆蓋表土。種植品種採用混交排列,類蘆和胡枝子混交比例為3:1,整地和施基肥均宜在冬末前結束。

分蔸栽植

分蔸栽植時間在3月份,選擇莖稈粗壯,約0.5厘米以上,根莖芽眼飽滿的類蘆截稈,將尾部砍去,留30厘米高的莖稈,每20-30株一把,根部沾好配有鈣鎂磷肥的黃泥漿(比例為1:100),過夜苗需重新打漿處理。栽植時,先扒開穴土使表土與基肥均勻混合,類蘆分苗2-3株種1穴,深植、踩緊,穴外沿要高於內沿。種後如無雨,應澆定根水。如遇石質山地或難以動土挖穴的地段,用容器類蘆苗種植。即把分櫱的類蘆苗先定植在竹簍或塑膠袋等容器內,待新根、芽長出後,再連容器一併移栽至石質山地。種後當年5-6月份追施一次尿素,每叢施0.05千克,施肥挖土在穴內沿進行,7-8月份可再施一次追肥。
類蘆類蘆

主要價值

類蘆是優良的水土保持草種,在中國南方的水蝕荒漠化地帶採用以類蘆為主裁草種的治理措施,半年時間即可覆蓋地表,有效地控制住水土流失,快速改變水蝕荒漠化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為芒箕等鄉土草種的侵入與繁衍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加快水蝕荒漠化地區植被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