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帶刺尾魚

額帶刺尾魚

額帶刺尾魚又稱杜氏刺尾鯛,俗名粗皮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由法國動物學家--阿希爾·瓦朗謝訥(Achille Valenciennes )於1835年命名。觀賞和食用皆可。容易飼養,常見度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額帶刺尾魚
  • 拉丁學名:Acanthurus dussumieri
  • 別稱:粗皮魚、眼紋倒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刺尾魚亞目
  • :刺尾魚科
  • :刺尾魚屬
  • :額帶刺尾魚
  • 分布區域:印度-太平洋
  • 命名者:Valenciennes
  • 發現年代:1835
棲息環境,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經濟利用,養殖技術,混養,食物,繁殖,難度,環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瀉湖、礁沙混合區。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體黃褐色,具許多藍色不規則的波狀縱線,頭部黃色而具有藍色點及蠕紋;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另具一黃色帶橫跨眼間隔;鰓蓋膜黑色。背鰭及臀鰭黃色,基底及鰭緣具藍帶;尾鰭藍色,具許多小黑點,基部有一黃弧帶;胸鰭上半黃色,下半藍色或暗色;尾柄棘溝緣為黑色,而尾棘則為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深度4-130米。棲息於沿岸附近之珊瑚礁及岩礁地帶。日行性魚類。一般小魚於礁盤上方活動,成魚則常成群的洄游於中層水域。以附著性藻類、硅藻或有機碎屑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沿岸,東至夏威夷、庫克群島和萊恩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勳爵島。
分布範圍國家及地區如下:
非洲:吉布地、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南非、馬達加斯加、葛摩、塞席爾、模里西斯、留尼旺(法)、印度礁、歐羅巴島。
亞洲:葉門、阿曼、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查戈斯群島(英)、緬甸、泰國、高棉、越南、中國、台灣、日本、小笠原群島(日)、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科科斯群島(澳)、阿什莫爾礁(澳)、聖誕島(澳)、羅利沙洲(澳)、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瓦魯阿圖、瓦利斯和福圖納、吉里巴斯、帛琉、關島(美)、吐瓦魯、諾魯、托克勞(新)、斐濟、湯加、薩摩亞、美屬薩摩亞、庫克群島(新)、紐埃(新)、萊恩群島、強斯頓環礁(美)、夏威夷群島、諾福克島、豪勳爵島。

經濟利用

一般以流刺綱、延繩釣較常釣獲,釣獲或處理時須注意尾柄部的倒棘,甚為銳利,小心割傷。觀賞及食用兼具。以豉油燒煮或煮湯均可。

養殖技術

混養

額帶刺尾魚可以蝴蝶魚科同科但不同品種的魚一起養。

食物

可以與藻類和白菜代替,還可以人工配合飼料,如日清,生索等。

繁殖

繁殖比較困難,除了野生的外。人工飼養的,還沒有成功繁殖記錄。

難度

飼養簡單,食物容易找,適合初學者飼養。

環境

水溫需要保持在24°~27°,酸鹼度(pH值)維持在8.1到8.4,即可。
額帶刺尾魚額帶刺尾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