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趙秀才壁

《 題趙秀才壁 》 是宋代詩人陳造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名為題壁,實為寫景、贊景之作,全詩通過危亭憑欄遠眺所見,讚美了浙東一帶重巒擁翠的優美風光。前二句寫憑欄所見:山後有山,重巒桑嶂,雲蒸霞蔚,層層峰巒雲煙簇擁,宛如美女髻蓑。後二句寫因為憑欄所見山景美不勝收,所以要策馬沖雲深入群山尋幽探勝,探尋群峰美妙難測之奧妙。全詩描寫生動,情景交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趙秀才壁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陳造
  • 作品出處:江湖長翁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趙秀才壁
日日危亭憑曲欄,幾層蒼翠擁煙鬟
連朝策馬沖雲去,儘是亭中望處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趙秀才: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詳。
②日日:每天。 危亭:高亭
③幾層:一層又一層。 擁:簇擁著。
④連朝:接連幾天一。 策馬:鞭打著馬。

白話譯文

每天我都在高亭上,倚著曲折的欄乾。看見重重迭迭山巒,簇擁青翠的雲煙。
一連幾個清晨,我沖向雲煙探求究竟。原來座座峰巒,都是亭子裡看過的山!

創作背景

詩題的趙秀才是個什麼人,已不可詳知,他所居之地,是浙東一帶。陳造與他頗有交情,贈詩不止一首。某日,陳造去拜訪趙秀才時,卻沒遇上,他對朋友居所的脫俗風光和清靜氛圍的欣賞,故寫詩作為留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寫遠景。天天立在亭子裡憑欄看山.已暗示遠山實在太美,百看不厭。“幾層蒼翠擁煙鬟”,實寫遠望中的山景:那蒼翠的群山,望了一層,又望一層,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遠,山峰被飄渺的雲煙籠罩,好像美人頭上的髻鬟。
寫遠望群山的詩比較常見,因而前兩句雖然寫得好,但並不新穎。讀完前兩句,總以為作者要繼續描寫遠望中的山景,或者發表議論了:卻出人意料,用後兩句寫出門游山,寫游山,當然要寫身歷其境的感受。為讀者展示若干迷人的自然景觀。一般的游山詩,也都是這么寫的。然而陳造卻以“儘是亭中望處山”收尾,沒有作任何具體描繪,卻為讀者打開了馳騁想像的閘門。“亭中望”喚回首甸,“日日”在“亭中”憑欄望,越望越感到山景變幻無窮,引起了入山探勝的念頭。“儘是亭中望處山”又喚回第二句,亭中望山的遠景是“幾層蒼翠擁煙鬟”,親入深山,移步換形的近景必然更引人入勝。從望山到遍游“望處山”。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用第三句“連朝策馬沖雲去”表現的。“連朝”,等於“接連好幾天”。“策馬”,就是用鞭子打馬,讓它快跑。“沖雲去”,與第二句“煙鬟”相應。表明正在沖雲破霧,窮幽攬勝。“策馬沖雲”遊了好多天,游“盡”了“亭中望處山”。則“望處山”就不僅是遠望中所見的“幾層蒼翠”.而是千峰競秀,萬壑爭奇,愈游愈美,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這首詩可說是語淺意新,情深景美。第一句人手極自然,每天都在高高的亭子憑著曲折的欄乾,“日日”是久而不厭,“危亭”是高處立腳,不明說眺望而逗出了下句。“幾層蒼翠擁煙鬟”,真是一幅氣韻生動的重巒擁翠圖。“幾層”是山水畫構圖裡的深遠法,山後有山,山上有山,一層深進一層,疊見重出,望不穿,猜不透。更加上“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一座座峰巒時常被縹渺的雲煙簇擁著,仿佛是美人的髻鬟,雲煙又不時地流動著,變幻著,更使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僅這兩句,山之可愛和人愛此山之情,已躍然紙上,似乎無可再說的了。這兩句固然好,但還不能有力地打動人心,因為前人詩中,已多有此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三四句真正顯出了宋代詩人的手段。如此好山,他並不以日日憑欄眺望為滿足,硬是要腳踏實地,深入進去,尋幽探勝,窮盡此山美妙難測的奧秘。“連朝策馬沖雲去”,一朝不能窮盡而至於連朝,則山中境界的幽遠,處處令人流連可知;“策馬沖雲”,見得興致勃勃,心情輕快。這連朝沖雲而去的山,卻又並非他處,依然是天天在亭子山看熟了的山呵。先起濟勝之情,復有濟勝之具,更增濟勝之情,由虛而實,又由實返虛,似說盡而實未說盡,似刻露而意趣橫生,益見山景之美不可盡,愛山之情不能已。

名家評價

陝西師範大學霍松林教授《歷代好詩詮評》:作者構思的新穎之處在於不作具體描繪,而以“連朝策馬沖雲去,儘是亭中望處山”與前兩句拍合,反能引發讀者的想像,於層出不窮的想像中得到審美享受。這種命意,還可找到同時代的范成大題為《白雲嶺》的詩來比較:路人千峰一線通,陸離長劍立天風。五年領客題詩處,正在孤雲亂石中。相似的地方是:兩人都寫自己眺望曾游之山,並且都沒有直寫山中景物。不同的是,陳詩是久看之後生出無限嚮往而再度往游,范詩是佇看片時而追想昔日遊蹤。陳詩所寫的山,層次和色彩都較范詩鮮明,陳詩抒發的對自然美的愛好,也較范詩強烈。當然,這僅是這兩首詩的比較,若就總的成就而言,陳自然是遜於范的。

作者簡介

陳造(1133—1203年),字唐卿,高郵(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調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縣,通判房州並權知州事。房州秩滿,為浙西路安撫司參議,改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自以轉輾州縣幕僚,無補於世,置江湖乃宜,遂白號江湖長翁。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長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師文刊刻行世,陸游為之序,已佚。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仁和李之藻獲抄本,與秦觀集同刊於高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