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盤谷寺

題盤谷寺

《題盤谷寺》是清代乾隆皇帝題於盤谷寺的一首七律詩,此詩描寫了乾隆趁閒遊覽盤谷寺,見到陽光灑在茂密的樹林中,像飛絮一樣的雲煙漂浮在山間,其中還有飛流在山崖間的瀑布。最後詩人又提到若不是到濟源盤谷考證,如今也到不了這么美的盤谷寺,表達了詩人對盤谷寺美景的喜愛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題盤谷寺
  • 作者簡介:乾隆
  • 時期:清高宗弘曆
  • 簡介:姓愛新覺羅,諱弘曆
  • 出自:《御製詩集》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乘閒策馬款禪扉,流麗千林揚曉輝。
鋪谷輕煙白如絮,落崖飛瀑響於徽。
寺猶法性風旛動,室豈維摩花雨霏。
不是濟源經考證,至今假藉未知非。
關於這首詩還有一段佳話。
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有位好友,名李願,要回故鄉盤谷隱居,韓愈寫下了著名的《送李願歸盤谷序》。該文清新自然,一改六朝綺麗之風,宋代蘇軾贊曰:“吾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谷序》而已。”地因文而名,山因人而顯,盤谷也隨之名揚天下。但關於盤谷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卻眾說不一,主要有兩說,一為天津薊縣盤山之盤谷,一為濟源之盤谷。乾隆皇帝經常到盤山遊玩,誤認為此處即是李願隱居之盤谷,後來聽說濟源也有盤谷,心生疑慮,於是命河南巡撫阿思哈親自到濟源盤谷查訪。阿思哈來到盤谷,見到有谷,有寺,有李願之居,有歷代題刻,盤谷之東有沁水枋口,西有燕川,完全印證了韓愈詩文中對盤谷的描述。阿思哈將所見一一繪製成圖,呈報乾隆。乾隆閱後,疑慮頓解,於是寫下《濟源盤谷考證》,並命人將考證全文在濟源、田盤兩處磨崖刻石。不久,乾隆又步韓愈《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歌以和之》之韻寫下《用韓昌黎盤穀子詩韻明向誤並志今考證也》一詩。又因濟源盤谷前代所刻《送李願歸盤谷序》文字漫漶不清,乾隆連同詩文重新親筆書寫,遂成今天看到的《歌盤合契》。在《歌盤合契》的後記中,乾隆盛讚盤谷為“名山勝跡”。
在盤谷寺後的磨臍山上,還有一摩崖石刻,就是乾隆親筆書寫的《濟源盤谷考證》:
“讀書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余以為在淵明則可,在他人則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讀書,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後已,此或有合於韓昌黎解惑之說乎!
昌黎之送李願歸盤谷也,其事本在濟源,只以盤山亦有盤谷,而太行實為天下之脊,西南發崑崙,東北走遼海。盤山亦在太行之陽也,故予向居田盤,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詩中所云燕川、枋口又雅合田盤之境。然無以證其實,終屬疑似,且不知濟源之果有盤谷否也。因命豫撫阿思哈親至其地訪焉,至則若谷、若寺、若李願之居、若韓愈之文之刻於石者,一一詳繪以進。於是,憬然悟曰:盤谷實在濟源而不在田盤,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誤也。豈惟予誤,蔣溥等之輯《盤山志》二三其說而未歸一是者,非不明於學則有所盲從,亦誤也。
夫古人事跡,亦何繫於今時,而有如適所之者,則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懼矣。予故曰:陶淵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則可,在他人則不可,而在為人君者益不可!
因書其事,命於濟源、田盤磨崖兩泐之。”
在寫畢《濟源盤谷考證》和《歌盤合契》後,乾隆仍對此事念念不忘,意猶未盡,復有《題盤谷寺》七律一首:
乘閒策馬款禪扉,流麗千林揚曉輝。
鋪谷輕煙白如絮,落崖飛瀑響於徽。
寺猶法性風幡動,室豈維摩花雨霏。
不是濟源經考證,至今假藉未知非。
乾隆皇帝作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當是一言九鼎,但他卻能通過考證盤谷的切實所在,公開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是需要勇氣的,更是蘊含深意的。其目的是要以此警惕臣工,凡事必求其解,切不可模稜兩可。為學如此,為政更需如此,所以他在朝務忙碌之餘,嚴密考證,親自為文,可謂用心良苦。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一大批學者本著實事求是的考證精神,在音韻、訓詁、碑誌等領域作出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乾嘉學派”,這與乾隆皇帝的親身考證是不無關係的。
乾隆書法,真、草、篆、隸、行諸體皆能,以行草書為主。他曾臨寫過數百種法書名帖,下過很深的臨寫工夫,最崇尚和鐘愛元代趙孟頫書法。《歌盤合契》為其五十八歲盛年之作,是他書風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字型稍長,行書中兼有楷書、草書筆意,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整體看去如行雲流水,流暢飄逸而不失王者風範,但是缺少變化和韻味,顯得比較平淡。
濟源盤谷,因李願歸隱、韓愈作文而名揚天下,更因乾隆的詩文和墨寶,增添了文化內涵而久負盛名。

作者簡介

乾隆,清高宗弘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