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宋朝詩人陳烈的一首著名的諷刺詩。簡單明了,直刺官吏。據說是陳烈在福州居住時,時任太守的劉瑾要求在元宵節時每家每戶必須掛十盞花燈,而當時老百姓飽受水災的侵害,幾乎斷炊。於是陳烈心中十分氣憤,就寫下了這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燈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陳烈
原詩,今譯,簡介,解讀,作者簡介,
原詩
今譯
對於富家來說,懸掛一盞花燈用的燈油就像官倉中的一粒米一樣微不足道。可是對於窮苦人家來說,沒有了這一碗燈油錢,就沒有了生活的來源,只有父子相聚一起痛哭。要求懸掛花燈的太守呀你知道不知道老百姓過的日子呀?你卻只顧顯擺風光,貪圖享樂。是不是還要為在元宵夜裡沒有好的曲子供你欣賞而遺撼呢!
簡介
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遇上幾位蔡襄、程師孟等幾位賢太守,算是福州天大的福氣。若是攤上個喜歡向上奉承、向下欺壓的太守,那百姓就要遭殃了。曾鞏從福州調走後不到兩年,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福州來了個劉瑾出任太守,這就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太守。
為了粉飾太平,這個劉瑾一上任,就準備在元宵節大擺花燈,他下令福州城每戶居民不論貧富,一律裝點花燈十盞,懸掛在樓前屋檐下。一盞花燈要花費二錢銀子,十盞花燈就是二兩銀子。可當時,福州剛遭遇水災,百姓家連日常生活都很困難,面對官府命令,敢怒而不敢言。
恰巧當時,“海濱四先生”之一的學者陳烈正寓居在福州郎官巷,他在街頭看到官府的告示後,極為憤怒。這位剛正的書生,決定為民請命,他在過年的時候登上福州鼓樓,在一盞大紅燈籠上題下一首詩:
富家一椀燈,太倉一粒粟;
貧家一椀燈,父子相聚哭。
風流太守知不知?
猶恨笙歌無妙曲。
[注釋]椀:碗,盞。太倉:京城儲糧的大倉。風流:指太守賣弄風騷的舉動。猶恨笙歌無妙曲:是說太守還苛刻地抱怨歌舞昇平缺乏好曲子。
此詩寫到了當時貧富的懸殊,而重點在於同情百姓的貧苦,讓人感同身受,同時,對太守的不顧百姓疾苦的行為提出了強烈的控訴。它一出現,即傳遍全城。太守劉瑾聞訊,氣得暴跳如雷,有心懲處寫詩的人,但看到詩尾署名“陳季慈”三字,他不敢動手了,同時他也擔心激起民變。正月初四,劉瑾下令取消擺花燈。
陳烈是何許人也?陳烈(1012—1087),字季慈,長樂人。是當時有名的學者,與陳襄、周希孟、鄭穆並稱“海濱四先生”。歐陽修曾推薦他為國子監直講,但他未答應,而是選擇在福州當教授,在職不受祿,設館授徒,是個有名望的學者。
書生有剛烈,為民請命時。這樣一位學者,寫下這樣一首詩,顯示出了詩歌的力量,宛如俠客的一柄劍。
為了粉飾太平,這個劉瑾一上任,就準備在元宵節大擺花燈,他下令福州城每戶居民不論貧富,一律裝點花燈十盞,懸掛在樓前屋檐下。一盞花燈要花費二錢銀子,十盞花燈就是二兩銀子。可當時,福州剛遭遇水災,百姓家連日常生活都很困難,面對官府命令,敢怒而不敢言。
恰巧當時,“海濱四先生”之一的學者陳烈正寓居在福州郎官巷,他在街頭看到官府的告示後,極為憤怒。這位剛正的書生,決定為民請命,他在過年的時候登上福州鼓樓,在一盞大紅燈籠上題下一首詩:
富家一椀燈,太倉一粒粟;
貧家一椀燈,父子相聚哭。
風流太守知不知?
猶恨笙歌無妙曲。
[注釋]椀:碗,盞。太倉:京城儲糧的大倉。風流:指太守賣弄風騷的舉動。猶恨笙歌無妙曲:是說太守還苛刻地抱怨歌舞昇平缺乏好曲子。
此詩寫到了當時貧富的懸殊,而重點在於同情百姓的貧苦,讓人感同身受,同時,對太守的不顧百姓疾苦的行為提出了強烈的控訴。它一出現,即傳遍全城。太守劉瑾聞訊,氣得暴跳如雷,有心懲處寫詩的人,但看到詩尾署名“陳季慈”三字,他不敢動手了,同時他也擔心激起民變。正月初四,劉瑾下令取消擺花燈。
陳烈是何許人也?陳烈(1012—1087),字季慈,長樂人。是當時有名的學者,與陳襄、周希孟、鄭穆並稱“海濱四先生”。歐陽修曾推薦他為國子監直講,但他未答應,而是選擇在福州當教授,在職不受祿,設館授徒,是個有名望的學者。
書生有剛烈,為民請命時。這樣一位學者,寫下這樣一首詩,顯示出了詩歌的力量,宛如俠客的一柄劍。
解讀
宋元豐三年,劉瑾任福州太守。一上任,就準備在元宵節大擺花燈。為此,他下令:福州城每戶居民不論貧富,一律裝點花燈十盞,懸掛在樓前屋檐下。可時值閩江兩岸連續三年遭水災,十種九不收。福州十邑,幾乎家家日無雞米,夜無鼠糧,十室九空。誰家能出得起這花燈錢?當時,陳烈正寓居福州城,心中憤憤不平,遂題此詩。劉瑾聞訊,也有悔意,親自到陳烈寓所登門謝過。隔一日,劉瑾又下了張告示,取消擺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