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李生壁》是唐代文學家韓愈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先敘作者自己與李生之交往,感慨人世滄桑;後敘自己離徐州之情況,懂憬西居洛陽能放縱自己于山水名勝之間的生活。文章低徊唱嘆,古郁蒼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李生壁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韓昌黎文集·外集》
- 文學體裁:小品文
- 作者:韓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李生1壁
余始得李生於河中2,今相遇於下邳3,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4,未通人事5,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時無度量之心,寧復可有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來6也,余黜於徐州7,將西居於洛陽,泛舟於清泠池8,泊於文雅台9下。西望商丘10,東望脩竹園11,入微子廟12,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13。久立於廟陛14間,悲《那頌》15之不作於是者已久。隴西李翺16、太原王涯17、上谷侯喜,實同與焉。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李生:名平,韓愈少年時代的朋友。
- 河中:府名。
- 下邳(pī):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睢寧縣西北。
- 未冠:未成年。
- 人事:指人與人交際應酬之事。
- 是來:這次來。
- 黜(chù)於徐州:被降職來到徐州。
- 清泠(líng)池: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清泠池在商丘縣東二里。
- 文雅台:講學舊址。
- 商丘:山名。
- 脩(xiū)竹園:即梁苑。在商丘縣東,為漢梁孝王劉武招納賓客之地。
- 微子廟:在商丘縣城內西北隅。微子名啟,商紂的庶兄。周初受封於宋,宋都即商丘。
- 求鄒陽句:鄒陽、枚叔、司馬相如皆曾客於梁孝王,故云。
- 陛(bì):台階。
- 《那頌》:《詩經·商頌》的首篇。
- 李翱(áo):字習之,隴西人,韓愈門人。
- 王涯:字廣津,與韓愈為貞元八年(792)同年進士,官至宰相,甘露之變中被殺。
白話譯文
我在河中時開始認識這個姓李的讀書人,現在在下邳相遇,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十四年了。開始相見的時候,我和他都還沒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來有很多可笑的事,我和李生都是這樣。現在相遇,我們都有妻子兒女,以前的沒有限制拘束的心思,哪裡還能再有?這個李生與人交往,和古代的人多么接近啊!我這次來,在徐州被罷黜,將要往西居住到洛陽去,在清泠池上遊船,在文雅台下停泊。往西望見商丘,向東看見脩竹園,進微子廟,尋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的舊文章。長久地矗立在廟的台階上,悲哀《那頌》不再演秦。這樣的情況持續很久了。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確實和我一起去了。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寫。
創作背景
《題李生壁》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時韓愈離開徐州將居洛陽,期間遍遊了漢梁孝王的封地睢縣各處的名勝古蹟,回到江蘇下邳,遇到好朋友李生,於是寫下這篇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開頭至“何其近古人也”為第一段,是追昔憶舊之筆,寥寥數語,點出兩次晤面的地點和中間睽隔的時間,著墨不多而情誼甚深,且在追昔憶舊之中包含了撫今慨已的感喟。所謂“未通人事”、“多有可笑者”,看似貶辭,實屬肯定語氣。韓愈、李平“未冠”之時,由於涉世未深,天真未泯,於人於已,猶存赤子之心,所以無論言或行都不大受世俗觀念的約束,多少保存了少年人的淳樸作風和處世的正義感。而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卻是“未通人事”,所行所為“多有可笑者”。但彼時他倆對此並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所以韓愈說自己“與生皆然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韓、李二人都已喪失了這種“無度量之心”,那么作者在下文強調的“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便沒有著落。從一般文章的邏輯性看,這上下文之間確似缺了點什麼,所以才引起前人認為有闕文脫句的懷疑。韓愈既已稱李平之為交近於古人,可見今日之李生猶昔時之李生,至於此時的韓愈卻不是“未冠”時的韓愈了。所以作者已體會到自已因涉世既久,那種“無度量之心”已銷磨殆盡;而在李平身上,卻依然保存著。就這一點來看,卻不是“與生皆然也”了。這說明在漫長的14年中,李平似乎並未改變很多,依然保持著那顆純樸天真的赤子之心。於是韓愈才總結出兩句話:“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兩人重逢,李平仍以故人的深情厚誼來款待韓愈,使韓愈深受感動。作者用了省略、跳躍的手法,不明言以寄意,卻通過兩句結論暗示出無盡的弦外之音。這篇題壁之文體現了作者對少年時友情的萬分珍惜,同時也感慨自己由於長期與世浮沉,被老練世故的人際關係汩沒了過去那種可貴的“無度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