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李公麟山莊圖其十二雨花岩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欒城集》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蘇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李公麟山莊圖其十二雨花岩①
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墮。
忽下幽人前,知子觀空坐②。
注釋譯文
②觀空:佛教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剎那生滅,沒有質的規定性,不是獨立的實體,這就叫空。所謂觀空,即體察空的究竟義,是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維摩經注》中說:“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
作品鑑賞
從詩中可以看出,這位“幽人”坐在高高的山岩下,那岩上的花蕊,被山風吹落,久久地在空中飄著,忽然墜在“幽人”的身旁,原來是知他正在“觀空坐”。詩的篇幅雖不長,卻善於蓄勢。山岩之高,花飄之久,都引起讀者的懸念:“這花到底會落在哪裡?”而雖然得知它“忽下幽人前”,矛盾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讀者不禁要問:“這花為何要落在‘幽人’前呢?”這就像一個連續的環扣,後二句是前二句的答案,但後二句本身又成了問題,所以顯得包容性極強。這裡說到了落花,還應該到佛典中去探尋究竟。有兩則記載,一是《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二是《法華經·序品》:“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嘆,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人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前者是天女以散花相試,道行不深者,花即著身;後者是傳道講經,感動天神,因而各色香花,紛紛下墜。如果作者是用典,他用的是哪一個呢,正因為沒有正面說出來,所以詩意也如“說似一物即不中”,顯得有餘不盡,讀者盡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對它作出不同的理解。
作者簡介
蘇轍,北宋散文家。與其父洵、兄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1057年(嘉佑二年)與蘇軾一起中進士。1070年(熙寧三年)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1079年(元豐二年),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1085年(元豐八年),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1089年(元佑四年)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1091年(元佑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1094年(紹聖元年),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1104年(崇寧三年),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