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題敬愛寺⑴樓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樓。
獨登還獨下,誰會⑵我悠悠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敬愛寺:在洛陽懷仁坊。
⑵會:理解。
⑶悠悠:憂思的樣子。
白話譯文
傍晚,我登上了這高高的百尺樓,眼前只見暮色蒼茫中的千座雪山。
獨自登樓又獨自下樓,有誰能領會我這悠悠的登臨之思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開成元年或二年(836~837年)春,即詩人在洛陽任職之時。是作者在洛陽懷仁坊敬愛寺遊玩時寫下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採用的是比興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託事於物,寄興深微,應該結合創作背景和詩人的處境與立場來理解。大和九年秋,鄭注、李訓弄權,長安政局暗流涌動,危機四伏,杜牧深感不安,“每慮號無告,長憂駭不存。隨行唯踢踏,出語但寒喧”。後自請到洛陽,意在避禍,不到四個月,即發生甘露之變。唐文宗本來聯合鄭、李等人合謀剷除宦官,卻被宦官反戈一擊,導致包括四名宰相在內的一大批中高級官員被殺,數千人牽連送命,“紛紜白晝驚千古,鈦钁朱殷兒一空”;朝政完全把持在宦官手中,“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朝廷氣氛極度恐怖,官員們早上去上朝,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活著回來。
了解了這種背景,再讀此詩,就能理解作者藏在文字背後的憂懼苦澀之情,複雜難言之意。甘露之變發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從詩中“暮雪”“春寒”來看,時為早春,離甘露之變發生的時間很近。“暮景千山雪”象徵著當時陰沉恐怖的政治環境,日暮昏昧,千山堆雪,這是處處艱險、危機四伏的意思。“春寒百尺樓”象徵著詩人的處境,詩人雖然處於百尺高樓之上,暫時遠離危險,卻是春寒徹骨,對外部的危機感同身受。後兩句“獨登還獨下,誰會我悠悠”從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來,但“悠悠”卻不是“天地之悠悠”的“悠悠”,而是《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悠悠我里,亦孔之癬”的“悠悠”,憂思鬱結的意思。以杜牧的政治立場而言,他不僅憎恨宦官,對專權擅政、斥逐忠良的
鄭注、
李訓也是憎恨的,當時與杜牧抱有同樣政治立場的還有他的好友
李甘,“吾君不省覺,二凶日威武。操持北斗柄,開閉天門路”《
李甘詩》。鄭注、李訓企圖剿滅宦官卻功敗垂成,導致大批朝臣死難,宦官氣焰高漲,欺君霸權,同時卻又有一批之前被鄭、李貶謫的忠良之士被平反或者召回朝廷,但即使如此,朝政依然是混濁的,閹黨囂騰,讒人四起,杜牧想為好友李甘雪冤,但又“膽薄多憂懼”,躊躇猶豫。以上種種,使得杜牧的心情非常複雜,對宦官跋扈的激憤、對宦海險惡的憂懼、對無辜死難的朝臣的同情、對好友得以返回朝廷的慶幸、對自己無法替死去好友雪冤的愧疚、對朝廷局勢的失望、對未來的迷惘、對國勢的悲嘆....種種情緒,全都涵括在“悠悠”字之中。
甘露之變的慘劇導致中晚唐政局發生了劇烈變化,對晚唐士人的思想也產生了深刻影響。詩人如
劉禹錫、
白居易,政治家如
裴度、
牛僧孺等都遠離了政治中心,意圖全身遠害。裴度“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牛僧孺“嫌處重藩,求歸散地”,白居易“請君休說長安事,膝上風清琴正調”。處於政治漩渦之中,他們不能自由地發泄心中的憂慮和憤懣,只能通過各種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杜牧也是如此,他的身份、個性、經歷、政治立場決定他不能像未人官場的李商隱等人一樣大聲呼號“誰眼銜冤目,寧吞欲絕聲”,而只能將無限感慨寄諸“悠悠”,使得這首《題敬愛寺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興寄深遠,感慨萬端。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理事
李克和《昨夜星辰》:“登高一望,蒼茫的暮色中,只有乾山萬山的積雪闖入眼帘,使人即使在春天,也感到平添寒氣。這世界,這氛圍,是詩人關切李唐江山的心靈展示。但危機不是人人能預見的,欲挽狂瀾的志士,‘獨登還獨下’,‘誰’在意他的苦心?陳子昂名句道:‘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志土,一般都缺乏機遇。”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
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
李商隱合稱“
小李杜”,以別於
李白與
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