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山寺僧房

《題山寺僧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兩聯描寫山寺的景色;頸聯寫作者的所思所感;尾聯寫詩人未見到僧人,下山歸去。全詩筆致瀟灑,一氣貫注,山中疏野自然之景與詩人厭世思隱之情巧妙照應,意境幽淡,韻味深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山寺僧房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岑嘉州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岑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山寺僧房
窗影搖群木,牆陰載一峰。
野爐風自爇1,山碓水能舂2
勤學翻知誤3,為官好欲慵4
高僧暝不見5,月出但聞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野爐:山寺門外擺放的石香爐。爇(ruò):燃燒,焚燒。
2.碓(duì):舂米谷的設備,這裡指水碓,以山水為動力。舂(chōng):以杵臼槌搗去米谷的皮殼。
3.翻:副詞,表示轉折,相當於“反而”,“卻”。誤:錯誤之處。
4.慵:懶散。
5.暝:夜晚,晚上。

白話譯文

窗前搖曳著樹木的影子,遠處山巒的峰影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射在牆上。
微風中香爐的火焰燃燒得正旺,山間的水磨在流水的衝擊下舂著稻穀。
勤奮學習反而發現自己的錯誤,當官了卻發現想要懶散厭倦。
高僧早已消失在暮色蒼茫之中,月亮出來只聽見寺里傳來的陣陣鐘聲。

創作背景

至德二年(757),岑參自邊地東歸,詣鳳翔肅宗行在所,經杜甫等人的推薦,授右拾遺。以其正直敢言,為權貴所忌,三月,轉起居舍人,四月,出任虢州長史。不管官的品級高低,離開中央對岑參來說,總是仕途的不順。岑參二十歲時,“獻書闕下”,但是結果是“金盡裘敝,蹇而無成”(《感舊賦》)。其後交結的多是僧人、隱士,難免沾染佛家避世的思想。這首五言律詩即是岑參作於虢州(今河南靈寶)。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揣摩詩意,全詩當是寫傍晚到月出這一時段。此詩前三聯對仗。首聯扣題寫“山寺”。“窗影搖群木,牆陰載一峰”一聯的中心詞是個“影”字,從“搖”字里還會感到“風”的存在,可見山寺處在密林中。“一峰”寫山,但是這“山”,卻是通過“牆陰”的影子反映出來的。此時夕陽西下,萬山金色,只有一峰,影過寺牆,是那樣的悠長。詩用曲筆,十分巧妙。
頷聯中“野爐風自爇,山碓水能舂。”這兩句的正常語序是“風(來)野爐自燕,水(落)山碓能春”,這裡省略了動詞,要靠讀者意合。上句承接“窗影搖群木”,對句承接“牆陰載一峰”,使其意脈不斷。“山碓水能舂”一句在今天看來有些質木,但在當時“水碓”是一種先進的機械,作者將其入詩,足以說明其詩作的鮮活。
頸聯轉折,扣題寫“僧房”。這裡作者“勤學”的應是佛理,認為出山做官就是“誤”。“為官”要想“好”,就要“慵”。這兩句都是作者的憤慨語,是遠宦虢州的牢騷。要真像他說的這兩句,岑參的官帽,早就以“不作為”拿掉了。事實證明,岑參在以後的宦海生涯里。並沒有“慵”。
尾聯表層意思是說,到天黑了,月亮出來了,要等待的“高僧”還是沒有回來,只好下山。在下山的路上,卻聽到了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要等待高僧,無非是請教佛理。其實,在沒有請教之前,作者已經“勤學翻知誤”了,見不見“高僧”倒不重要。這一聯作者的用意,是突出山間的空曠和山寺的寧靜。

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勤學則虛心,故知己之誤。”(《唐詩別裁集》)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李友益:“窗影搖群木,牆陰載一峰。”後句說,山峰之影正落在牆陰之上,因而好像牆陰承載一座山峰。“影”並無重量,而“載”卻寫出了它的分量,化無為有,使人感到峰影為真峰。(《錢海拾貝》)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郡望南陽(今屬河南)。唐玄宗天寶三載(744)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出為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蜀亂行至梁州(今陝西漢中)而還。永泰二年(766)二月,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表為職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列在幕府,同行入蜀。七月抵成都。後赴嘉州(今四川樂山)任刺史。世稱岑嘉州。大曆三年(769)罷官,後欲返故里,因蜀中戰亂,終未成行,卒於成都。有《岑嘉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