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壁畫馬歌

《題壁畫馬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為韋偃所畫的馬圖所作,展現了詩人與韋偃之間深厚的友情及藝術上的相互賞識。全詩通過敘述韋偃在離別前為杜甫作畫的過程,高度讚揚了韋偃畫技的高超,並借畫中的駿馬寄託了詩人對國家時局的憂慮及對忠良之士的深切期盼,展現了杜甫深沉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此詩雖為古體詩,但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是題畫詩中佳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壁畫馬歌
  • 作品別名: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 出處:《全唐詩》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壁畫馬歌
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
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騏驎出東壁。
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韋侯:指韋偃。京兆人,唐代畫家,善畫馬。別我:向我告別。有所適:要到某一地方去。適,往。
⑵憐:喜愛。畫無敵:指韋畫之精妙,世無匹敵。
⑶戲拈:隨意取出。掃:揮筆立成。驊騮:一作“華騮”,周穆王八駿之一。意即赤色的好馬。《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
⑷欻見:欻忽,如火光之一閃,言迅速。騏驎:傳說中的一種瑞獸,這裡是喻良馬。
⑸齕草:吃草。齕,咬,嚼。嘶:啼叫。
⑹坐看:眼看,馬上。霜蹄:《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此指奔跑著的駿馬。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韋君向我告別說要到別處去,他知道我憐愛他,稱讚他的畫無人能比。
就隨手拈起禿筆揮掃畫幅驊騮圖,兩匹騏驎寶馬立刻出現在東壁。
一匹在吃草,一匹在長嘶,看來就要在千里霜雪上放蹄賓士。
在這危難時刻哪裡能真的得到它們,它們能和人同生,也能和人共死。

創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臘月,杜甫到達成都。在一些朋友的幫助下,於第二年(上元元年,760)暮春,在成都的郊外浣花溪建成草堂,結束流浪顛簸的生活,暫得安居。韋偃是唐代的畫馬名家,大概在安史之亂後,他也流落到了成都,與杜甫結識並成了好朋友。上元元年秋天,韋偃有事要離開成都,臨走時專程到杜甫的草堂去辭別,他知道杜甫喜歡他的畫,在壁上畫了一幅馬圖。杜甫以滿腔的激情,特意作了這首《題壁畫馬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唐代人喜歡在牆壁上題詩、作畫。這首詩就是為壁上的韋偃畫馬圖而題寫的。前兩句寫詩人與韋偃的友情,從而交待出創作這畫的由來。韋偃此時要離別杜甫往別處去,而他知道杜甫很喜愛自己的畫。於是,登門告別者(畫家)在主人(詩人)的居室牆壁上作畫。詩人賞識畫家,畫家知之,可見兩人為知己知心。“同是天涯淪落人”,何況兩人相逢又相知,友誼更深,惜別之情更重。深情雅興,令人欣羨。誠然,畫家作畫的事,在這開頭兩句詩里並未提到,但“知我憐君畫無敵”一句,便使作畫之舉成為情理中事,呼之欲出了。詩的起筆之妙,妙在於此。
三、四句寫作畫當時的情景。韋偃熟悉馬、善畫馬,所以為杜甫畫的也是千里馬。詩寫得很細,第三句主要通過畫家作畫時動作、神態,讚揚其“畫無敵”。說“戲拈”,是形容韋偃拿筆輕鬆,毫不費力,畫藝純熟。說“掃”驊騮,是指韋偃運筆自如,揮灑痛快而有力。第四句以頃刻畫出,神速成畫,畫馬傳神讚揚其“畫無敵”。“數見”形容作畫之迅速,忽然之間畫好了。“掃驊騮”而“騏驎出”,良馬名稱靈活變化,與突出其神駿不凡是一致的。一個“出”字用得絕妙,似說畫出牆上又似說馬出壁上,以假為真,真假莫辨,益見韋偃“畫無敵”。以作畫過程和結果,高度讚揚了韋偃藝術造詣之高,具體表現了“畫無敵”,詩筆遒勁有力,可與韋之畫筆相比。詩畫相諧,可見兩人相知之深。
五、六句承“騏鱗出東壁”而寫畫面上的馬。第五句,一匹馬正低頭吃草,一匹馬仰首嘶叫,姿態各異,豐富了畫面。韋偃深得以少總多之法,常畫兩個不同形態的馬(如《雙騎圖》)、松(《雙松圖》)藉以表現各種形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載,韋偃居閒嘗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千變萬態”。韋偃給杜甫臨行留畫,時間倉促,無暇設計更多姿態,但取兩匹,一俯一仰,一齕一嘶,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有繪聲繪形之妙,確是無敵之畫。第六句寫馬由形入神,說畫中駿馬的霜蹄。這既是畫中之馬,也是詩人心中之馬,總之都是詩人觀畫所得,就畫面說起。
七、八句寫詩人觀畫後的感慨:現在正是國家時局危難之際,哪裡能夠真正得到這樣的良馬,與人共生同死呢!在《房兵曹胡馬詩》中,詩人說“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正與此詩一樣,都是借詠馬寄託了渴望得到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之情。從憂時憂國中可見杜甫愛國思想深沉而強烈,憂國之思,報國之志已滲透到他日常生活之中,他無時無刻無事不想到國家時局,觀馬圖也不忘憂國、報國,難能可貴,確是杜甫愛國情懷的本色。題畫詩的議論,得之畫中又發之畫外,不拘於畫面,而是從畫上生髮開去,由畫中跳出畫外,更深一層地發感嘆,這是杜甫題畫詩議論的一個特點。畫能令詩人生此遐想,也見其感人的藝術魅力。
這首詩雖然採用了整齊的七言八句的形式,但就律詩的用韻、屬對規律看,它不是七律,而是一首七古。全詩一氣呵成,承接自然緊湊,融敘事、抒情於一體。三、四句中的“驊騮”“騏驎”,指的是同一事物——千里馬,或認為這顯得犯重,頗涉語病。這種現象固然無須稱讚,但這兩句所寫各有側重:一就畫家作畫而言;一從觀畫者——詩人自己一面著筆。表現內容決定詞語的選用,這也就不足為病。何況,還是一首古體詩,本來就沒有過多苛細的要求和限制。

名家點評

北宋范溫潛溪詩眼》:老杜《畫馬》詩:“戲拈禿筆掃驊騮”,初無意於畫,偶然天成,工在“拈”字。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江山登臨之類,眾石賞玩之勝,世間佳境也。觀者必曰如畫,故有“江山如畫”、“天開圖畫即江山”、“身在圖畫中”之語。至於丹青之妙,好事君子嗟嘆之不足者,則又以逼真目之。如老杜“時危安得真致此”等句是也。以真為假、以假為真,均之為妄境耳。人生萬事如此,何特此耶?
明代鐘惺唐詩歸》:(“一匹”句)閒細。(“時危”句)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畫,亦不在馬。
清代張溍《讀書堂杜詩註解》:公詠馬,每說與人關切處,如“與人一心成大功”,“真堪托死生”是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敕編《唐宋詩醇》:屹然健筆,轉出命意,乃詩人之旨。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上兩聯,逆入得勢。“一匹”二句,簡括如飛。結聯,見公本色。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朴老絕倫。
清代陳式《問齋杜意》:予因公詩而想韋畫之妙,用妙在齕草嘶時,便有千里霜蹄之勢。至日“坐看”,則又儼然破壁去矣。似必此是畫妙,故詩妙,亦因詩妙,益見畫妙。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