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四面法智禪師塔》是北宋詩人釋清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四面法智禪師塔
- 出處:《古尊宿語錄-宋-賾藏》偈頌¶ (第 197c - 198a 頁)
- 作者:釋清遠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題四面法智禪師塔》是北宋詩人釋清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題四面法智禪師塔》是北宋詩人釋清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珍重靈知者,綿綿亘古今。人居千聖外,塔鎖亂雲深。碧落杉松色,丹崖虎豹音。回光如到此,必也見師心。1作者簡介釋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
守端的弟子法演得法後曾駐錫四面寺,白雲守端有詩《送四面演長老》。而法演弟子佛眼清遠禪師悟道後,也隱居於四面山四面寺,並作有《題四面山法智禪師塔》:“珍重靈知者,綿綿亘古今。人居千聖外,塔鑽亂雲深。碧落杉松色,丹崖虎豹音。回光如到此,必也見師心。”。另據《五燈會元》卷十六《法雲法秀...
《古碑塔寺改律為禪鄉大夫招增值雲智禪師主法》是宋代詩人程公許的作品之一。智禪生峨下,稚齒希空門。落髮受具戒,持缽巡諸村。有如摩尼球,炯然古井渾。又若大明鏡,不受塵垢昏。衰世不見理,窺天於覆盆。拆將晶祖道,特用報佛恩。得法歸燕社,閉口不復論。眷言古叢城,往事空劍痕。誰規此浮屠,峻...
師父南下目的為求佛法親近善知識,得知禪宗高僧來果禪師住持高旻寺,所以在鎮江下火車後,不往金山而直奔揚州高旻寺。師父到高旻寺後,討單進禪堂,隨眾參加坐香。堂內規矩與彌勒院大不相同。來公規定,凡是禪和子進了高旻寺山門,三年內不許出山門。高旻寺占地面積有一百三十畝,平原地勢,四面砌高層圍牆。常...
位於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台兩側,建於北宋隆元年,均為八面九層樓閣式塔,高約12米,第一層邊長97厘米,用石料雕刻砌築而成,為仿木樓閣式塔,每層四面辟壺門,線條和順流暢,每層有柱子、欄額、枓栱、出檐、平座,脊飾上刻有仙人像,下刻佛頂首陀羅尼經,塔身下為一層須彌座,更下為九山八海基石,是典型...
歷時三載耗資2000萬元,於1997年末竣工,氣勢恢弘的龍興寶塔巍然屹立於天彭鎮北。塔基前後門敬產豐碑和鐫刻漢白玉漢、美、日、藏4種文字,由馬識途題寫“龍興舍利寶塔頂”,四面佛像座前分別刻出由四川省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馮修齊先生撰書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楹聯。南面:氣貫九峰,勢薄諸天,法雨祥雲開淨地;脈通...
唐代大曆年間,高僧法智禪師來太湖四面山創建四面寺,建道場於西風洞,自此,燈傳不絕。洞外蓋石上有座小石塔—寂覺塔,建於唐代,相傳塔下藏有古代高僧舍利。禪寺坐東朝西,原有三幢,青磚小瓦結構,依山勢而築,頗具氣勢。清鹹豐六年(1856)上殿毀於戰亂,民國八年(1919),由寺僧惺悟募捐重修。八十年代初...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在錢塘江畔月輪峰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吳越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 為:初地堅固,...
鎮山寶塔又名天王塔、喇嘛塔,1978年7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置於玉台寺前廣場右側。此塔始建於唐朝,用紅色砂岩雕鑿砌築而成,高2.76米,須彌座塔基飾仰覆蓮,圓覆體形塔身,第一層四面蓮瓣式尖拱佛龕供佛像,每龕內有一石刻坐佛,形象豐滿,身披袈裟。第二層刻“鎮山寶塔”,第三層刻“阿彌陀佛”,層...
塔身四面高浮雕龍現存13條,形象生動。佛濟寺摩崖造像是安岳縣規模較大,數量較多,雕刻精美,開龕造像題記時代明確的清代摩崖造像 上大佛 時代:唐-宋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安岳縣城南25公里的清流鄉長新村廟子坡山腰.原寺院已毀。寺院外約10米高的岩壁雕彌勒大佛,與距2公里的下大佛對應,故名。造像區長...
四面城城址 橋鎮遺址 后庄王遺址 冮官屯窯址 西峪遺址 青台遺址 八家子城址 下河西遺址 秦王寨...辛村天齊王廟 乘廣禪師塔和甄叔禪師塔 三門塘古建築群 上馮聖母廟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可渡關驛道...范村圓智寺 鳳山查氏宗祠 拉讓寧巴 太原大關帝廟 新源俞氏宗祠 ...
現存比較完整的印度桑奇大塔,中央是復缽形塔體的方形平台和三層傘蓋,塔的底部有基台和圍欄,前面有階梯上下。最外層還有繞塔圍欄,圍欄的四面各有一個牌坊狀塔門。在東南亞爪哇,約在八世紀後半期,出現了一座窣堵波,它是當時蘇門答臘賽林多羅王朝統治時期建造的。這座婆羅浮屠,自下而上包括:第一部分,作為...
這些初期窟,有屬於在主室周壁安置佛龕或穿鑿小室的僧房窟形式,有塑像放置於裡面,天井呈□形的伏斗方形尊像窟,有主室中央雕刻塔柱,柱之四面設定佛龕的塔廟窟,後者以主室前部為前室,前室的天井形成窟頂人字坡,從而可以察知它與以禮拜為中心的尊像窟之間的變遷。塑像都是在白底之上施以彩色的。北涼塑像...
丹霞舍利塔為平面方形,實心亭式塔。全塔用紅砂岩砌築。石塔四面正中刻有:釋迦、彌陀、觀音、藥師四尊高大浮雕立像。須彌塔座束腰處分別浮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此石塔是清初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相關詩文 棲賢寺歷代詩文選粹 唐·李白 【棲賢寺】知風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同觀洗耳人,千古應無悔。...
四面寺 四面寺,位於四面山腳下,湖濱村境內,高沖水庫後西側。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法智禪師建。唐宣宗李忱為避宮廷之亂,遁跡為僧,曾隱於該寺。宣宗繼位後,為表敬意,讓朝廷送來12根直徑0.5米的漢白玉石柱,建起了上下兩院的梵宇,此外還建有兩塔,一為石塔一為磚塔(又名白塔),為太湖縣...
祖堂為懸山式頂雙排石木結構建築,前排面寬7間,後排面寬5間,均長22.3米,為該寺供奉歷代祖師之所,後排檐柱上均有刻石楹聯,羅漢堂為“田”字形封閉式石木結構建築,四周迴廊面寬均為8間34米,中間“十”字形部分,四面面寬均為5間19.85米,通高6.1米,正中還有一傘形藻井。此堂原有五百羅漢,1988年...
陸續遷來的有唐《顏勤禮碑》、唐《漢武都太守碑》、唐《述聖頌碑》、唐《慧堅禪師碑》《黃庭堅詩書》《鋤經堂法帖》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于右任以重金從洛陽古董商手中購得漢《熹平石經》殘石,由馬文彥負責運抵南京,後又移存上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春,國民黨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在西安設立辦事...
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詔滅佛,拆毀天下寺院4.6萬餘所,史稱“會昌法難”。梁妃塔、國清寺均未能倖免而遭敕廢。唐鹹通六年(865),僧宗立勸募修復,三塔僅留其一。五代周顯德七年(960),國韶禪師重修此塔,從舊塔中取出舍利子49顆,21顆安放他寺,28顆仍埋在梁妃塔下。據舊志載:塔四面七級,高...
九級塔身端立於仰蓮之內,和所有密檐塔一樣,塔身第一級基高,四面設有對開式假門,四側面設假窗,轉角做圓形倚柱,雕刻精細,獨具匠心。以上八級相距較近,層層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設計精巧,富於變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剎。1985年,在有明禪師主持下,進行了修葺,使玲瓏別致的澄靈塔。正定...
還由於華嚴宗五祖定慧禪師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書講學多年,所以又被視為華嚴宗祖庭。日蓮專依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日蓮宗信徒將草堂寺視為其在中國的祖庭,並尊鳩摩羅什為初祖。草堂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為陝西...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靈山寺院內四面七級浮屠(石塔)建成。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住持僧真勝主辦重修靈山寺佛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竣工,立有“靈山寺重修佛殿”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貼準靈山寺復歸十帶管籍,立有“靈山寺復歸十帶管籍”碑。明萬曆十年(1582年),重修妝貼靈山寺...
弘忍禪師的人品、精進和悟性,使他漸漸地成為同道們的學習楷模。道信禪師尚在人世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親近弘忍禪師,所謂“四方請益”,“月逾千計”。這一點令四祖非常高興。於是,四祖經常給他開示頓悟之旨,不斷地隨機鉗錘,使他的道行很快地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終於有一天,因緣成熟了,...
不管是香客還是遊客,一進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淨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智者大師紀念塔建在兩放生池間的山坡上,為紀念智者大師智顗而建。智顗為隋唐間中國佛教大家天台宗的創始人,...
敕檢校塔使:正議大夫行內侍趙思偘。判官:內府丞車沖。檢校:僧義方。河南史華刻。創作背景 唐朝天寶年間,楚金禪師夜誦《法華經》時,仿佛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想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誓志籌建。在修造期間,甚至出現了種種靈應和神奇的事情。這份誠意感動了唐玄宗,於是賞賜錢帛,並親題塔額。經過...
慧光,字淨智。出家後,淨智特愛禪法,平時經常和諸尼師侃侃而談,一侃就是半天,真是滔滔不絕,辯才無礙。後來,慧光在淨因法成禪師那裡進一步進修,多方討教,對於人生和禪,有了深刻的認識。學成歸來,慧光尼來到東都妙慧寺,開始了她的宏禪生涯。當時周圍善男信女,只要聽到她講禪法,就紛紛從四面八方,...
銀包角檀香木函內為嵌寶石水晶槨子。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枚,體積碩大,眩耀奪目。槨蓋雕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薩坐像及蓮座、花鳥。水晶槨子內是壼門座玉棺,存置一枚佛指舍利。根據出土的先後順序,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特級三號”,經鑑定系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枚舍利是當今...
放生橋:素有“江南橋鄉”的美譽,據清乾隆時纂成的金澤志書載:“金澤四面巨浸,內多支河,橋樑尤多於他鎮,古稱四十二虹橋。”但根據有關資料及當地老人回憶,只能查到28座古橋,由於年久失修,毀壞嚴重,其中:萬安橋、普濟橋、迎祥橋、天皇閣橋、如意橋、汴水虹橋等橋還在,造型美觀,結構精巧,為國內外橋樑...
後其徒徹凡繼席雲棲,一時名流雅集,不少文人墨客在寺內多有題詠,留下墨寶。一度成為越中頗有文化氣韻的寺院,其盛不遜蘭亭禊游。曾有明代劉宗周提額,壁有清代畫師童二樹的墨梅圖。當時乃紹興會稽境內最大寺寺廟,是會稽境內大戶人家燒香拜佛之寶地,處地四面環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達,現因寺廟所在地地源變動而...
辟支塔,聳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處,是一座8角9層12檐的樓閣式建築,底圍48米,通高54米,通體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現埋於地下)。塔身為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底部3層為重檐,余皆單檐。塔檐由華拱兩跳組成,朵數逐層變化,塔層高度與塔逕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