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由來,文物保護,地理位置,古籍記載,建築環境,殿堂景觀,修繕建築,募資擴建建築,政府擴建建築,修繕擴建,寺院現狀,文化遺產,簡介,“小雲棲”額,彩壁繪畫,藏書,墨韻,雲棲寺大鐘,懶雲樓詩草二卷 (清)越州釋與宏撰,詩文尋蹤,《鳥窠和尚贊》,《贈鳥窠和尚詩》,《鳥窠與白居易》,《見杭州烏窠和尚後作》,《尋鳥窠跡》,《陪皮襲美、陸魯望重過鳥窠跡》,《興教寺》,《興教寺》,《五元燈會》,《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歷史考辨,鳥窠和尚之人物考辯,鳥窠和尚之隱居地考辯,寺名與鳥窠禪師考辯,環境與鳥窠禪師考辯,法門與鳥窠禪師考辯,時間與鳥窠禪師考辯,人文歷史,簡介,道林禪師 (741~824):,蓮池大師 (1532~1612):,劉宗周(1578-1645),童鈺(1721-1782),印光大師(1861~1940):,徐生翁 (1875-1964):,弘一大師(1880-1942):,周恩來(1898-1976):,李鴻梁(1841-1971),朱仲華:,茗山:,歷代住持,智銓法師:,曼香法師:,徹凡法師:,源湛法師:,僧慧鑫法師:,增瑞法師:,興寶法師:,光如法師:,宗教活動,人文旅遊,鳥巢禪寺,迎恩門,迎恩橋,龍山望海亭,蓮池大師墓,鑑湖,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交通指南,雲棲寺,鳥窠寺,地圖信息,
寺廟由來
浙江紹興雲棲寺,始建於五代後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初名道林院,後改名興教院,至清乾隆,因白蓮教事發,"興教"二字有犯禁忌,遂更名雲棲寺,為有別於杭州之雲棲寺而稱紹興雲棲寺為"小雲棲",兩地的雲棲寺歷史上為姐妹寺。由於歷史的原因,杭州的雲棲寺現已無存。據《紹興佛教志》和《紹興宗教》記載,紹興市"雲棲寺",始建於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初名“道林院”,即現紹興“鳥窠寺”遺址,“鳥窠寺”又稱“鳥窠禪寺”,俗稱“鳥窠石寺”。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賜“興教院”,以禪為教。
宋未年(1279年)寺毀。明天啟五年(1625年),僧寶舍移建於梅山嶺(今屬蕭山市)。明代詩人蕭昱撰有《興教寺》詩。明末蓮池大師徒孫內恆銓公復興,以淨為教。清順治元年(1644年),蓮池大師徒孫內衡銓公復興,又移建於迎恩門外,地名婁江,時有房屋12間,改額為“興教禪寺”,以淨為教。
清乾隆(1736~1795)年間,因自蓮教事發,“興教”二字有犯禁忌,又因“興教禪寺”始創時延雲棲蓮池大師法孫智銓為住持,遂更名為“雲棲寺”。後為有別於杭州之"雲棲寺",故稱紹興婁江雲棲為“小雲棲”,(杭州雲棲寺現已無存)。
文物保護
“小雲棲”歷史上與杭州之"雲棲寺"為姐妹寺。處地"雲棲村"亦因該寺而名,1989年,“小雲棲”舊址,被列為紹興市文物保護點,1990年後,寺院修復重建,正式恢復“雲棲寺”名稱。
地理位置
“小雲棲”前身“道林院”、“興教院”遺址,處地秦望山,位於紹興市城南鑑湖鎮下謝墅村鳥窠山山坡上。
歷史上,偏門外婁江村“小雲棲”處地方四面環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達,乃當時紹興會稽境內最大寺廟,是會稽境內大戶人家燒香拜佛之寶地,現因寺廟所在地地源變動而變為陸地。
浙江紹興雲棲寺寺院南瀕鑑湖,北枕運河,東臨紹(興)漓(渚)鐵路,西望石堰諸山。
寺院位於紹興越城區勝利路西端雲棲村(紹興市勝利西路西段新一中旁),沿越城區勝利西路段朝西過鐵道即右轉約一百多米處。
古籍記載
據《
全唐詩補編》等古籍記載,唐代高僧
道林雲遊到會稽山,結寺修行,自號
鳥窠禪師。鳥窠跡在唐代很有名氣,當時江蘇有個叫
魏璞的人,慕名尋訪,並留下"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的名句。
道林院”,即現紹興市城南下謝墅村
鳥窠山山坡上“
鳥窠寺”遺址,初以律為教。
印光大師《紹興偏門外
婁江村興教禪寺(即
小雲棲)募修大殿疏》記載:唐
鳥窠禪師重興,作為道場,則以禪為教。
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賜“興教院”,則以禪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毀。
明天啟五年(1625),僧寶舍移建於梅山嶺(今屬蕭山市)。明代詩人蕭昱撰有《興教寺》詩曰:“迢遙尋古剎,寂寞見群峰。好竹無人掃,繁花對客紅。雲垂僧院靜,雀下佛壇空。興盡方歸去,春山落照中。”詩人王野撰有《興教寺》詩曰:“古柏寒松是處逢,門前山色倚層空。老禪定後談元寂,一樹酮花落午風。”
清順治元年(1644年),
蓮池大師徒孫
內衡銓公復興,又移建雲棲村
婁江,房屋12間,改額為“
興教禪寺”,則以淨為教,宗風遠播。法孫
內衡銓藏靈骨於其中,後移於會邑稱山建塔。
清初,朱佩南妻張氏及女雪照皈依雲棲蓮池大師宏法孫智銓法師,遂請孫智銓住寺。智銓卓錫“興教禪寺”後,法席甚盛,同弟子惟圓鳩創殿宇,一時“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
清乾隆年間,因
白蓮教事發,因“興教”二字有犯禁忌,遂更名為“
雲棲寺”。後為有別於杭州之“
雲棲寺”,故稱紹興婁江雲棲為“
小雲棲”。
道光九年(1829年),曼香置田6畝9分作為寺產,並立碑記之。後其徒徹凡繼席雲棲,一時名流雅集,不少文人墨客在寺內多有題詠,留下墨寶。一度成為越中頗有文化氣韻的寺院,其盛不遜蘭亭禊游。曾有明代劉宗周提額,壁有清代畫師童二樹的墨梅圖。當時乃紹興會稽境內最大寺寺廟,是會稽境內大戶人家燒香拜佛之寶地,處地四面環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達,現因寺廟所在地地源變動而變為陸地。
民國11年(1922年),僧
源湛重修“
小雲棲”。
民國15年(1926年),住持源湛謹疏《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佛教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撰有《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大殿疏(代源湛作)》文稿。
民國15年至民國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源湛募資重加修飾,歷時四年,寺又中興。時有房屋50餘間。邑人、書法家徐生翁題“小雲棲”額一方。並為雲棲寺撰聯,曰:“翠竹團雲棲,台榭屯蔭圓色相;蓮花開興教,池濤漾玉淨禪心。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法輪常轉普利人天。”莊嚴佛世界,左右二蓮花。大殿外有石雕,甚古疑,系宋元古物。寺內有王文治聯,有《東升老人內衡銓法通記》及“慧焰長輝”匾。
1937年-1945年,抗戰期間,僧印西一度主寺。
1939年3月30日,已故國家總理周恩來回鄉時,曾到“小雲棲”參觀,並在寺內就餐。
1945年抗戰勝利後,源湛復主寺20餘年。
1949年解放後,寺院完整,佛事興盛。
1965年後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院停止宗教活動,經籍、字畫悉數被抄,部分房屋破敗不堪,寺舍多作雲棲村廠房。
1989年,雲棲寺內“小雲棲”舊址被列為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1990年,正式恢復"雲棲寺"名稱。
1990年後,廠房逐年騰空,寺產逐一歸還並恢復重建,寺院同時恢復宗教活動,僧慧鑫、增瑞先後主其事。
古建築尚存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樓及山門(山門現己改建)。
1993年,光如法師任雲棲寺住持
,歷載化緣,得眾居士支持,相繼重修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齋堂。
1999年,雲棲寺登記為開放寺院並對外開放,修復建成後的雲棲寺,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餘平方米。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為該寺題“雲棲禪寺”額。
1999年9月26日,雲棲寺舉行全堂佛像開光法會。
2000年古鐘歸還
雲棲寺。
2002年天王殿落成,四天王金身塑成。
2006年6月,紹興市政府同意擴建雲棲寺。
2010年9月16日,雲棲寺擴建一期工程開工,擴建工程占地面積21.4畝,預算總投資3000萬元,一期工程投資1000萬元。
現越城區佛教協會處地雲棲寺。
據史料記載,現紹興市
雲棲寺內
“小雲棲”舊址,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初名“
興教院” 又稱“
興教禪寺”。
小雲棲的歷史建築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該寺佛氣縈縈,梵音繞繞,儒雅清幽,菩薩普照眾生,是非常難得之佛教勝地。
建築環境
建築環境:
勝利西路雲棲村,
東臨漓渚鐵路,西接老年活動中心, 南為紹興市預備役團。
環境印象:
寺院東首被一條礦山鐵路專用線所隔;
西、北兩側又被高層建築障礙,所幸距離尚遠;
寺院進出只有南向一條小路,凸顯逼仄。
寺院印象:
雲棲寺雖無名山大剎之雄偉、莊嚴,但絕不失清雅、古幽之氣。
殿堂景觀
寺廟現狀中只有大雄寶殿保存較為完整,且建築風格能較好的體現整個寺廟的明清建築風格。
歷史建造至今保存下來的有山門(山門已改建)、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樓, 系民國建築。整體坐北朝南。
由於歷史原因,寺園部分建築已不見當年風貌。
大殿又稱大雄寶殿,系民國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開間,通面寬13.40米,通進深13.40米。明間東西縫五架抬梁造,邊貼穿斗式,前後置廊。
東西廂樓系民國建築,東西二側布置,各有廂樓各六間。明間東牆上嵌嘉慶八年《文昌帝君救世文》碑一通。
修繕建築
山門: 山門共五開間,通面寬17.80米,通進深7.30米,穿斗結構。山門後天井,東西有廂屋各三間。
藏經樓:
藏經樓五開間,通面寬21.80米,通進深11.80米,明間脊檁下墨書“中華民國癸酉年仲秋吉日 住持靜悟監院源湛印朋心副事智祥領四眾人等捐助建造 ”。
募資擴建建築
藥師殿、地藏殿、西方殿、韋馱殿、僧寮及齋堂。
修繕擴建後,雲棲寺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占地1600餘平方米。
政府擴建建築
天王殿、鐘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築。
2006年6月,紹興市政府同意擴建雲棲寺,2010年雲棲寺擴建工程啟動並實施。
修繕擴建
1990年後,廠房逐年騰空,寺產逐一歸還,雲棲寺恢復重建,同時恢復相關宗教活動。
古建築尚存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樓及山門(山門現己改建)。
1993年,光如法師任雲棲寺住持
,為發揚佛教教義,歷載化緣,得到眾居士支持,因而相繼重修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齋堂。
1999年,雲棲寺修復建成後的占地面積為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600餘平方米。
2010年雲棲寺古建修復重建工程日前已全面啟動。規劃中的雲棲寺南北約110米,東西約90米。擴建工程占地面積21.4畝,預算總投資3000萬元,一期投資1000萬元,一期工程包含天王殿、鐘樓、鼓樓等建築,歷時300天,一期工程於2011年底完成施工。
擴建修繕雲棲寺對於弘揚紹興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傳承佛教文化,以及建設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考慮到寺廟的現狀中只有大雄寶殿保存較為完整,且建築風格能較好的體現整個寺廟的明清建築風格,遂予以保留,而其他殿堂由於破爛不堪或價值不高將予以拆除,修繕擴建中注重對軸線、院落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寺廟建築群精華的布局。
雲棲寺方案調整規劃:
建築面積:390.67平方米,主要設計新建大雄寶殿規模適當擴大。
通過雲棲寺的建設,能進一步發掘、延續和弘揚紹興的歷史文化資源,拓展紹興城區的歷史文化的涵蓋面,同時也為紹興城區增加一個新的融歷史文化和建築景觀為一體的城市旅遊休閒亮點。
寺院現狀
紹興市雲棲寺的現有設施已無法滿足如今人數眾多的信徒的使用。本著弘揚紹興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傳播佛教文化,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宗旨,雲棲寺擴建正在不斷進行之中。
現任住持釋光如法師不管寺務多么繁忙都堅持早夜功課,靜心修禪,持誦有軌,正信為旨,粗衣素食,為信眾表率,受到十方信士的尊重。寺院也多次被評為“五好和諧的宗教場所”。
這幾年來,紹興市雲棲寺已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對於弘揚紹興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傳承佛教文化,以及建設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化遺產
簡介
千年古剎雲棲,始建於晉,是古城紹興一座文化氛圍頗為濃厚的禪寺。
歷任住持曼香、徹凡、源湛等皆為詩僧,著有《嫩江樓詩草》、《慕梅精舍詩鈔》等傳世佳作,在當時文壇上頗有影響。不僅如此,明末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師、清代畫師童二樹、近代書壇公認藝術大家徐生翁、現代書畫家李鴻梁、著名學者朱仲華等文人墨客都曾作客雲棲,或題額或作疏或繪畫。曾有明代宗周提額,壁有清代畫師童二樹的墨梅圖。
史載清道光、鹹豐年間,詩僧曼香及其徒徹凡先後繼席雲棲,吸引當時不少名流前來雅集,其情景不遜蘭亭禊游。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即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李叔同,竟與雲棲寺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淵源,據他的高足李鴻梁先生回憶:弘一大師的字畫及其書畫、書籍曾暫存於小雲棲寺。
雲棲寺歷代保存的經籍、書畫,究竟有多少?有一個傳說:清朝有一個水師將軍彭玉林,其人酷愛書畫,來寺院看,竟看了三天三夜。寺院收藏之豐,由此可見一斑!
雲棲寺曾呼籲各界查找歷史遺失的經籍、書畫的下落。
新建的雲棲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為寺題寫匾額。紹籍著名書畫家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為各殿堂題額。
“小雲棲”額
民國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時有房屋50餘間。邑人、書法家徐生翁題
“小雲棲”額一方。
彩壁繪畫
彩壁繪畫是雲棲古寺文化積澱重要組成部分,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在紹興乃至全省佛教禪寺中首屈一指,從寺院的殿、堂、廊、廡及山門等壁面上,乃至神龕背景,重彩豐富艷麗、形象傳神逼真的壁畫隨處可見,完全沒有一般廟宇的沉悶。分殿內,牆面採用大面積壁畫補白:空中祥雲繚繞,優雅輕盈的飛天播灑著滿天繽紛的香花,莊嚴祥和的佛佗正在護法簇擁下講法布道……恍若置身靈山。
小雲棲寺彩壁繪畫豐富多彩,內容也不限於佛教文化,在這裡,可以見到“虞舜孝感天地”等一組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古代孝圖,傳統倫理和隱逸稱道的人物和山水題材占了相當比重。
藏書
豐富的藏書使雲棲寺更象一座圖書館。囿於場地,雲棲寺尚無藏經樓,但藏經室收藏佛教典籍之齊全,令人嘆為觀止,經卷浩繁足有萬冊之多。其中不乏精品,以匯集佛教一切經典的全書大藏經為例,就有日版《大正新修大藏經》200冊、《乾隆大藏經》168冊、《大藏經補編》36冊等。一排排書架上,一本本大部頭的“天書”,使得面積不足百餘平米的藏經室顯得過於侷促。
墨韻
儘管雲棲寺歷代保存下來的書畫和經典在文革期間悉數被抄,但書畫的文化傳承卻在雲棲寺綿延不絕。稍加留意,堂額、殿柱、殿側、鐘樓、神龕等都有書法名家題詞作對,如“雲棲寺”寺額就是由原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享有“詩僧”之稱的茗山法師所題,而紹興著名書家如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題寫的古雅樸厚,禪意通靈的書法,讓人分攘中求得菊的淡雅,物慾中求得蘭的高潔,功名中求得荷的清香,塵囂中求得竹的寧靜。加之寺院保存的其他大量紹興書法名家作品,到雲棲,如臨書法聖地蘭亭,置身淨土,別有一番脫俗返樸的心境。
雲棲寺大鐘
雲棲寺大鐘文革期間曾經被紅衛兵拿走,掛在府山頂上望海亭里,鐘上鑄有"雲棲寺"大字,是歷代雲棲寺之寶,1993年歸還寺院。
懶雲樓詩草二卷 (清)越州釋與宏撰
清道光七年(1827)小雲棲自刻本
是書為清中期紹興詩僧釋與宏(卐香)詩集,多為與浙東文人詩畫相酬以及遊歷記聞。扉頁題“道光丁亥鐫/小雲棲藏板”,前刊道光己巳高第序,末刊道光丁亥鄔鶴征跋。白紙刷印,原裝保存,品相完好。
著者簡介: 釋興宏(1758-1838),號卍香,浙江紹興人。清中期浙東名僧,西園吟社成員。七歲出家鑑湖之興教禪院,歷主平陽、開元諸叢林,後退居小雲棲寺。今存《懶雲樓詩集》、《懶雲樓詩草》等。
詩文尋蹤
《鳥窠和尚贊》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作者:唐代白居易
《贈鳥窠和尚詩》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作者:唐代白居易
《鳥窠與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作者:唐代白居易
《見杭州烏窠和尚後作》
白頭居士對禪師,正是楞嚴三昧時。
一物也無百味足,恆沙能有幾人知?
作者:唐代白居易 見《祖堂集》卷三
《尋鳥窠跡》
為訪名僧跡,言尋小曲阿。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
道法傳馴鵲,禪機顯化螺。空潭山色印,誰與證維摩。
作者:唐代魏璞 (江陰唯一入選全唐詩的詩人)
《陪皮襲美、陸魯望重過鳥窠跡》
重探靈跡到空山,山下茅庵幾扣關。
不為白雲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經年靜,仙嶺松聲鎮日閒。
擬約高賢同結社,好移竹室住前灣。
作者:唐代魏璞 (江陰唯一入選全唐詩的詩人)
《興教寺》
迢遙尋古剎,寂寞見群峰。好竹無人掃,繁花對客紅。
雲垂僧院靜,雀下佛壇空。興盡方歸去,春山落照中。
作者:明代 蕭昱
《興教寺》
古柏寒松是處逢,門前山色倚層空。
老禪定後談元寂,一樹酮花落午風。
作者:王野
《五元燈會》
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
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太守危險尤甚!”
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曰:“心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禮而退。
作者:宋代 釋普濟
《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
印光大師《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師作)
如來調御眾生,隨機說法。由眾生根機不一,故所說法門無量。求其匯歸統一,唯律、教、禪、淨四法。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淨者佛境。律、教、禪、淨,行人歸宿之所。亦究竟圓成佛道,普度一切凡聖之法也。四法並非各別。必須法法圓通,法法俱備,方可以上續佛慧,下化眾生。不過約其注重者論,遂立律、教、禪、淨四宗之名而已。
興教禪寺,創建於晉,則為律為教。至唐鳥窠禪師重興,則為禪。明末蓮池大師徒孫內恆銓公復興,則為淨。善知識觀機逗教,因時制宜。但取益物,不執陳跡。故令一切眾生,鹹沾法益也。由明以來二百餘年,其間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復不少。清末以來,法道式微,殿堂寮舍,悉形頹敗。而大殿為安住如來法身之所,亦屬四眾祈福之場。棟樑腐敗,椽梠差脫。若不設法修葺,必至直下傾覆。湛住持其中,心常驚懼。以故特述愚誠,遍募護法檀信,懇祈各舍淨資,成就善舉。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工。滿月金容,經劫常住。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高爵尊徽,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惟冀不吝,共登芳銜。(民國十五年丙寅)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
作者:民國印光法師
歷史考辨
鳥窠和尚之人物考辯
《西遊記》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唐僧和悟空、八戒師徒三人,過了烏斯藏界,來到浮屠山,有位烏窠禪師在香檜樹上一柴草窠中修行,“左邊有麋鹿銜花,右邊有山猴獻果。樹梢頭,有青鸞彩鳳齊鳴,玄鶴錦雞鹹集”。烏巢“禪師見三眾前來,既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他口授唐僧《多心經》一卷,又譏諷八戒“野豬挑擔子”,悟空是“多年老石猴”,然後化金光徑上烏巢而去。以悟空之棒沉與神力,舉鐵棒望巢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莫想挽著烏巢一縷藤”,顯然法力勝過悟空甚多,最起碼也是位修成正果的菩薩。
小說中這位禪師,實際上就是《五燈會元》卷二“鳥窠道林禪師”:鳥窠道林禪師,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母朱氏,夢日光入 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 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屬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師於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 “吾今報盡。”言訖坐亡。
鳥窠禪師與大詩人白居易的交情,除在《五燈會元》卷四“白居易侍郎”有記載外,在元·視覺按《釋氏稽古略》卷三、明·何喬原《閩書》卷六種均有記載,唯禪師的棲息處,《閩書》中先為白嶼山(一名“陳田山”)鳥窠岩,後“游杭,巢木杪而居”。在明代有《鳥窠禪師度白侍郎寶卷》,說白居易前身是金妃宮太子,鳥窠禪師是布袋羅漢。可見這位佛門高僧為人很奇特,傳說也很奇特,並與文學之士結下甚深法緣。
據《景德傳燈錄》、《釋氏稽古略》及《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典籍記載,鳥窠和尚也稱道林禪師,杭州富陽人,本姓潘,母親朱氏,本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南歸,棲於秦望山之樹,有弟子會通(吳元卿也即布毛侍者),長慶年間曾與白樂天說禪,圓寂時間為長慶四年二十日(公元824年),壽84,僧臘63。
根據《宋高僧傳》卷十一記載,鳥窠和尚原姓潘,出家後名為釋圓修,福州閩人,小時候聰慧過人,長大後英俊豪邁,一表人才,少時已熟讀經書。“忽思拔俗尋事名師,剃髮變衣,年滿於嵩陽會善寺納戒。”受到百丈山海禪師的點撥遂符心要,返杭州後在秦望山的松樹上居住40餘年之後,杭州刺史裴常棣非常重視鳥窠和尚,數番請他下來住寺廟而不得,有時請他下來說法,後來終於住到了裴常棣為他造的伽藍殿里。太和七年癸丑歲(公元833年)圓寂,享年99歲,僧臘(僧尼受戒後的年歲)80。
由上文可見,號為鳥窠和尚的應該有兩人,兩種記載不僅出生地、姓名不同,就連人生經歷也不同,最後生卒年、壽限、僧臘也不同。宋高僧傳記載的鳥窠和尚早在裴常棣當杭州刺史期間已住進寺廟,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白居易“住處甚危”之說,而且也沒提到跟白居易交往的事情,如果確有其事,是不可能不提的。從上述內容來看,這不可能是古籍轉相抄引造成的錯誤,有兩個不同的鳥窠和尚,這是毫無疑問的。
從當時來看,兩個鳥窠和尚均很有名望,與白居易有交往的那個自不必說,道林禪師不僅是牛頭宗第六代傳人,更引來當時名流來說禪,如白居易在杭州當刺史期間,專程去看望他,並寫了《鳥窠和尚贊》、《贈鳥窠和尚詩》等詩,江蘇詩人魏朴也專程去尋找他,並且還帶著陸龜蒙與皮日休再次來尋他。而眾人常說的鳥窠和尚就是指這一個。而《宋高僧傳》里的鳥窠和尚也非泛泛,不僅裴常棣“酷重其道,請下結庵者至於三四”, 而且“杭之累政良守無不傾重,稅駕樹陰請談玄極”。
鳥窠和尚之隱居地考辯
關於鳥窠和尚的隱居地,存在四個主要說法,紹興說,杭州說,江蘇江陰說,福清江陰說。
紹興說:
紹興說的依據是秦望山,白居易與鳥窠和尚的交往,就在鳥窠禪寺。
《紹興宗教》稱“鳥窠禪師又稱圓修、道林禪師,富陽人”。
根據《景德傳燈錄》、《釋氏稽古略》及《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典籍的記載,鳥窠和尚稱道林禪師,杭州富陽人,本姓潘,母親朱氏,本名香光。
據《全唐詩補編》等古籍記載,唐代有個叫道林的高僧,雲遊到會稽山,發現了這長松蟠曲如蓋的鳥窠跡,便在這裡結寺修行,自號鳥窠禪師。.多少年後,道林僧竟能呼鳥喚鵲,他還將截去尾巴的螺螄放入池塘,養殖出了一種斷尾螺螄。鳥窠跡在唐代很有名氣,當時江蘇有個叫魏朴的人,慕名尋訪該處,留下了"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的名句。
《祖堂集》中又記載了牛頭宗道欽禪師的弟子道林禪師的故事。他因曾棲止在浙江紹興東南邊秦望山的古松樹上,因此世稱「鳥窠和尚」,剛好這棵松樹上還有喜鵲築巢在禪師身旁,鳥兒與禪師同居一室,馴順可愛,自在戲玩,於是人們又稱他為“鵲巢和尚”。一次他的侍者來辭行,道林禪師問他打算到哪裡?侍者回答要到各地去學習佛法。禪師回答他:「若是佛法,我這裡亦有小許。」侍者還不明白,問:「您的佛法是什麼?」禪師便從衣服上抽出一根棉絮給他看,侍者立即就領悟了。
紹興秦望山在中國文化史上赫赫有名,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從廬山下來乘船順長江而下,經馬安山、當塗等地,巡視會稽郡郡治吳中,會稽郡守與屬下官員百姓出城十里跪迎,爭相稱頌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車,接見地方鄉老,細心詢問郡情,得到的答覆自然又是百姓歸心、安定太平之類的頌德之聲。後到杭州,因錢塘江水波洶湧,難以成行,便向西行120里,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過。秦始皇在會稽山上“立石刻頌德”,這是他第五次出巡以來的第七塊刻石、也是最後一塊刻石。據《越絕書》卷八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遊之會稽。……以正月甲戊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錢塘浙江岑石,石長丈四尺,南北面廣尺六,西面廣尺六寸。刻丈六于越東山上,其道九曲,去縣二十一里。”
不過,全國並不只紹興才有秦望山,楊成其先生在《秦望山考》中說有會稽秦望山,杭州秦望山以及海鹽秦望山。
根據竺岳兵先生在《唐詩之路行跡考》中《白居易三入浙東考》的記載,“白居易曾三次來浙東,第一次是來避難,第二次是任杭州刺史時應元稹之邀,第三次則是懷念浙東而來的。”所以白居易來會稽拜訪鳥窠和尚也很正常。再加上鳥窠禪寺就在秦望山上,而且唐代紹興的佛教非常繁榮,宗派四起,相互交融,是江南的佛教中心,所以說鳥窠和尚曾隱居在紹興,似乎是合情合理。
杭州說:
《唐杭州秦望山圓修傳》介紹鳥窠禪師為福州閩人,而且未曾有過“道林禪師”的稱號。
據《宋高僧傳》卷十一記載,鳥窠和尚本姓潘,出家後名為釋圓修,福州閩人。
杭州說的依據是各類典籍。如五代南唐的《祖堂集》說“鳥窠和尚嗣徑山國一禪師,在杭州”;北宋的《景德傳燈錄》說“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謁”;南宋淳熙十年編的《聯燈會要》說“居錢塘西湖”;明代的《指月錄》說“白居易守杭時,入山謁師”;宋代的《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也說“抵西湖秦望山,有大松樹盤屈如蓋,乃止其上。”諸種史料說明,鳥窠和尚確實隱居在杭州西湖邊上的秦望山。白居易與“鳥窠”禪師道林、詩僧韜光等的交往,“在杭六百日,入山十二回”,成為千古傳唱的佳話。
“釋圓修,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俊邁,忽思拔俗,尋事名師,剔發變衣,年滿於嵩陽會善寺納戒。既而儀表容與,日新厥德,研窮經論,俄約觀方,遇百丈山海禪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缽授錫而抵於杭,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蓋,遂棲止於松巔。時感覆鵲巢於橫枝,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則就瞻仰,號鳥窠禪師焉”。
上面這一段文字,見於《宋高僧傳》卷十一,題作《唐杭州秦望山圓修傳》。簡單地說這位法名圓修的和尚,在杭州秦望山如鳥築巢似的在一棵松樹上棲止了四十年,因而人們稱其為“鳥窠禪師”了。
圓修所以被稱為“鳥窠禪師”,是因為他在樹上棲止。故歷任太守到杭,僅能從樹下瞻仰。直到元和初(806年及之後的幾年)太守裴常棣堅請下樹結庵,至三至四都說不動他,後來就哄他去說法,趁機太守已讓八縣合力突擊為他造了一處伽藍,額招賢院。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圓修年九十九怡然歸寂,塔冢在石甑山下。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的“鳥窠禪師”未曾有過“道林禪師”的稱號,他與紹興的“鳥窠禪師”及“鳥窠寺”應該沒有交集。還有那個時候杭州的“鳥窠禪師”那時已為道德高僧,“杭之累政良守,無不傾重”,杭州的“鳥窠禪師”到了越州應該不會讓他居此荒山僻寺。
因此,杭州的“鳥窠禪師”是福州閩人,後隱居於杭州秦望山,紹興的“鳥窠寺”與他並無關聯。根據恆進先生在《杭州秦望山在何處》一文中的考證,杭州秦望山就是現在的將台山。
江蘇江陰說:
江陰說的依據是《江陰縣誌》,魏璞的詩歌,鳥窠禪院。
道光《江陰縣誌》卷二十一《方外》:鳥窠道林禪師,潘氏子。披緇謁國一禪師,得法歸。抵西湖,有大松盤屈如蓋,乃止其上,人因之以鳥窠名之。後往邑西秦望山蘆岐庵,內有放生池,嘗買螺螄半截者放池內,今所生螺螄皆半截;又見鄉人破魚去鱗,亦放池內,故又有無鱗魚。
江陰鳥窠禪院始建於唐初,原名蘆岐禪院、蘆崎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相傳元和年間,寺院裡來了一位雲遊的老和尚,每天與眾僧講經論法。短短几天,他對佛家教義的精通和高超的辯論技巧便折服了眾僧,並贏得了大家的擁戴。蘆岐禪院原來的方丈是個心地善良、胸懷豁達的人,他與老和尚一見如故,交談甚深,覺得老和尚不但佛法精深,而且品德高尚,決不是一個平常的僧人。於是,他對老和尚推心置腹地說,為了香火的興旺和光大佛法,自己甘願讓賢,希望老和尚能留下來當方丈。老和尚見他情真意誠,就很爽快地答應了。這位老和尚就是鳥窠禪師。
歷代《江陰縣誌》都說鳥窠和尚在西湖秦望山隱居一段時間之後到了江陰的蘆岐禪院,白居易長慶二年十一月才到杭州任刺史,長慶四年二月鳥窠和尚圓寂,白居易拜訪他的時候還是住在樹上,也就是說,他臨死之前一年還住在樹上,不可能在蘆岐禪院。在《景德傳燈錄》等歷代佛典中,並未記載有鳥窠和尚下樹住寺的事情,但對他臨死的情形都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那只有一種可能,鳥窠和尚最後並未下樹,是老死在樹上的。所以鳥窠和尚跟鳥窠禪院由此推斷應該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繫。
還有一種說法,說白居易當初就是到江陰的秦望山來拜會鳥窠禪師的,證據就是白居易臨別還為禪院內的放螺池題寫了“化螺”的匾額,這塊匾額到清朝鹹豐十年太平天國毀寺時,一直掛在池後的放螺亭內,歷代江陰縣誌上都有這塊白居易題額的記載。村落里還能找到禪院的放螺池,甚至無尾螺就是蘆歧這小山村的特產。宋朝江陰籍明賢,官至丞相的抗元名將邱崇的《螺池記》,記載了他親自尋訪鳥窠禪院,向僧人調查考證無尾螺來歷,僧人回答是鳥窠禪師的善行。
焦溪《江蘇是氏宗譜》(古譜)亦載有《無尾螺》詩一首:“一塢寒雲碧,深林鎖鳥巢。泉聲曲沼落,山色小樓多。不去離身垢,何來沒尾螺。蒼松鱗甲古,司馬舊摩挲。”無獨有偶,清末江陰名士沙曾達就此事曾作有《鳥巢禪師》:“棲身盤曲古松奇,如鳥高飛絕俗宜。院築蘆崎臻悟境,樂天題額放生池。”和《放螺池》:“一水瑩然澈底清,池名不墜仗禪名。螺皆絕尾知懷德,魚亦無鱗樂放生。”記述了秦望山僧院山色景致,鳥巢禪師放生芙蓉螺螄,白居易造訪題額之事。
其實,鳥窠禪師的池內,除了無尾螺,還有無鱗魚的傳說,禪師見鄉人破魚去鱗,即放入池內。古詩云:“一壺瑩然澈底清,池名下墜仗禪名。螺皆截尾知懷德,魚亦無鱗魚放生。”
晚唐詩人陸龜蒙、皮日休,與當時江陰籍詩人魏璞(又魏朴)多次結伴遊歷鳥窠禪院。魏璞還寫有兩首關於鳥窠禪院的詩,載於現存於復旦大學圖書館,由清朝人編寫的《江上詩鈔》第一卷正文第一頁上。
江陰詩人魏朴關於鳥窠和尚的兩首詩並沒有指出具體的地名,如“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並不是江陰特有,西湖秦望有,會稽秦望也有。魏朴的《尋鳥窠跡》和《陪皮襲美、陸魯望重過鳥窠跡》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鳥窠和尚在江陰,魏璞與皮日休、陸龜蒙相交甚多,經常結伴扁舟往來於五瀉震澤、淞陵、杭越之間,因此他們去的未必就是在江陰。鳥窠和尚與鳥窠禪院的關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鳥窠和尚學道歸來雲遊至此小憩,或成名之後被邀請來此處講學都有可能。
福清江陰說:
白居易被貶蘇州為刺史後,鳥窠禪師也離開杭州,南歸於閩,並在福清江陰島瓊田山旁邊壘洞為家,作為隱居之所。閒暇時,鳥窠禪師常把白居易的詩念給村民聽。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鳥窠禪師自覺不久於人世,告訴侍從說:“吾今報盡……”“言訖跏趺而化”。江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鳥窠禪師,在他仙歸後,把其隱居的岩洞命名為“鳥窠岩”。此岩洞的遺蹟至今猶存。
明《八閩通志》載:“白嶼山在縣(即福清縣)南江陰里……山有鴻休岩……又有鳥窠岩,在鴻休岩之西,累石為之……後居此,故以名岩。”宋淳熙《三山志》亦載:“鳥窠岩,鴻休岩西,累石為之……(鳥窠)後居是,故以名岩。”清《福清縣誌》載:“(鳥窠岩),昔鳥窠祖師禪棲之所,穢草不生,聖水存焉。”《江陰宗教史》載曰:“瓊田龍井……乃鴻庥、鳥窠二祖修道之所相傳井有聖泉,壑容水數斗,盛夏不竭,人汲禱雨輒應。”又載:“(鳥窠於)唐長慶四年回江陰,於鴻庥岩四壘石禪棲,因名。其法窟在瓊田寺。”
寺名與鳥窠禪師考辯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號道林院即鳥窠禪師道場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晉天福四年是公元939年,此時距離鳥窠和尚圓寂已經有100多年了,根據《紹興宗教》記載,“亦稱
興教院,俗稱
鳥窠石寺……號
道林院……初以律為教。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賜興教院,則以禪為教。”鳥窠禪寺初名
道林院,俗稱
鳥窠石寺。
“道林院”的得名可能不是因為鳥窠道林禪師,而是其本意,即初唐歐陽詢所說的“為道之林”也。
“鳥窠寺”所建位置在紹興縣平水鎮下謝墅村後面的山上,禪寺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對面是茂密的森林,寺本身極像鳥窠寄居在懸崖上,根據寺名來看,極有可能是有塊類鳥窠的石頭在其間,故稱“鳥窠石寺”,
此外,當時的紹興作為江南的佛教中心,若耶溪畔有雲門寺、法華寺等名寺,鳥窠和尚慕名遊學到那裡,或在那裡講過學,都很有可能。
關於“道林院”、“鳥窠寺”、“鳥窠禪寺”與“鳥窠禪師”、“道林禪師”的種種關聯的確存在很多懸念。
環境與鳥窠禪師考辯
從白居易對鳥窠禪師處地有“住處甚危”之環境來看,鳥窠禪師的道場應該更像是在鑑湖鎮下謝墅村的“鳥窠禪寺”。
由於《全唐詩補編》中白居易與魏朴寫鳥窠和尚的詩,因為沒有具體的地址,因此鳥窠禪師之隱居地也無從實證。
法門與鳥窠禪師考辯
佛教法門有律、教、禪、淨四宗。
印光大師《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描述興教禪寺,晉時為律。至唐鳥窠禪師為禪。
“鳥窠禪寺”初以律為教,而鳥窠禪師是牛頭宗,牛頭宗則是禪宗的分支,從佛教法門上看,二個法門應該處在二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時間與鳥窠禪師考辯
而印光大師《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描述興教禪寺,創建於晉,至唐鳥窠禪師重興。
據《紹興佛教志》和《紹興宗教》記載,紹興市雲棲寺,始建年代為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但是據《景德傳燈錄》、《釋氏稽古略》及《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典籍的記載,唐“鳥窠禪師”圓寂於長慶四年即公元824年,“道林院”創建時間為五代後晉天福四年是公元939年,時距“鳥窠禪師”去世已有一百多年。似乎應該先有唐“鳥窠禪師”,再有後晉天福四年的“道林院”。
人文歷史
簡介
紹興市雲棲寺的有緣人,據可查資料顯示,歷史上鳥窠(道林)禪師、蓮池(袾宏)大師、內衡智銓、詩僧曼香、徹凡、印光大師、源湛、弘一大師(李叔同)、朱仲華、茗山,詩人白居易、魏璞、蕭昱、王野,儒學大師劉宗周,畫家童二樹、徐生翁、李鴻梁,書法家王文治,居士朱佩南等都與雲棲寺關係密切。
明末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師、清代畫師童二樹、近代書壇公認藝術大家徐生翁、現代書畫家李鴻梁、著名學者朱仲華等文人墨客都曾做客“小雲棲”,或題額或作疏或繪畫。
史載清道光、鹹豐年間,詩僧曼香及其徒徹凡先後繼席“小雲棲”,吸引當時不少名流前來雅集,其盛景不遜蘭亭雅集。
弘一大師的字畫及其他書畫、書籍暫存於“小雲棲”。
周恩來1939年3月底來紹興,30日那天中午曾受邀在“小雲棲”用餐。
此外,據說康有為、蔣介石、李先念等也都與“小雲棲”頗有淵源。蔣介石以前和寺院長老關係很好,蔣在世時常便裝來此,以前有寺院長老和蔣介石合照掛於寺內,後因歷史原因遺失。
道林禪師 (741~824):
唐代高僧鳥窠道林禪師(741~824),唐代牛頭宗僧。俗姓潘(一說翁),幼名香光,杭州富陽人。
《景德傳燈錄》卷四《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三:
唐代牛頭宗僧,俗稱鳥窠禪師。杭州富陽人,一說福州福清人。俗姓潘(或說翁)。誕時異香光明滿室,因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受具足戒。後赴長安,師事西明寺復禮,學《華嚴經》、《大乘起信論》等書。大曆三年(768),徑山道欽奉敕入京,師往謁之,契悟心要。
其後南歸,........入秦望山,見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其側有鵲築巢,故人亦稱鵲巢和尚。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農曆二月十日,是唐代高僧鳥窠道林禪師圓寂紀念日。
蓮池大師 (1532~1612):
蓮池袾宏大師,明代高僧。俗姓沈,名祩宏,號蓮池。常精修念佛三昧,力闡禪淨雙修。居杭州雲棲山,因又稱雲棲大師,為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蓮池袾宏大師《五燈嚴統》:古杭仁和人。姓沈。
明末至清順治元年(1644年)蓮池大師徒孫內恆銓公復興“興教禪寺”,移建婁江,則以淨為教。
清初,蓮池大師宏法孫智銓法師住寺“興教禪寺”,同弟子惟圓鳩創殿宇,使“興教禪寺”被“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
劉宗周(1578-1645)
劉宗周,字起東,號念台,山陰人,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明朝末年著名理學(心學)家。其學之要,在“誠意”,在“慎獨”,人稱之為“千秋正學”。曾經做過儀制主事、右通政使、順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官。學者稱他為蕺山先生。著有《劉子全書》。他著作甚多,內容複雜而晦澀。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很大。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劉宗周的思想學說還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天下敬仰為“泰山北斗”。
劉宗周還是一個極富民族氣節的愛國者。清軍攻陷杭州,宗周先生正進餐,一聽此訊息,推食慟哭,自是絕食23日而逝。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山甚至認為,劉宗周絕食而死後,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命脈都發生了危機,且延續至今。
劉宗周曾為“小雲棲”提額。
童鈺(1721-1782)
童鈺,清代畫家。字璞岩,一字樹,又字二如、二樹,別號借庵、二樹山人、樹道人、梅道人、梅痴、越樹、櫟樹、樹樹居士、太平詞客、白馬山長,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終身布衣。善山水,以草隸法寫蘭、竹、木石皆工。尤善寫梅,宗揚無咎法,“使氣入墨,奇風怒雲,奔赴毫端(袁枚語)。生平所作不下萬本,故有“萬幅梅花萬首詩”小印。童鈺畫梅蒼老古樸,墨氣雄厚。惟千篇一律,苦無迢逸,筆不能變化從心,終覺失之板。工詩,亦以詠梅為勝,世稱“二絕”。有“絕筆梅花絕筆詩”之譽。其《畫梅》詩云:“十丈炎威十丈塵,毫端猶見雪精神。莫嫌拂袖多寒氣,我是人間避熱人。”又有“空山突見古時月,老樹忽先天下春”之句,論者謂奇情逸氣。兼工草隸,愛蓄古銅印章,精篆刻。嘗預修《豫省志》、《揚州志》,著有《二樹山人集》《香雪齋餘稿》。
傳世畫作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作《墨梅圖》軸,現藏廣東省博物館;四十四年作《墨梅屏》六條著錄於《知魚堂書畫錄》;四十六年(1781年)作《月下墨梅圖》軸藏揚州市博物館;另有《墨梅圖》大幅藏西泠印社。
童鈺曾為“小雲棲”作“墨梅圖”壁畫。
印光大師(1861~1940):
釋印光法師,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當年在廬山修行的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圓寂後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因為大師的種種神跡,佛教徒深信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印光大師永思集》中有相關記載)。大師化人無數,最被人稱道的是,無論是誰,只要寫信請教,大師都回信指點迷津,由其回信集結而成的《印光大師文鈔》,被認為是佛教徒尤其是淨土宗信眾的修行寶典。
印光大師在1926年因受小雲棲寺源湛法師之請,為“小雲棲”作《募修大殿疏》,刊在《印光大師文鈔》三篇卷四889頁。
徐生翁 (1875-1964):
徐生翁,早年從外祖姓李,名徐,號生翁,以號行。中年以李生翁書署,晚年始複姓徐。字安伯,浙江淳安人,世居紹興。精楷隸,由顏真卿入手,得力於北朝碑版,形成簡、質、凝、稚的“孩兒體”書風。亦能篆刻、繪畫,風格如書。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金石書畫家小傳》第一集,評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僉稱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書畫,橫極千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徐生翁先生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徐生翁先生在1964年1月臨終前數日,竟閉門燒毀不少作品,在老人的心靈中,他唯一的冀求,就是要將最完美的藝術品獻給社會。
民國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邑人、書法家徐生翁題“小雲棲”額一方。
弘一大師(1880-1942):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後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師,晚號晚晴老人。他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豐子愷、潘天壽、李鴻梁都是大師的高足。
弘一大師與“小雲棲”關係非同一般。據弘一大師高足李鴻梁先生回憶:“弘一大師曾把自己的字畫及其他書畫、書籍暫存於小雲棲寺---”(資料來源《浙江文史集粹·社會民情卷》)。
周恩來(1898-1976):
周恩來,字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周恩來畢業於南開大學,早年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回國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參與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並指揮長征,西安事變中,他代表中共中央與中國國民黨簽訂契約,共同對日作戰。自1949年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1949年至1958年間兼任外交部部長。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至1976年逝世。
周恩來最早了解紹興文物古蹟,有三條渠道,一是在長輩的閒談中,二是小時來紹所見,三是在流傳於族中的高祖周元棠的《海巢書屋詩稿》中,因詩稿寫到了紹興的許多名勝古蹟,其中就有《越中十二景》。1939年3月,周恩來因抗戰機緣來到紹興,順道去了臥龍山(府山)、秋瑾烈士紀念碑、大禹陵、東湖、小雲棲、快閣、蘭亭、王明陽墓等8處古蹟名勝。30日中午,周恩來在“小雲棲”就餐。
李鴻梁(1841-1971)
李鴻梁,字孝友、別號老鴻,紹興人,祖籍湖南。家貧,父早卒,賴慈母茹苦哺養長大,15歲進紹興府中學堂求讀,時魯迅先生曾任該校學監。後又到杭州浙江兩級師範深造,有幸得到李叔同先生(即出家前的弘一大師)的諄諄教導,李鴻梁不負師教,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卓越的書畫篆刻家。
李鴻梁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愛徒,也是魯迅先生的學生。
李鴻梁先生曾為紹興名剎“小雲棲”藏經樓手書“九蓮閣”一匾,篆書兼有隸意,氣勢宏偉,為不可多得的篆筆,惜毀於文革。李鴻梁晚年極少再書大字,唯所見題畫行書款,爐火純青,有人書俱老的境界。
朱仲華:
朱仲華,曾擔任復旦大學學生自治會會長,經邵力子介紹參加中國國民黨,四次晉見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橫幅相贈。歷任紹興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委員。他篤信佛教,皈依印光大師,任紹興佛學研究會會長。
朱仲華曾與王子余、周星白等集資請購《大藏經》贈雲棲寺,抗戰前曾在“小雲棲”講過經。
茗山: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為寺題寫匾額。
歷代住持
智銓法師:
清初住持。
清初,朱佩南妻張氏及女雪照皈依雲棲蓮池大師宏法孫智銓法師,遂請智銓住寺。
智銓,俗姓張,字內衡,別號最勝予,又號東升老人,為雲棲蓮池大師株宏法孫。曾主紹興樊江廣救寺、稱心資德寺,研習《法華三昧》,著述甚豐。卓錫興教院後,同弟子惟圓鳩創殿宇,法席復盛,被“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
曼香法師:
詩僧,道光年間住持。
曼香,俗姓王,名興宏,曾主紹興乎陽.開元及雲棲諸叢林,尤以小雲棲最久.著有《嫩雲樓詩草》。道光九年(1829),曼香置田6畝9分作為寺產,並立碑記之。
徹凡法師:
詩僧曼香之徒,鹹豐年間住持。
釋徹凡號稱晚清越中三詩僧之一,字寄雲,東山謝氏子,能詩,交遊多名流,居興教寺多年而終,
徹凡與邑人李慈銘善。鹹豐七年(1857).徹凡撰《慕梅精含濤鈔》,翌年,李慈銘為其作序(存紹興圖書誼)。
源湛法師:
民國期間,住持。
民國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雲棲”。民國15年(1926年),源湛謹疏《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民國15年至民國19年(1926年至1930年),源湛募資重加修飾,歷時四年,寺又中興。
抗戰勝利後,源湛法師重新住持小雲棲20餘年。
源湛法師醫道精湛,常用針灸為四周農民治病。在為村民診治時,不取酬勞,贏得四方口啤。
僧慧鑫法師:
1990年後住持。
增瑞法師:
1990年後住持。
興寶法師:
1990年後住持。
光如法師:
1993年至今住持。
釋光如法師,1941年出生於甘肅省甘谷縣渭陽大王莊。他童貞入道,深受多位根深德厚長老薰陶、喜愛、精心教授真傳,布施身心,佛法造詣在同輩中實屬佼佼者。1970年,他禮西安興教寺上心下祺法師為師,成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1986年,法師又於五台山碧山寺受具足戒。此後,光如法師陸續到全國各地的佛教聖地禮佛,曾參學於南京棲霞寺、揚州高旻寺、西安臥龍寺禪堂等地,又在密參師座下參學數年。
1993年,光如法師受佛教協會指派到紹興市雲棲寺擔任住持。現為越城區佛教協會會長。
宗教活動
1999年雲棲寺對外開放,當年9月26日,也就是農曆8月16,雲棲寺舉行全堂佛像開光法會。法會由我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悟道”法師主法,各地信眾雲集;場面之盛,為一時之最。
2012年11月14日,紹興市越城區在雲棲寺舉行佛教界“宗教慈善周”啟動儀式,各宗教場所、教職人員和廣大信教民眾紛紛伸出友愛慈善之手捐款助殘助困。同時,還舉行了一場祈福法會,用佛教特有形式祈福,祝願世界和平,國家強盛,人民安康。
人文旅遊
鳥巢禪寺
窵窠禪寺又名道林院、興教院。在鑑湖鎮下謝墅村窵窠山。初名道林院,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建,相傳窵窠道林禪師結茅於此,作為道場,俗呼窵窠石寺。宋治平二年改稱興教院。宋末毀。清嘉慶年間重建。民國二十六年尚有寺舍十二間。1995年,當地信眾重建。1996年,登記為保留寺院。
從今紹興至平水公路下謝墅段一個路口進去,一路濃蔭夾道,鳥語花香,寺依陡崖,峭然壁立,抬眼望,岩壁間許多黑洞,時有羽族出入,或許正是鳥窠。在紹興寺院中,罕有險峻如此者。
地址:九里方向,往平水的公交都可以乘坐,在下謝墅站下車,能看到馬路邊上有"鳥巢禪寺"指示牌,沿指示牌穿過山門,裡面另有天地,石壁上所建了一排黃色廟宇即是"鳥巢禪寺"。
迎恩門
迎恩門又名西郭門,位於紹興古城的西大門,是歷史上從杭州進入紹興的主要水陸要道。在這塊占地51公頃的土地上,千年古運河緩緩流淌,講訴著悠遠的歷史。
上世紀二十年代,因修建公路,迎恩門城樓等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了迎恩門,現成了免費景點,讓人感到紹興古城厚重的歷史氣息。登臨迎恩門城樓,遠眺迎恩門以東環境已建設的很美,迎恩橋以西正在拆遷,相信這是市政府的一個大手筆,期待著更美的景色展現在大家面前。
迎恩橋
迎恩橋位於紹興市區西郭運河進城口子處,它是古代紹興水路進城的西門戶。
古代皇帝駕臨紹興,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橋。孫中山來紹興時,紹興各界也在此歡迎。此處是一重要船埠和市場,此橋也稱菜市橋。該橋為七折邊石拱橋,石級橋面,兩邊石級分別為13與14級。橋跨徑近10米,是紹興市跨度最大的七折邊石拱橋。
現橋為明天啟六年(1626)重修,始建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橋長19米,橋面寬2.7米,橋拱高3.77米,橋南石階11級,橋北石階18級。雍正十一年(1734)的橋碑記上刻有“見龍在恩”四字,碑已不存。
此橋為市文物保護點,收錄於《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樑卷)。
龍山望海亭
望海亭相傳為防衛強吳起見,越大夫范蠡在紹興府山之巔,建有飛翼樓。該亭一度又名望海亭。
望海亭(攝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望海亭為紹興市歷史名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府山之巔。
望海亭原為春秋末期的飛翼樓故址。歷代曾易名為五桂、越望、鎮越。屢圮屢建。
望海亭,後建於唐代。
1981年重建,仍名望海亭。
1997年10月1日拆望海亭建飛翼樓。
蓮池大師墓
空山浮人影,茶閒萬碧青。
雲棲竹寂處,蓮池映佛心。
蓮池大師墓在杭州市雲棲竹徑內,靈塔離雲棲寺遺址約百米,圓形的墓冢前面是九十年代立的碑,原碑被移到右邊,綠草掩蓋。圓形的墓冢後是一座佛塔,正面刻有一尊佛像。
墓前有大樹圍繞的平地,拜台是青石的,沒有墊子,擺了香爐和燭台,都被煙火熏得黝黑,看得出來,很多信眾沒有忘記這位了不起的高僧,萬水千山地來朝拜他,在靈塔面前點上一炷香,燃起蠟燭,虔誠祈願大師再來,弘化娑婆,不捨蒼生。
三月二十二日,是佛祖徑蓮池大師的涅磐日,也是十五紀念日。
2014年3月30日,浙江省杭州佛學院師生與中天竺法淨寺常住以及護法居士100多人從中天竺法淨禪寺步行至雲棲竹徑蓮池大師墓前祭祖。
鑑湖
鑑湖在浙江省紹興城西南,為浙江名湖之一,俗話說“鑑湖八百里”,可想當年鑑湖之寬闊。鑑湖是一處適合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的江南水鄉型風景名勝區,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岩、湖塘6個景區和湖南山旅遊活動區組成。鑑湖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有許多名勝古蹟為之增色。
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中國浙東唐詩之路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浙江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坐落在紹興平水鎮平江村,這裡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包括以下幾大景點書法聖地-雲門古寺、中國三論宗祖庭-嘉祥寺、佛教聖地-天衣寺(法華寺)、崇福寺(崇福祠)、美麗的若耶詩溪、會稽湖風景區、秦始皇皇登臨過的秦望山、會稽刻石(李斯碑)、雲門山、雲門明覺寺、雲門普濟寺、雲門雍熙院、雲門廣福院、雲門看經院、芍師院、顯聖院(雲門顯聖寺)、雲門廣孝寺、王獻之故居、辯才香閣、辯才塔、陸游草堂、王獻之洗硯池、洗筆池、麗句亭、智永和尚(鐵門檻、退筆冢)、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雲門寺疏》、王子敬筆倉、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王勃仿蘭亭之"曲水流觴"遺址、五雲溪、白乳亭、五雲山亭、火者塔、溪風閣墓、日本杉木祖師墓、雪嶠和尚塔、“雲門卓立”石牌坊、“雲門古剎”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築景點。
交通指南
雲棲寺
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區劃:越城區
街道:府山街道
處地:亭山鄉雲棲村
郵編:312000
地址:紹興市越城區雲棲村位置
沿勝利西路朝西過鐵道即右轉約一百多米處
公交:紹興603路公交(南門-大香林景區)
紹興39路公交(客運中心-高橋)
紹興3路公交(客運中心-花塢)
紹興37路公交(青甸湖村-小皋埠)
鳥窠寺
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區劃:越城區
鄉鎮:鑑湖鎮
處地:九里謝墅村
郵編:312008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勝利西路雲棲寺(越西新村北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