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平掃

頸部平掃是為了明確頸部病變而做的CT的基本檢查方法,對於病變的定位、判斷病變的性質均較可靠。CT具有較高的密度和空間解析度,能夠清晰地顯示淋巴結各個分區,確定有無腫大淋巴結,以良好的強化質量來評估頸部腫大淋巴結的內部結構和周邊形態改變,對頸部淋巴結的定性診斷和鑑別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頸部平掃
  • 所屬分類:CT檢查
  • 釋義:明確頸部病變而做的CT的基本檢查方法
診斷與鑑別診斷
(1)大小:淋巴結的大小是評價頸部淋巴結的最基本的標準。CT在測量淋巴結大小方面具有優越性,尤其對強化明顯的淋巴結。大多數學者以淋巴結的長徑10~15mm為標準,亦有以淋巴結的短徑8~10mm為標準者,經統計學處理兩個診斷標準有顯著差異。作者以Ⅱ、Ⅲ、Ⅳ區腫大淋巴結直徑≥15mm,其他區域直徑≥10mm為診斷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標準。敏感性為84.6%,特異性為86.7%,診斷失誤濾在10%~20%。作者認為若以較大徑為診斷標準則可提高其特異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較小徑為診斷標準則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異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為診斷標準均有假陽性、假陰性可能。有學者提出不論淋巴結的大小,只要淋巴結內部密度有改變且邊緣較清晰者均應判定為轉移淋巴結。
(2)部位: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為頸部最常見的淋巴結病變,以中、老年男性多發,可發生在單側或多側,雙側多見,頸部Ⅱ~Ⅳ區為好發區,此區發生率約92%,與原發腫瘤有關,最多見為鼻咽癌、口咽癌和甲狀腺癌,其中咽後、頸後三角區為鼻咽癌的特徵性部位;甲狀腺癌常見於Ⅲ、Ⅳ區,且可發生氣管食管溝、上縱隔淋巴結轉移;淋巴瘤在頸部淋巴結病變第二位,發病年齡、性別無差異,以非霍奇金病常見,常以雙側或多側、多區、多個淋巴結受累為主要表現,本組病例中各區發生率無顯著差異;頸部淋巴結結核多為結核桿菌經淋巴通路感染而成,好發於年輕女性,常位於單側或多側多區,可以侵犯頸靜脈周圍和後三角區,本組以Ⅲ~Ⅴ區受累多見,尤其Ⅳ區+鎖骨上區明顯,約占75%;淋巴結炎、化膿性淋巴結炎往往合併咽喉炎、扁桃體炎和頭面部皮膚炎症,Ⅰ區為好發部位。
(3)形態:有學者提出增大淋巴結的最長徑與短徑之比>2為正常反應性增生的淋巴結,而<2時則提示為淋巴結轉移。本文採用此標準,其特異性為86.5%,準確性為85.4%。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易融合,本組發生率71%,其中1例直腸癌術後淋巴結轉移出現鈣化;淋巴瘤常多個融合成團塊狀,本組5例中有4例融合,鈣化少見;淋巴結結核鈣化常見,本組8例3例出現鈣化,呈斑塊或蛋殼樣鈣化,3例出現融合改變;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和化膿性淋巴結炎往往呈單個腫大淋巴結,融合、鈣化少見。
(4)邊緣:轉移性淋巴結輪廓表現為清晰或模糊,本組28例清晰為9例,多為甲狀腺癌、鼻咽癌;模糊17例(60.7%),多為喉癌、口咽癌和下咽癌。其中8例最小徑>6cm的淋巴結均有包膜外侵犯(100%),11例最小徑為3~6cm的淋巴結有5例為包膜外侵犯(45.4%),6例最小徑為1.5~3cm的淋巴結有2例包膜外侵犯(33.3%);淋巴瘤包膜外侵犯少見,多見於最小徑>6cm的淋巴結,本組5例中3例邊緣模糊,最小徑均>6cm,且呈融合改變。活動期淋巴結結核周圍可見炎性滲出性改變,周圍間隙模糊不清,具有特徵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和化膿性淋巴結炎因長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已與周圍軟組織發生炎性粘連,出現邊緣模糊。
(5)強化特徵:轉移性淋巴結癌、淋巴結結核及化膿性淋巴結炎在CT圖像上均易表現邊緣強化,中央壞死呈囊狀改變。文獻報導,不規則環行強化伴中央低密度影為鱗癌轉移淋巴結的CT特徵性表現,如有原發腫瘤時此徵象的特異性幾乎為100%。作者以此為診斷標準,其特異性為97.2%,準確性為98%。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特徵性改變為淋巴結囊性變及壁內明顯強化的乳頭狀結節,本組7例乳頭狀瘤中,出現5例(71%)。而多環狀強化或分房樣強化、中心壞死,可伴有周圍肌肉膿腫,周圍脂肪層模糊,內部見點狀鈣化為頸部淋巴結結核的典型表現。本組28例中15例基本符合此種表現。化膿性淋巴結炎大多為單發,環狀均勻強化、壁厚,無明顯壁結節和鈣化。淋巴瘤常為均勻強化,邊緣環狀強化少見,本組1例惡性淋巴瘤患者化療後出現中央壞死、邊緣強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