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腰椎疾病埋線(溶植)療法是中西醫綜合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用藥物蛋白(羊腸線經特殊處理後的物質)通過手術穿刺的方法,埋植到病人相關的經絡和穴位中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理論依據,適應症,不良反應,
理論依據
(一)、中醫經絡學理論。
經絡是機體組織和臟腑氣血運行的通道。經脈根於臟腑。並輸布網路於全身。穴位是經脈(深部)與絡脈(表淺)的聯繫部位。在病理情況下,病變部位的經絡受阻,穴位閉塞,氣血不能正常地輸布和流通。從而出現疼痛,並影響其臟腑的機能活動。此時對其相應的經絡和穴位實施埋線治療,使受阻滯的經絡和穴位受到持續而長時間的刺激後,達到輸通經絡,調和氣血,恢復臟腑機能的治療目的。並且藥物蛋白(中藥藥液浸泡的羊腸線)還具有針對性的藥理治療作用。因此疾病得到經絡和藥物的雙重作用而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應。
(二)、西醫疼痛狀態理論:採用以痛治痛的方法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
在埋線穿刺針的機械性刺激和埋線後機體對異物(羊腸線)的排斥反應所產生的疼痛,都能使其局部的肌肉產生緊張性收縮,通過這種疼痛而產生局部肌肉的持久而連續性的張力牽拉作用和椎間盤突出部位(疼痛點的埋線處)受到的刺激作用,都可能使突出的椎間盤主動緩慢地回縮歸位。
又因,羊腸線逐漸被溶解,局部產生的變態反應引起纖維組織增生從而加強病變部位軟組織對椎體滑脫和已回縮歸位的椎間盤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所以對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的頸、腰椎疾病的病人採用科學地選配穴位進行埋線治療後,不僅能解除麻木疼痛的症狀,而且能起到突出的椎間盤產生自行復位和椎體滑脫復位的穩定性治療作用。
埋線治療具有療效高,復發率低,副作用少等優點。
在埋線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辨證論治,同步服用中草藥治療,這種埋線與藥物並治的方法,不僅能提高疾病的治癒率,而且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其疾病的復發率。
適應症
頸、腰椎疾病及慢性腰肌勞損,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非遺傳性)、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腸炎、慢性盆腔炎等。
不良反應
(一)、疼痛:
1、機械刺激性疼痛,為針刺和異物(羊腸線)刺激所產生的疼痛,以術後的當天為重,多數在第二天后疼痛減輕。
2、反應性疼痛:是腸線在體內溶解產生的排斥反應的炎性疼痛。疼痛性質為酸麻脹痛,常在埋線術後第4-5天出現。多數病例在一周后,這種疼痛現象減輕繼而消失。
3、不適應性疼痛:是由於埋線治療後,閉塞的穴位和受阻的經絡突然被疏通,病人暫時不適應氣血通過已開通的經脈通道而出現的疼痛。其疼痛性質與病痛期間相同。甚至在原有的症狀上疼痛加重,疼痛時間較長(可達10-30天)。這種情況常見於病程長,病情重的少數病例。這類病人一旦疼痛解除,其療效更為肯定,治療的療程和次數都可減少。
埋線疼痛雖然是一種不良反應性的症狀,但又是以痛治痛的有效治療方法。
(二)暈針:病人出現緊張,全身不適,乏力等症狀。暈針見於少數病例。當即飲熱茶或臥床休息片刻可好轉。
(三)、需按療程治療:根據病人的年齡、症狀和病程的長短等情況預計治療的療程。
通常在20-30天治療一次,一次作為一個療程。多數治療3—4個療程即可。少數需6—8療程方能達到治療效果。
療程不夠或中斷治療是導致復發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