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就是頸部脊椎。它為了支持頭顱的重力,有堅強的支持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頸椎的解剖學
- 器官:頸椎
- 特點:特殊性
- 類屬:醫學
頸椎就是頸部脊椎。它為了支持頭顱的重力,有堅強的支持力;同時,為了適應視覺、聽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需要有較大而敏銳的可動性。頸在頭和軀幹之間,較為窄細,有重要組織器官密集其中,而在結構上是人體各部中較為脆弱的部位。頸椎的下部是脊柱活動度較大的部位,也是脊柱中最早出現退行性改變徵象的部位。
二、 頸椎骨
頸椎骨是頸椎的骨骼。除第一、二頸椎骨外,形狀均與典型的椎骨相類似。
典型的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後部的椎弓構成,椎體和椎弓圍成一孔。稱為椎孔。椎孔相連成一管,稱為椎管,容納脊髓和神經根及其被膜。椎體是短園柱形、中部略細、上下兩端膨大;前面在橫徑上凸隆,垂直徑上略凹陷;後面在橫徑上凹陷,垂直徑上平坦,中央部有滋養血管通過的較在的小孔。椎弓呈弓形,由一對椎弓根,一對椎板,四個關節突,二個橫突和一個棘突構成。椎弓根的上下緣各有一凹陷,分別稱為椎骨上切跡和椎骨下切跡,相鄰椎骨的椎骨上下切跡圍成一孔、稱椎間孔,實際為一短管,有脊神經根,脊神經節和其被膜並有血管通過。椎板是椎弓後部呈板狀的部分,相鄰椎骨的椎板之間有黃韌帶。棘突起椎弓後方正中,兩側椎板連結部,突向後下方,為肌肉和韌帶的附著部。關節突有四個,每側各有一個向上的關節突和一個向下的關節突,它們位於椎弓根和椎板相連的部位;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關節、稱為椎間關節。橫突每側各一個,起自椎弓根和椎板相連結處,上、下關節突之間,突向外側,為肌肉和韌帶的附著部。
三、 頸椎骨間的連結
寰椎和樞椎間的連結有其特殊性;樞椎和其下諸椎骨之間的連結,基本上是一樣的。
椎體借椎間盤和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結。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之間,前、後縱韌帶分別位於椎體的前、後方。
前縱韌帶是人體內最長的韌帶,厚而寬,較堅韌。
後縱韌帶較細長,雖亦堅韌,但較前縱韌帶為弱,位於椎體的後方,為椎管的前壁。 在頸部脊柱、椎體的側後方有鉤椎關節,為椎間孔的前壁。鉤椎關節的後方有頸脊神經根、根動靜脈和竇椎神經;其側後方有椎動脈、椎靜脈和椎神經。
椎弓由椎間關節和韌帶所連結。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面構成椎間關節,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連結起來,其內有滑膜。橫突之間有橫突間肌,對頸脊柱的穩定性所起的作用很小。椎板之間有黃韌帶,呈扁平狀,黃色,彈性大,很堅韌,是由彈力纖維組成。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使之相互連結。棘小韌帶發育很好,形成項韌帶。
四、 頸椎骨的血液循環
頸椎骨的血液循環主要來自椎間動脈。頸椎的椎間動脈多發自椎間動脈。頸椎的椎間動脈多發自椎動脈。椎間動脈一般一條,有時成對,沿脊神經根的腹側,經椎間孔,分支進入椎管內。在椎間孔內分為三個主要分支:
(一) 脊側支:供應硬膜,硬膜外組織、黃韌帶和椎弓的血液循環。
(二) 中間支:供應神經根和其脊膜的血循環。
(三) 腹側支:供應硬膜、硬膜外組織,韌帶和椎體的血液循環。
頸椎骨的靜脈血匯集於頸椎靜脈叢。分為兩部分。
(一) 椎內靜脈叢:匯集椎骨、硬膜和硬膜外組織的靜脈血,經椎間靜脈的分支匯入椎間靜脈,在頸部再匯入椎靜脈。
(二) 椎外靜脈叢:匯集椎骨及其周圍組織的靜脈血。
五、椎間盤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骨盤,是椎體間的主要連結結構,協助韌帶保持椎體互相連結。自第二頸椎起,兩個相鄰的椎體之間都有椎間盤。椎間盤富有彈性,因此相鄰椎間有一定限度的活動,能使其下部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衝外力的作用,並減輕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顱免受震盪。頸椎椎間盤的總高度約為脊椎總高度的20-25%;頸椎間盤的前部較後部為高,從而使頸椎具有前凸曲度。頸椎間盤的橫徑比椎體的橫徑小,鉤椎關節部無椎間盤組織。
六、 纖維環
纖維環,位於椎間盤的周緣部,由纖維軟骨組成,纖維環的纖維在椎體間斜行,在橫切面上排列成同心環狀,相鄰環的纖維具有相反的斜度,而相互交叉。纖維環的前方有堅強的前縱韌帶,前縱韌帶的深層纖維並不與纖維環的淺層纖維融合在一起,卻十分加強纖維環的力量;纖維環的後方有後縱韌帶,並與之融合在一起,後縱韌帶雖較前縱韌帶為弱,亦加強纖維環後部的堅固性。纖維環的周緣部纖維直接進入椎體骺環的骨質之內,較深層的纖維附著於透明軟骨板上,中心部的纖維與髓核的纖維互相融合。纖維環的前部較後部為寬,因此髓核的位置偏於後方,髓核的中心在椎間盤前後徑中後1/3的交界部,是脊柱運動軸線通過的部位。由於纖維環後部較窄,力量較弱,髓核易於向後方突出,但由於纖維環後方中部有後縱韌帶加固,突出多偏於側後方。 七、 髓核
髓核,是由以類粘蛋白為膠狀蛋白基質的纖維軟骨組織組成,含水量很高,在初生兒期為88%甚至達到底96%,在14歲時減到80%,在70歲時僅為70%,纖維環的含水量較髓核者為小,在初生兒期為79%,在老年期為70%。髓核為纖維環所包裹,使椎間盤像一個體積不變的水袋;髓核如同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滾動,並將所承受壓力均勻地傳遞到纖維環。椎間盤的彈性和張力與其含水量的改變有密切關係;含水量減少時其彈性和張力均減退。椎間盤受到壓力時,水外溢,含水量減少,壓力解除後,水又進入,含水量又恢復。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坐位、立位或負重時,椎間盤脫水而體積變小;臥位或解除負重衙,又吸收水分而體積增大。
八、 頸脊神經
第一頸脊神經是在寰椎後弓上方穿出,以下各頸脊神經都是在相應頸椎椎弓上方穿出,但第八頸脊神經是在第一胸椎的椎弓上方穿出。椎間盤的數序多以相應頸椎的下方為標準,或以兩椎骨的數目。但受累的神經根的數字在此椎間盤的數字多一個,或取標有兩椎骨數目的下位數字。
九、 頸部脊髓
脊髓,位於椎管的中央,呈扁圓柱狀。脊髓上部,在枕大孔處,始自延髓;其下部,由第十二胸椎以下逐漸變尖,形成脊髓園錐。脊髓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膨大處,稱頸膨大和腰膨大,始自頸髓第三節段至胸髓第二節段,在頸髓第六節段處最粗。脊髓發出脊神經共31對:頸8對,胸12對,腰5對,骶5對,尾1對。脊神經根自脊髓發出後,在椎管內的走稈方向隨脊髓節段不同而各異,上部兩個頸脊神經的神經根走向外上方,其餘者均走向外下方,位置越低斜度越大。每一對脊髓神經與脊髓相對應的部分,稱為脊髓節。一般來說,脊髓頸節(4-8頸節)比相應的脊椎高出一個椎骨。頸膨大,是脊髓最粗大的部分,是臂叢發出的部位。其最粗大的部分,位於頸椎5-6之間,頸髓的橫徑為12-14mm,前後徑為7-9mm,橫徑約等於前後徑的2倍。頸脊髓的橫切面為扁橢園形,而椎管的橫斷面為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底在前方。
十、 脊髓的外部結構
脊髓的外部:脊髓腹側正中線上,有一條縱行的深溝,稱為前正中裂;在其兩側有意外側溝,前根的根絲由此溝從脊髓內穿出。脊髓背側正中線上有淺汾,稱後正中溝,其深部有由薄層膠質板所形成的後正中隔伸入脊髓約3mm;在脊髓的後外側,相當於後根根絲穿入部有淺溝,稱後外側溝。在頸髓於後正中溝和後外側溝之間,有一淺溝,稱後中產溝,是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溝,在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內,有根絲縱形排列成行,每一脊髓節的根絲各合成一條神經根。腹側者稱前根,是由傳出的運動纖維組成;背側者稱後根,是由傳入的鹹覺纖維組成。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內的脊神經節的外方,合成為脊神經。在第五頸節或第六頸節以上,頸髓的兩側,於後根的稍前方,有一排神經纖維沿頸髓兩側上行,組成副神經的脊髓根,經枕大孔進入顱腔後,與其延髓根合併,組成副神經。副神經脊髓根的神經纖維,支配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
十一、 脊神經根
脊神經的前根和後根,在椎管內向椎間孔延伸,穿過各層脊膜時,各層脊膜分別呈鞘狀包於前根和後根的周圍,稱為脊膜袖;袖內的軟脊膜和蛛網膜之間仍有間隙,此間隙與蛛網膜下腔相通連。前根和後根在椎管內的排列是前根在前面後根在後,神經根穿出硬脊膜後發生扭轉,在椎間孔的中部呈上下排列,後根在上,前根在下。前根和後根穿出硬膜後,在兩根的覆被硬膜之間有一裂隙,稱為脊膜囊。前根和後根大椎間孔內,脊神經節在外方,合在一起組成脊神經;硬膜亦在該部與椎間孔的骨膜和脊神經的外膜融合在一起,將脊神經予以固定,並對脊髓有固定作用。在頸部,脊神經的神經根較短,其走行近於水平方向,故對脊髓的固定作用較大。在頸部,椎間孔的前壁由椎體的一部分,椎間盤的一部分和鉤椎關節組成,後壁由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組成。 十二、 脊神經
脊神經出椎間孔後,有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參與,立即分為三支,一小支為脊膜支,兩大支為前支和後支。
第一頸脊神經和第二頸脊神經分別由枕骨寰椎間和寰樞椎間走出,與下位脊神經不同,不是由椎間孔穿出,而是由狹窄的骨骼間隙穿出。第一頸脊神經的前根較大,其後根很小成缺損。
第二頸脊神經,為混合神經;其後支較前支為粗大,是頸脊神經中後支最大者。
脊神經的分布,按照脊髓節段,呈節段性分布。皮膚的神經支配,雖是按節段分布,但每一皮節的帶狀區有相鄰的上位皮節的神經纖維和下位皮節的神經纖維參加,形成相互重疊掩蓋現象。
十三、 脊髓的內部結構
脊髓的橫切面,在中央部有灰質,在周圍部有白質,頸脊髓的灰質和白質都很發達。
灰質,亦稱灰白質,在橫切面上??中央管,中央管的前後各有一條狀灰質,分別稱灰質前連合和灰質後連合,將左右兩側的灰質連結在一起。灰質的每側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組成。
白質,內含眾多的縱行神經纖維,主要由有髓纖維組成,在新鮮標本顏色較淺,但其中也有無髓神經纖維。縱行纖維有上行纖維和下行纖維,按其部位分為前索、側索和後索三部分。
前索,位於脊髓的前部,前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由下行纖維束組成。
側索,位於脊髓的側部,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之間,是由上行纖維束和下行纖維束組成。
後索,位於脊髓的後部,後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由上行神經纖維束組成,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
十四、 脊髓的血液循環
脊髓的動脈來源有二個:一是來自椎動脈的脊髓前動脈和脊髓後動脈;一是來自椎動脈、頸深動脈、肋間動脈、腰動脈和骶動脈的椎間動脈脊膜支。頸脊髓的血循環主要由椎動脈的分支供應。 脊髓前動脈,發自椎動脈的末端,左右脊髓前動脈下降至錐體交叉附近合為一支,沿脊髓前正中裂遷曲下降,沿途接受6-8支前根動脈。
脊髓後動脈,是小腦下後動脈的分支,很少是椎動脈的直接分支,左右兩條脊髓後動脈沿脊髓後外側溝下降,沿途接受5-8支後根動脈,脊髓後動脈在後根的側方進入脊髓,分布於後索和後柱。動脈冠的分支進入脊髓後,分布於側索的淺層。
椎間動脈,根據部位不同,可發自椎動脈,頸深動脈,肋間動脈,腰動脈或骶中動脈。在頸部,主要發自椎動脈,而頸髓的下端部,是發自頸深動脈。
前根動脈達到脊髓前正中裂時,向上下分出升支和降支,與相鄰前根動脈的降支和升支吻合成為脊髓前動脈。 後根動脈達到脊髓後外側溝時,在後根絲的側方,向上下分出升支和降支,與相鄰的降支和升支吻合,成為脊髓後動脈。
脊髓靜脈的分布大致與其動脈相似。在脊髓前面,有六至十一條前根靜脈,在脊髓後面,有五至十條後根靜脈,收集脊髓表面靜脈叢靜脈回流。
十五、 頸部的肌肉
頸是頭與軀幹之間的部分;在解剖上,將頸部劃分為前後兩部分。在斜方肌前緣後方的部分為後部,稱為項部;在斜方肌前緣前方的部分為前部,即普通所謂的頸部。在頸後部的肌肉,稱為項部諸肌;在頸前部的肌肉,稱為頸部諸肌。頸部肌肉的發生來源比較複雜:起源於腮弓的肌肉有下頜舌骨肌、二腹肌、莖突舌骨肌、頸闊肌,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由軀幹肌節腹側部向上延伸的肌肉有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起源於頸部肌節腹側部的肌肉有斜角肌和椎前肌;頸後部深層的肌肉是頸部肌節的固有肌。
十六、 椎動脈
椎動脈,一般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一部分的後上方,是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個分支,有時發自主動脈弓成無名動脈。椎動脈一般都自第六頸椎橫突孔穿入,跨經上位六個頸椎的橫突孔,但亦見有自第五,第四,第三或第七頸椎橫突起穿入者。椎動脈自寰椎橫突孔穿出後,繞過寰椎側塊後方,跨過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轉向上方,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 椎動脈,根據其行程的位置,分為四段。第一段是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後,至穿入頸椎橫突孔以前的部分;第二段是穿經頸椎突孔的部分;第三段是位於枕下三角的部分;第四段是進入顱腔的部分。左右兩側的椎動脈常大小不一致,左側的椎動脈多較右側者為大。
十七、 頸部的交感神經
頸脊神經沒有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只有來自頸交感神經節的節後纖維。頸交感神經節前纖維來自上部胸脊神經的白交通支,其節後纖維組成灰交通支,分別與所有的頸脊神經連結,並有吻合支與有關腦神經相連線。由灰交通支至脊神經的節後纖維,隨脊神經分布到周圍的器官,如血管、腺體和豎毛肌等;也隨脊神經的脊膜的血管上。頸交感神經的分布範圍極為廣泛,既分布到頭部和頸部,也分布到上肢。頸交感神經還分布到咽部和心臟。頸內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伴隨動脈的分支,分布到眼神經,支配擴瞳肌和上瞼的平滑肌。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進入顱內後伴隨迷路動脈,分布到兩耳;也伴隨椎骨部椎動脈的分支,進入椎管內,分布到脊膜和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