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製作
創作拍攝
2006年春夏之交,《頤和園》立項,夏季正式投入創作,金秋開始大規模拍攝,直至2009年夏末秋初完成創作,歷時三年完成。其中外景拍攝經歷了兩度春夏秋冬。以總編導金明哲為首的攝製組分為逐格攝影組、園林結構攝影組、定點攝影組,共拍攝了逾300盤帶子,超過15000分鐘的素材。
在拍攝前期,攝製組發現了一張古圖《萬壽慶典圖》。這張圖描繪了乾隆的母親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的盛況,是現存唯(2017年4月21日)一一張全面描繪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的圖卷。依據這張古圖,攝製組通過三維動畫特技,在節目中首次再現了清漪園鼎盛時期的園林勝景。
《頤和園》採用了最好的電視記錄手段,除了高清攝影方式,還使用美國拍攝電影的特技航拍設備,例如用小型遙控直升機以常人無法到達的角度和無法企及的速度進行拍攝。《頤和園》的拍攝是在頤和園管理處的全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完成的。頤和園多名專家和工作人員參與創作,在歷史文獻、文物、拍攝場地等方面,園方都提供了最大的幫助。
後期製作
進入後期製作後,總策劃、總撰稿趙微每審一遍片子,都要從結構、畫面、解說、音樂、節奏、細節的處理等各方面提出調整意見,讓大家反覆修改。節目最終由台領導和專家審看之後,又作了幾次修改。各集節目大大小小的修改歷經幾十甚至上百次。在趙微的電腦里,各集解說詞修改的不同版本加起來有幾十萬字。而各集的導視詞和六集片名,是她在全片完成之後借鑑章回體小說和古詩詞的風格最後寫成的。
主創團隊
總導演 | 金明哲 |
---|
總策劃、總撰稿 | 趙微 |
---|
撰稿 | 趙微、金頌梅、譚作文、史傑鵬、唐波、楊笑梅、夏萌 |
---|
編導 | 金明哲、劉華、趙鶴、張越佳、王偉達、鄭永志、胡琤 |
---|
攝影 | 李建明、劉暢、朱興輝、馬志偉、楊明陽 |
---|
燈光 | 馬立志 |
---|
搖臂 | 朱鳳軍 |
---|
特效設計 | 胡琤、陳顒 |
---|
作曲 | 劉元 |
---|
配音 | 於芳 |
---|
錄音 | 陳洪奕、苑學成、李勃剛、龔苗 |
---|
再現執導 | 施潤玖 |
---|
美術執導 | 林潮祥 |
---|
動畫導演 | 劉華 |
---|
動畫製作 | 王文軒、班德龍、文君、張墨、張宇、金磊、張晨、朱飛成、蔡黎明 |
---|
再現副導演 | 柴進 |
---|
副美術 | 莊嚴、張楠 |
---|
道具 | 王輝 |
---|
服裝 | 魯保忠、孫文玉 |
---|
化妝 | 劉丹、於小婷、趙曉麗 |
---|
資料支持 | 徐臻、劉洋、張龍、仝冰雪、何季民 |
---|
2d視效 | 宋凌琦 |
---|
圖片攝影 | 李真 |
---|
製片主任 | 陳洪奕、高大偉、王其享、王道成 |
---|
剪輯合成 | 史海靜、王蹇、潘汀、肖田、徐哲、梁雯、孫濤 |
---|
技術總監 | 李宏虹 |
---|
製片人 | 趙微、塞納、周兵 |
---|
監製 | 梁曉濤、莊殿君、梁建增、羅琴、谷雲龍、關海鷹、闞躍、畢頤和 |
---|
攝影指導 | 趙小丁 |
---|
航拍隊 | Flyingcam |
---|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每個月農曆十五這一天,金明哲和他的團隊肯定會在頤和園度過,因為要拍攝滿屏的圓月。
為了在遊人稍少的時候拍攝長廊,攝製組犧牲了春節的休息時間一連幾天地駐紮在長廊取景。
為了得到夏天噴薄四溢的日出景象,攝製組在凌晨4:30就抵達了頤和園開機工作。
車輛不能開到佛香閣附近,攝製組靠人工提前三個小時將大型設備搬運到位進行拍攝。
為了拍攝多元天氣下的頤和園,《頤和園》團隊的攝影師都患上了“天氣預報強迫症”,每當冬天看見飄落雪花,就盤算雪能下多大;總是撥打天氣預報查詢電話,詢問天氣情況。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方 | 具體情況 |
---|
2011年11月11日 | 第11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人文類紀錄片亞洲製作獎) | 《頤和園》 | 提名 |
2012年3月31日 | 第22屆中國電視文藝 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 | 《頤和園》 | 獲獎 |
發行信息
時間 | 頻道 | 備註 |
---|
2010年12月26日 | 央視一套 | 黃金時段10:28首播 |
作品評價
該片最好的地方,是平穩、平和的敘事。面對頤和園這樣一座容易讓國人悲情的建築,一旦放大悲情而不平和,那么這部作品就會不客觀、有情緒、咬牙切齒。(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評)
該片首先引人注目的是經過精心設計和苦心經營的影像系統。由於通片幾乎很少出現紀實風格的畫面,這一方面為鏡頭的敘述帶來相當的困難,同時也為畫面的經營留下了空間和想像。整個作品的影像構成,無論採用實景拍攝、情景再現的手法,還是三維製作的技術,也無論是靜態的攝影,還是動態的拍攝,設計都很到位,一個個畫面、一組組鏡頭相互照應,一氣呵成,連空鏡頭也有了感情、情緒,有了靈性和生命,也有了很好的敘述力。同時,影像也很注重與頤和園這座中國園林的風格相統一,注重中國美學意境的營造,充滿氣韻,如詩如畫。該片盡顯東方文化神韻和藝術美感;敘述結構恢宏細膩疏密有致,全景展現清朝最後一座皇家園林絢爛而又悲情的生命活體;解讀視角獨特而充滿情感,以真實故事和生動細節勾勒了晚清政府的世事變遷。(人民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