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間瘢痕攣縮(intermaxillary cicatricial contracture)是2002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頜間瘢痕攣縮
- 外文名:intermaxillary cicatricial contracture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2002年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公布時間,出處,
公布時間
2002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
出處
《醫學名詞 第七分冊》第一版。
頜間瘢痕攣縮(intermaxillary cicatricial contracture)是2002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以往最常見的是壞疽性口炎(走馬牙疳)引起口頰部軟組織廣泛壞死導致的瘢痕攣縮,現該病在我國已十分罕見。目前,各種原因的損傷已成為引起顳下頜關節外強直的主要原因。如口腔頜面部的開放性骨折,特別是火器傷,顏面或口腔內的各種物理或...
(2)關節外強直 上下頜間皮膚黏膜或深層組織有瘢痕組織形成,致張口困難,故又稱為頜間瘢痕攣縮,目前走馬疳已極罕見。關節外強直的臨床表現為張口困難或不能張口,但無下頜發育障礙和錯牙合畸形。3.顳下頜關節脫位 常見下頜關節前脫位...
是病變位於關節外上下頜間皮膚、黏膜或深層肌肉組織,形成頜間瘢痕攣縮,也有人稱為假性關節強直。 發病原因 關節內強直 多發生在15歲以前的兒童。目前最多見的病因是顳下頜關節損傷,多數在兒童期由於下頜骨損傷,尤其是頦部的對沖性...
頜面部火器傷後,常因骨折片移位、頜間軟組織傷引起的瘢痕攣縮、升頜肌群的肌內外異物遺留造成的纖維組織增生以及顳下頜關節受傷導致關節強直等,使張口受限。頜骨骨折未正確復位可發生錯位癒合而影響功能。發病機制 投射物的致傷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