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50部經濟學名著,沿經濟學理論發展脈絡,以通俗化的語言,對名著的背景與使命、精髓與發展,進行解讀。講理論框架揉進時代大背景,講基本原理結合政策涵義,一改經濟學讀本枯燥乏味、生澀難懂的經院味。平實生動,論述精當,言簡意賅,尊重原著不走樣。篇首有精短的摘要,非常適合速讀之需;且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和形象的比喻,代替冗長煩瑣的數學推理。文字簡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解讀經濟學經典的上乘之作。
基本介紹
- 書名:領讀經濟學名著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19247
- 作者:王東京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領讀經濟學名著》文字簡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解讀經濟學經典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王東京,湖南常德人。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教務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長期從事中國巨觀經濟研究。出版個人專著《中國的難題》《中國的選擇》《中國的前景》《國際投資論》《中國政策選擇》《大潮剖面》《聚焦時政》《經濟學筆談》等十多部。在《經濟研究》《財貿經濟》《改革》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撰寫出版的“與官員談系列”“王東京經濟觀察系列”,在國內廣大黨政領導中引起強烈反響。
長期從事中國巨觀經濟研究。出版個人專著《中國的難題》《中國的選擇》《中國的前景》《國際投資論》《中國政策選擇》《大潮剖面》《聚焦時政》《經濟學筆談》等十多部。在《經濟研究》《財貿經濟》《改革》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撰寫出版的“與官員談系列”“王東京經濟觀察系列”,在國內廣大黨政領導中引起強烈反響。
圖書目錄
001_引言開啟經濟學大門的鑰匙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
009_國家何以致富
014_供給自動創造需求
019_地主階級乃社會累贅
024_新古典的發軔之作
029_按邊際生產力分配
財政貨幣理論
037_累積過程原理
042_凱恩斯革命
047_三管齊下擴大需求
052_國際收支當相機調整
057_放鬆利率“管制”
062_減稅與增稅之爭
067_蕭條經濟學的回歸
政府和福利經濟學
075_福利最大化原理
080_政府並非萬能
085_“生存技術”與產業組織
090_在效率中注入人道
095_政府管制徒勞無功
100_走進家庭經濟
105_公共部門應引入競爭
經濟自由主義
113_通往奴役之路
118_繁榮來自競爭
123_產權問題與科斯定理
128_管住貨幣水龍頭
133_自由選擇與選擇自由
制度經濟學
141_“有閒階級”批判
146_法律制度決定一切
151_交易費用舉足輕重
156_“技術階層”將如魚得水
161_改造“二元體系”
166_制度至關重要
171_諾斯教授的悖論
經濟成長理論
179_資本形成當立足國內
184_人類行為與經濟成長
189_人力資本功不可沒
194_揭開增長的秘密
199_“世界末日”模型
204_小的是美好的
經濟發展理論
211_經濟發展源於創新
216_經濟發展為何盪鞦韆
221_資本主義行將毀滅
226_因為貧窮所以貧窮
231_“布登勃洛克式動力”
236_如何改造傳統農業
241_亞洲的戲劇
246_與已開發國家“脫鉤”
馬列經典著作
253_“工人階級的聖經”
258_金融資本為所欲為
263_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268_社會主義經濟界說
273_短缺經濟與“父愛主義”
278_附錄名著索引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
009_國家何以致富
014_供給自動創造需求
019_地主階級乃社會累贅
024_新古典的發軔之作
029_按邊際生產力分配
財政貨幣理論
037_累積過程原理
042_凱恩斯革命
047_三管齊下擴大需求
052_國際收支當相機調整
057_放鬆利率“管制”
062_減稅與增稅之爭
067_蕭條經濟學的回歸
政府和福利經濟學
075_福利最大化原理
080_政府並非萬能
085_“生存技術”與產業組織
090_在效率中注入人道
095_政府管制徒勞無功
100_走進家庭經濟
105_公共部門應引入競爭
經濟自由主義
113_通往奴役之路
118_繁榮來自競爭
123_產權問題與科斯定理
128_管住貨幣水龍頭
133_自由選擇與選擇自由
制度經濟學
141_“有閒階級”批判
146_法律制度決定一切
151_交易費用舉足輕重
156_“技術階層”將如魚得水
161_改造“二元體系”
166_制度至關重要
171_諾斯教授的悖論
經濟成長理論
179_資本形成當立足國內
184_人類行為與經濟成長
189_人力資本功不可沒
194_揭開增長的秘密
199_“世界末日”模型
204_小的是美好的
經濟發展理論
211_經濟發展源於創新
216_經濟發展為何盪鞦韆
221_資本主義行將毀滅
226_因為貧窮所以貧窮
231_“布登勃洛克式動力”
236_如何改造傳統農業
241_亞洲的戲劇
246_與已開發國家“脫鉤”
馬列經典著作
253_“工人階級的聖經”
258_金融資本為所欲為
263_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268_社會主義經濟界說
273_短缺經濟與“父愛主義”
278_附錄名著索引
序言
開啟經濟學大門的鑰匙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它最基本的理論。基本的理論,不僅是支撐科學大廈的基石,而且也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經濟學發展數百年,於今已是流派林立,學說紛呈,蔚為大觀。但若將其本原的東西加以梳理,就會發現,基本的理論,其實並不多。自修經濟學,尤其是讀經濟學名著,倘若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定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歸結起來,就是三個假定、三個原理。這三個假定是: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假定;與此大致對應,便是三個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價交換原理。這六條,簡單得令人吃驚,但卻是經濟學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經濟學家藉以看家的本領。人們懂得它,不一定就能成為經濟學家;但如果不掌握它,就一定成不了經濟學家。
為什麼說這三個假定、三個原理是經濟學的結晶呢?因為近三百年來,它反覆經過實踐檢驗,顛撲不破。比如經濟人假定,把人看做是理性的利己主義者,說人是自私的。為何要這樣假定?因為事實即是如此。人們如果不自私,就不會有勞動的積極性,政府也無法通過政策調節經濟。舉個例子,前些年我們銀行接連降息,目的是為了減少居民存款,擴大內需,但如果中國的老百姓不算收益賬,任你銀行利率如何降,人們都無動於衷;國債利率如何高,大家也不稀罕,那么政府刺激消費與投資,不就落空了嗎?事實上,銀行接連降息對擴大內需,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正好說明,人是理性利己的。再說,我們為什麼要提倡無私奉獻?因為人們客觀上都是自私的,能做到無私不容易,所以對能做到無私的先進人物,理所當然要予以鼓勵。但鼓勵是一回事,客觀存在又是另一回事,假如我們把要鼓勵的東西,當作已經存在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方面我們有過教訓,最典型的就是把政府官員都當作無私奉獻的聖人,所以長期實行低工資制度。結果如何呢?一是政府效率低,二是腐敗屢禁不止。各國經驗表明,高薪未必一定養廉,但低薪肯定導致腐敗。
關於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的假定,學界似乎爭議不大。市場經濟所以強調要合理配置資源,就是因為資源稀缺,資源如若不稀缺,能敞開供應,需要多少有多少,那么還要我們研究資源配置做什麼?現在有一種觀點,說隨著科技進步,資源將不再稀缺。比如煤燒完了可以燒油,油燒完了,還會有新的能源出現。而我要問的是,既然有煤燒,當初何必去勘探石油,現在有了石油,人們還何苦勞神費力地去開發新能源呢?答案不言自明,因為每一種資源都是有限的。科技再發達,恐怕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至少資源無限的說法,至今尚未得到實踐的檢驗與支持。保護個人產權的假定,主要是基於效率的原因。假如我所有的財產得不到法律保護,你可以隨便拿,那我也不是傻瓜,也不會努力工作,更不會積累財富,需要時到別人家裡去拿好了。可是大家都這么想,誰會積攢財富呢?若如此,社會怎么進步?經濟怎么發展?所以保護個人產權,實在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
有了上面的三個假定,再作進一步的推理,就有了三個原理:第一個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既然人是自私的,必然就會謀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中國老百姓有一句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別看這只是一句俗語,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經濟行為的總結,揭示的是一個淺顯而又深刻的經濟學原理。資本主義生產為什麼會過剩?馬克思的解釋是,資本家有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傾向,故而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而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縮小,所以產品就會賣不出去。我們現在為什麼也出現了生產過剩?因為市場經濟下我們的企業也是經濟人,要追求福利最大化,生產規模也要不斷擴大,人們的收入跟不上這種增長,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買方市場。第二個原理即供求原理。這是由經濟人假定和資源稀缺假定導出的。既然資源有限,人們又追求福利最大化,所以就出現了供求問題。當某種資源一定時,需求越大,價格就越高;反之,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降。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自左上方沿右下方傾斜,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價值規律。第三個原理,等價交換原理。自從產生了社會分工,人們就難以自給自足了。我生產糧食,你生產布匹。可我需要穿衣服,你也需要吃糧食。糧食和布匹的產權又是受法律保護的,就是說,我不能去你們家隨便拿布匹,你也不能上我們家隨便取糧食,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交換。並且這種交換還必須等價,交換雙方都要感到合算。否則,倘若有一方覺得吃虧,交易都會達不成。所以,是社會分工與個人產權的保護導致了等價交換。
運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經濟問題,還需要三個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靜態與動態)、均衡分析法(靜態與動態)以及帕累托標準。前兩個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而帕累托標準需要略作解釋。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研究資源配置時,提出了一個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標準,人們簡稱為帕累托標準。意思是說:在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否則,就是帕累托改進,而不是帕累托標準。舉個例子,現在有20人要過河,但一隻小船只能載19人,假如我們已經讓19人上了船,船已滿載。此時,我們就稱之為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因為如果再多讓一人上船,就會因超載而給另外19人帶來危險,損害別人的福利。反之,如果本可以載19人的船,我們只讓上18人,也不符合帕累托標準。因為此時還可以增加一個人的福利,而不會損害到他人。
上面這三個方法,是作經濟分析最常規的方法。現代經濟學的體系,其實就是根據三個假定、三個原理、三個方法構造起來的。比如,從經濟人假定出發,根據福利最大化原理,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廠商(生產規模)理論;從資源有限的假定出發,根據供求原理,運用均衡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市場價格理論;從保護個人產權出發,根據等價交換原理,運用帕累托標準,就形成了按要素分配理論。這些假定、原理、方法,不僅適應微觀經濟分析,而且適應巨觀經濟分析。巨觀經濟,不過是微觀經濟的放大,它也得服從基本的經濟規律。現在經濟學界,儘管流派五花八門,其實只是經濟學家在運用這些假定、原理、方法時,加進了一些新的約束條件,或者是作邏輯推理時,各人的推斷功力不一樣而已。
應當指出的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雖然只有三個假定、三個原理、三個方法,但它就像中國的八卦,一旦把它們組合起來,卻博大精深、變化無窮。孫子兵法,說起來只有三十六計,但要運用得好,可不是件易事。它需要兵家審時度勢,用計得當,方可得勝。作經濟分析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先弄清經濟問題產生的背景與條件,選擇恰當的理論與方法,作出合乎邏輯的推理與判斷,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它最基本的理論。基本的理論,不僅是支撐科學大廈的基石,而且也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經濟學發展數百年,於今已是流派林立,學說紛呈,蔚為大觀。但若將其本原的東西加以梳理,就會發現,基本的理論,其實並不多。自修經濟學,尤其是讀經濟學名著,倘若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定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歸結起來,就是三個假定、三個原理。這三個假定是: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假定;與此大致對應,便是三個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價交換原理。這六條,簡單得令人吃驚,但卻是經濟學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經濟學家藉以看家的本領。人們懂得它,不一定就能成為經濟學家;但如果不掌握它,就一定成不了經濟學家。
為什麼說這三個假定、三個原理是經濟學的結晶呢?因為近三百年來,它反覆經過實踐檢驗,顛撲不破。比如經濟人假定,把人看做是理性的利己主義者,說人是自私的。為何要這樣假定?因為事實即是如此。人們如果不自私,就不會有勞動的積極性,政府也無法通過政策調節經濟。舉個例子,前些年我們銀行接連降息,目的是為了減少居民存款,擴大內需,但如果中國的老百姓不算收益賬,任你銀行利率如何降,人們都無動於衷;國債利率如何高,大家也不稀罕,那么政府刺激消費與投資,不就落空了嗎?事實上,銀行接連降息對擴大內需,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正好說明,人是理性利己的。再說,我們為什麼要提倡無私奉獻?因為人們客觀上都是自私的,能做到無私不容易,所以對能做到無私的先進人物,理所當然要予以鼓勵。但鼓勵是一回事,客觀存在又是另一回事,假如我們把要鼓勵的東西,當作已經存在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方面我們有過教訓,最典型的就是把政府官員都當作無私奉獻的聖人,所以長期實行低工資制度。結果如何呢?一是政府效率低,二是腐敗屢禁不止。各國經驗表明,高薪未必一定養廉,但低薪肯定導致腐敗。
關於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的假定,學界似乎爭議不大。市場經濟所以強調要合理配置資源,就是因為資源稀缺,資源如若不稀缺,能敞開供應,需要多少有多少,那么還要我們研究資源配置做什麼?現在有一種觀點,說隨著科技進步,資源將不再稀缺。比如煤燒完了可以燒油,油燒完了,還會有新的能源出現。而我要問的是,既然有煤燒,當初何必去勘探石油,現在有了石油,人們還何苦勞神費力地去開發新能源呢?答案不言自明,因為每一種資源都是有限的。科技再發達,恐怕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至少資源無限的說法,至今尚未得到實踐的檢驗與支持。保護個人產權的假定,主要是基於效率的原因。假如我所有的財產得不到法律保護,你可以隨便拿,那我也不是傻瓜,也不會努力工作,更不會積累財富,需要時到別人家裡去拿好了。可是大家都這么想,誰會積攢財富呢?若如此,社會怎么進步?經濟怎么發展?所以保護個人產權,實在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
有了上面的三個假定,再作進一步的推理,就有了三個原理:第一個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既然人是自私的,必然就會謀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中國老百姓有一句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別看這只是一句俗語,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經濟行為的總結,揭示的是一個淺顯而又深刻的經濟學原理。資本主義生產為什麼會過剩?馬克思的解釋是,資本家有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傾向,故而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而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縮小,所以產品就會賣不出去。我們現在為什麼也出現了生產過剩?因為市場經濟下我們的企業也是經濟人,要追求福利最大化,生產規模也要不斷擴大,人們的收入跟不上這種增長,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買方市場。第二個原理即供求原理。這是由經濟人假定和資源稀缺假定導出的。既然資源有限,人們又追求福利最大化,所以就出現了供求問題。當某種資源一定時,需求越大,價格就越高;反之,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降。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自左上方沿右下方傾斜,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價值規律。第三個原理,等價交換原理。自從產生了社會分工,人們就難以自給自足了。我生產糧食,你生產布匹。可我需要穿衣服,你也需要吃糧食。糧食和布匹的產權又是受法律保護的,就是說,我不能去你們家隨便拿布匹,你也不能上我們家隨便取糧食,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交換。並且這種交換還必須等價,交換雙方都要感到合算。否則,倘若有一方覺得吃虧,交易都會達不成。所以,是社會分工與個人產權的保護導致了等價交換。
運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經濟問題,還需要三個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靜態與動態)、均衡分析法(靜態與動態)以及帕累托標準。前兩個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而帕累托標準需要略作解釋。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研究資源配置時,提出了一個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標準,人們簡稱為帕累托標準。意思是說:在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否則,就是帕累托改進,而不是帕累托標準。舉個例子,現在有20人要過河,但一隻小船只能載19人,假如我們已經讓19人上了船,船已滿載。此時,我們就稱之為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因為如果再多讓一人上船,就會因超載而給另外19人帶來危險,損害別人的福利。反之,如果本可以載19人的船,我們只讓上18人,也不符合帕累托標準。因為此時還可以增加一個人的福利,而不會損害到他人。
上面這三個方法,是作經濟分析最常規的方法。現代經濟學的體系,其實就是根據三個假定、三個原理、三個方法構造起來的。比如,從經濟人假定出發,根據福利最大化原理,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廠商(生產規模)理論;從資源有限的假定出發,根據供求原理,運用均衡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市場價格理論;從保護個人產權出發,根據等價交換原理,運用帕累托標準,就形成了按要素分配理論。這些假定、原理、方法,不僅適應微觀經濟分析,而且適應巨觀經濟分析。巨觀經濟,不過是微觀經濟的放大,它也得服從基本的經濟規律。現在經濟學界,儘管流派五花八門,其實只是經濟學家在運用這些假定、原理、方法時,加進了一些新的約束條件,或者是作邏輯推理時,各人的推斷功力不一樣而已。
應當指出的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雖然只有三個假定、三個原理、三個方法,但它就像中國的八卦,一旦把它們組合起來,卻博大精深、變化無窮。孫子兵法,說起來只有三十六計,但要運用得好,可不是件易事。它需要兵家審時度勢,用計得當,方可得勝。作經濟分析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先弄清經濟問題產生的背景與條件,選擇恰當的理論與方法,作出合乎邏輯的推理與判斷,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