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童體

頑童體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獨創,在她的作品中,她把寫實和魔幻的手法、小說和童話的文體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行文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頑童體
  • 獨創:香港女作家西西
  • 定義:行文風格
  • 代表作:《縫熊志》
基本介紹,代表作,始創人西西,她創造了中國服飾熊世界,詳細信息,評價,

基本介紹

頑童體 -簡介

代表作

《縫熊志》一書的責任編輯雷淑容表示,由於不是暢銷書作家,西西一直被淹沒在香港這個文化沙漠,直到成名近40年後,小說簡體版才首次在內地推出。“由於她的書從來都是由台灣出版公司出版,甚至有讀者誤認為她是台灣作家。” 談到與《縫熊志》的相逢,雷淑容稱之為“純屬緣分。”2009年的9月,她在北京圖書博覽會香港展台第一次看到這本書,“16開本的封面上站著兩隻藍色的小熊。布藝的熊。但不是我們常看見的那種泰迪熊,而是身穿漢服、頭頂花飾的熊。我站在角落裡,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細細地在熊與熊之間流連、比較。我實在是太喜歡這些熊傢伙了,以致於想立即把它買下來帶走。”於是,她毫不猶豫,趕緊跟香港方簽下了契約。“我那時還不知道自己撿到了一條‘漏網之魚’,直到半年後,西西的《我城》、《我這樣的女子》、《哀悼乳房》、《看房子》在內地出版,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運氣有多好。”

始創人西西

西西,原名張彥、張愛倫,筆名藍子、皇冠、凱旋門。廣東中山人。1938年生於上海。國小在上海度過。1950年隨父母定居香港。父親當時任職九龍巴士公司,當稽查員。此外,從上海到香港,一直先後兼任甲組足球隊教練及裁判員。西西自小就隨父親上足球場。她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一個弟弟。 少讀於協恩中學,國中時在中文部,中四後轉入英文部。畢業於葛量洪師範學院。在香港,她早年的生活頗艱苦,常常為書簿、校服、家政科等費用發愁。國中時代已開始投稿香港的報刊、雜誌。最早的作品發表於50年代的《人人文學》,是一首十四行新詩。 中三時參加雲碧琳主編的《學友》徵文比賽,越級得高級組首獎。一九五七年進入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任教於官立國小。 西西作為官校教師,在70年代曾積極參與爭取教師權益的連動。至於志趣所寄的寫作,詩、小說、散文﹑童話、翻譯之外,60年代還寫過電影劇本,如《黛綠年華》(秦劍導演)、《窗》(龍剛導演)等等,又以清新鮮活的筆調寫作影評影論。她是香港較旱製作實驗電影的元老之一。 後專門從事寫作。還擔任過《中國學生周報》、《大拇指》等雜誌編輯。主編過《素葉》文學雜誌。她長期從事嚴肅文學的創作,既是詩人,又是小說家,但以小說見稱。她的小說表現了傳統和現代的交錯,歐美及拉丁美洲文學精髓融合於中國語言之中的格調,具有現代意識和悲喜感性。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城》、《鹿哨》、《候鳥》;中篇小說集《草圖》;短篇小說集《春望》、《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散文集《交河》;詩集《石馨》等。 她曾長時間在各種報章、雜誌寫作專欄:從60年代的童話專欄(天天日報)﹑《電影與我》(中國學生周報)、《牛眼和我》(快報);70年代初的《我之試寫室》(剪貼冊)(快報)。到80年初的《閱讀筆記》(快報)。80年代末的《花目欄》(星島日報)、《四塊玉》(台灣聯合報)。其中還包括跟小朋友談畫的“明報周刊:小明周”,談音樂的“星島日報:隨耳想”,以至專談看世界盃足球此賽的“明報:西西看足球”。 此外,她擔任過《中國學生周報》詩頁編輯以及《大拇指周報》(1975年至1977年)、《素葉文學》(1981年至1984年)的編輯。後二者是她和朋友創辦的。素葉是一個非牟利的同人出版社,成立於1978年,出版嚴肅而水平相當,缺乏商業元素的香港作者的作品。這樣的出版社,在香港是鳳毛麟角。到了1984年,共出書二十二種,包括馬朗的詩集《焚琴的浪子》、林年同的中國電影論集《鏡游》、鐘玲玲的詩及散文集《我的燦爛》等等。叢書之餘,稍後又出版《素葉文學》雜誌,共出了二十五期。終因虧蝕過甚不得不偃旗息鼓。素葉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初又復刊了,還在出版。 一九七九年,香港一度因教師過多,教育署乃準許教師提早退休。西西提出申請獲準。從此專心讀書、寫作。十多年來,一直每月拿千餘港元微薄的退休金。不過,整個八十年代,香港社會不斷變化,教師又變得短缺起來,她偶然應舊同事之邀而重登教壇。簽一年短約,或者代課,並沒有完全脫離教師這行業。 二十年來,她去過不少地方旅行,先後到過幾次歐洲以及土耳其、埃及、希臘等地,最常到的仍是中國大陸。這些都融鑄成為她藝術生命的養素。 一九八三年,台灣聯合報副刊轉刊她在《素葉文學》發表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從而正式開始了她與台灣的文學因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並獲當年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按:此獎乃頒給該年在該報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之最佳者)。 1988年,《致西緒福斯》再獲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 小說集《手卷》則獲1988年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之小說推薦獎(此獎乃授與該年在台灣出版之小說集最佳者)。前此,遠在1965年,她得過《中國學生周報》第十四屆徵文北賽小說組第一名,作品為《瑪利亞》。1990年,則獲《八方》文藝叢刊之“八方文學創作獎”。 西西曾得美國愛荷華大學之邀,以作家身份住參加“國際寫作計畫”,她以這種交流對香港年輕的作家更有裨益為由而婉拒了。8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交流日漸頻密。西西在這期間曾向台港讀者轉介中國大陸新時期的作家、作品,先後為台灣洪範書店主編了四本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小說選集《紅高粱》、《閣樓》﹑《爆炸》、《第6部門》。 港台及海外報刊、雜誌出過若干西西專輯,專輯中或收評論、訪問,或收西西的創作﹐這包括:《新晚報本地作家系列3》(1981年10月13日);《馬來西亞學報》第1049期(1983年6月16日)《讀者頁友》第二卷第一期(1985年1月);《學文》第九輯(1985年2月);《文藝雜誌》第十六期(1985年12月);《聯合文學》第三卷總三十五期(1987年9月),《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年11月)。其中《讀者良友》一輯,內附陳進權所編西西的作品編目;至於《八方》一輯,則關秀瓊、甘玉貞兩位據此再加增訂,所編西西作品的編目、評論等,尤具參考價值。

她創造了中國服飾熊世界

雷淑容為西西精心縫製的每一件毛熊所感動,因為毛熊製作本來自歐美,但是,西西卻要造一系列中國歷史人物的毛熊,不讓外國熊當道。“她用針線、衣料為原料,以想像與情意為血肉,重塑了一部中國人物服飾史。”
繡九條 頑童體 -簡介
香港女作家西西,多年來一直以風格魔幻多變著稱。“頑童體”就是她的獨創,在她的作品中,她把寫實和魔幻的手法、小說和童話的文體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行文風格。
代表作
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了香港女作家西西的“頑童體”代表作《縫熊志》,作為新書首發活動之一,數十隻身穿古代各朝服飾的毛熊將走進深圳物質生活書吧,開啟一場毛熊“文化之旅”。
始創人西西

詳細信息

貢獻:她創造了中國服飾熊世界
這位1938年生於上海、1950年隨父母定居香港、2005年獲世界華文文學獎的香港著名女作家,在創作超過40年、人生接近70歲之際,因早期接受放射治療而誤傷神經的右手日漸失靈,後天左撇子的西西為了讓右手能通過物理治療和複雜活動慢慢康復,在開始學習左手執筆寫作之餘,學著縫製布偶與毛熊。自然而然,熊激發了她全新的創造性。此外,她也期望通過自己親手製作的毛熊和這個系列的熊展增強大眾的動物保護意識。西西說,她要給每隻布偶熊寫一個故事,因為“幾年後可能已沒有北極熊。中國的黑熊是很慘的,它們被人養在鐵籠里,有一條膠喉插在膽中,以提取膽汁製造藥材圖利。”
西西的第一隻毛熊是黃色的,因隨她坐飛機遊歷歐洲,得名“黃飛熊”。接著她開始縫製“水滸英雄”系列。頭一個上場的是九紋龍史進,“因為可以在其身上繡花,繡九條龍紋。
從外表看,西西似乎只是香港馬路上隨處可見的老太太。多年來,她一直刻意迴避媒體。出於市場的考慮,出版之前,雷淑容說她冒昧地給王安憶、陳村、遲子建、楊瀾、梁文道寫信,請他們出面為西西做推薦,“沒想到每個人都說了一句相同的話:別的書,要考慮一下,但是西西是香港最好的作家,她的任何書,都願意推薦。”這個推薦的陣容後來擴到毛尖、沈宏非、殳俏、趙趙、潔塵、魯敏、張悅然等當紅作家。龍紋,而且是中國服裝”,最重要的是《水滸傳》上的那句話,“花拳繡腿,上陣無用”,可它這般好造型卻非常適合秀一下。自此,水滸兄弟紛紛登場,青面獸楊志、鼓上蚤時遷、浪子燕青,形態各異。這組毛熊獲得了香港熊會第二屆比賽設計組的獎項。

評價

西西是誰?王安憶說,她是香港的說夢人。余華說,任何圍繞西西作品展開的討論和評說都有可能陷入危險的境地。陳子善說,她是尚未被介紹的境外最後一位文學大家。艾曉明說,在世的中國作家,西西最有資格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