頍

頍,中國古代漢字,讀:kuǐ ,古代用以束髮固冠的髮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頍
  • 拼音:kuǐ 
  • 注音:ㄎㄨㄟˇ
  • 筆順編號:1254132511134 
基本信息,拼音,注音,部首,編碼,筆順編號,基本解釋,基本字義,方言集匯,English,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基本信息

拼音

kuǐ

注音

ㄎㄨㄟˇ

部首

頁,部外筆畫:4,總筆畫:13

編碼

五筆86&98:FCDM;倉頡:JEMBC;四角號碼:41486;UniCode:U+980D;CJK:統一漢字;鄭碼:EDXG

筆順編號

1254132511134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kuǐ ㄎㄨㄟˇ
1.帽頂尖尖(一說前傾)的樣子:“有~者弁,實維伊何。”
2.古代用以束髮固冠的髮飾。
一指頍冠,即帶。是華夏衣冠中首服的最簡單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條箍於髮際,《·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實維在首。”頍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很流行了,有說它是後世冠巾的始祖。通常缺頂,但龍山時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製成扁平冠飾,有的還在結處綴以玉石等飾物,稱為頍冠。 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巾幘類冠巾幘類冠
3.抬頭。

方言集匯

粵語:kwai1 kwai2
客家話:[海陸豐腔] kui1 [客英字典] kwui1 kwui3 [台灣四縣腔] kui1

English

to raise one's head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字部】頍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4
《唐韻》丘弭切《集韻》《韻會》《正韻》犬蘂切,𠀤音跬。
《說文》舉頭也。從頁支聲。《詩·小雅》有頍者弁。《六書故》禮:緇布冠𦈫項。鄭康成讀戫為頍。冠無筓者用頍,以組圍頭,以系冠。𦈫其當項處,以俟系束也。弁有筓不用頍,故毛傳直緣詩辭,以為弁貌。
又《集韻》窺絹切《五音集韻》犬縣切,𠀤缺去聲。義同。一曰頭小而銳。
又《集韻》五委切,音硊。弁貌。

說文解字

【卷九】【頁部】頍
舉頭也。從頁支聲。《詩》曰:“有頍者弁。”丘弭切

說文解字注

舉頭也。此頍之本義也。故?字從頁。士冠禮。緇布冠缺項。注。缺讀為頍。頍圍髪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今未冠筓者箸冠卷。頍象之所生也。滕薛名簂為頍。如鄭說則頍所以支冠。舉頭之義之引伸也。小雅。有頍者弁。傳曰。頍,弁皃。弁,皮弁也。惟舉頭曰頍。故載弁亦曰頍。義之相因而引伸者也。從鑋。支聲。丘弭切。十六部。詩曰。有頍者弁。頍弁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