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正府大王公

順正府大王公

石鼓廟坐落在晉江青陽石鼓峰上。此山並不高峻,但古木參天,巨石嶙峋,風景秀麗。這裡有一塊花崗岩石,天生怪異,狀如古代巨形戰鼓,用手指輕敲,能發出‘叮咚叮咚‘聲響,韻律悠揚,悅耳動聽,因而被人們美稱為“仙人石鼓”。這座廟遂取名為“石鼓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正府大王公
  • 朝代:宋代
  • 出處:《簽譜》
  • 坐落在晉江青陽石鼓峰
王公簡介,歷史記載,

王公簡介

石鼓廟奉祀順正府大王公的塑像。據傳,大王公原為宋代寶謨殿大學士蔡次傅的門客,廣東潮州人,姓黃名志。年幼時隨父母遷居青陽洪塘村,全家靠農耕採桑養蠶度日。黃志患有啞疾,16歲那年遇蔡次傅路過時能言,其雙親遵照許願,將其送給蔡次傅為書童。有一次,蔡次傅發覺黃志腳板下有7根毛,比自己多了4根,認為黃志非等閒之輩,日後定有一番作為,遂提為門客,待如手足。黃志有道術,能驅瓮自行入水,養鵝食草不越界限。仙逝後,其主人與里人商議,將其焚化,雕木為神,立廟祀之。其金身塑立於一口靈井上,臉醬紅色,目俯視,慈祥可敬。

歷史記載

據石鼓廟《簽譜》記載,黃志立化為神後,多次在民族危難時刻顯應護國庇民,屢受宋代和明代朝庭的褒獎。例如,宋恭宗德佑乙亥(公元1275),顯化助國,封為‘江夏護國清遠上將軍武惠王‘;辛巳(公元1281年)金兵入侵助國有功,封為‘殿前太尉‘。
明代永樂間(公元1403至1424年),鄭和征琉球時,戰艦幾危,幸得神助,掃除海上倭寇,後被皇帝敕封為‘慈濟顯應威烈明王‘。明崇禎辛未(公元1631年),蔡次傅的裔孫蔡侃,奉詔出鎮巡撫雲貴、建昌、四川,平息賊寇,黃志顯化黃旗之號,身騎白馬助戰,蔡侃班師入朝奏請皇帝敕封為“順正府大王”,並授以帽袍、靴帶、劍印,以旌殊勛。
順正府大王公因護國護民,屢建奇功,在閩南一帶有口皆碑,故其香火歷來長盛不衰。特別是農曆九月初五其誕辰日,成千上萬名海內外信徒紛紛前來,頂禮膜拜,“乞火添爐”,真可謂盛況空前。這期間,還有百日演戲慶誕之習俗。石鼓廟坐落在晉江青陽石鼓峰上。此山並不高峻,但古木參天,巨石嶙峋,風景秀麗。這裡有一塊花崗岩石,天生怪異,狀如古代巨形戰鼓,用手指輕敲,能發出‘叮咚叮咚‘聲響,韻律悠揚,悅耳動聽,因而被人們美稱為“仙人石鼓”。這座廟遂取名為“石鼓廟”。
石鼓廟奉祀順正府大王公的塑像。據傳,大王公原為宋代寶謨殿大學士蔡次傅的門客,廣東潮州人,姓黃名志。年幼時隨父母遷居青陽洪塘村,全家靠農耕採桑養蠶度日。黃志患有啞疾,16歲那年遇蔡次傅路過時能言,其雙親遵照許願,將其送給蔡次傅為書童。有一次,蔡次傅發覺黃志腳板下有7根毛,比自己多了4根,認為黃志非等閒之輩,日後定有一番作為,遂提為門客,待如手足。黃志有道術,能驅瓮自行入水,養鵝食草不越界限。仙逝後,其主人與里人商議,將其焚化,雕木為神,立廟祀之。其金身塑立於一口靈井上,臉醬紅色,目俯視,慈祥可敬。
據石鼓廟《簽譜》記載,黃志立化為神後,多次在民族危難時刻顯應護國庇民,屢受宋代和明代朝庭的褒獎。例如,宋恭宗德佑乙亥(公元1275),顯化助國封為‘江夏護國清遠上將軍武惠王‘;辛巳(公元1281年)金兵入侵助國有功,封為‘殿前太尉‘。
明代永樂間(公元1403至1424年),鄭和征琉球時,戰艦幾危,幸得神助,掃除海上倭寇,後被皇帝敕封為‘慈濟顯應威烈明王‘。明崇禎辛未(公元1631年),蔡次傅的裔孫蔡侃,奉詔出鎮巡撫雲貴、建昌、四川,平息賊寇,黃志顯化黃旗之號,身騎白馬助戰,蔡侃班師入朝奏請皇帝敕封為“順正府大王”,並授以帽袍、靴帶、劍印,以旌殊勛。
順正府大王公因護國護民,屢建奇功,在閩南一帶有口皆碑,故其香火歷來長盛不衰。特別是農曆九月初五其誕辰日,成千上萬名海內外信徒紛紛前來,頂禮膜拜,“乞火添爐”,真可謂盛況空前。這期間,還有演戲慶誕之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