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店鎮

項店鎮

項店鎮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東偏北5—23公里處,被稱為豫南明珠。全鎮總面積120.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89775畝(其中旱地41625畝,水田47150畝)。全鎮轄18個行政村,324個村民組,11609戶,5.1萬人,其中鎮區人口418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項店鎮
  • 外文名稱:XiangDianTown
  • 別名:息縣項店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息縣
  • 下轄地區:轄1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息縣項店鎮
  • 電話區號:0376
  • 郵政區碼:464300
  • 地理位置:息縣縣城東5公里處
  • 面積:120.6平方公里
  • 人口:5.5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湖北安徽雜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
  • 機場潢川機場,明港機場,南陽機場
  • 火車站信陽站信陽東站潢川站、息縣曹黃林站
  • 車牌代碼:豫S
簡介,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地理條件,城鎮建設,科教文衛,鄉鎮榮譽,行政區劃,民俗文化,地方風俗,地方禮儀,政府機構,網路文化,

簡介

項店鎮居於息縣境正中稍靠南,1998年12月撤鄉建鎮,鎮政府 項店鎮
項店鎮項店鎮
所在地位於項店集東南。北靠張陶鄉楊店鄉;南臨淮河,隔淮與關店鄉相望;西以意河為界與城郊鄉毗鄰;東與臨河鄉、夏莊鎮接壤。大廣高速穿境而過,息縣出口設在鎮政府西側一公里處,省道337貫穿東西。鎮境廣16公里,袤14公里。

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盛產小麥、水稻、紅麻、油菜,其中“香稻丸”被明清宮廷列為貢品,色澤青白透明,如珠似玉,香氣馥郁,具有極高的滋補藥用價值。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悠久。境內人文和自然景觀較多,秦廟、戴冢、張瓦房、夏莊等遺址,向今人展示著三、四千年前的古老文化。

地理條件

自然條件優越。項店鎮地處亞熱帶向暖溫過渡地帶。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2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67.5毫米,日照時間長,全年為2053.5小時,無霜期為220天左右,適合多種動植物生長。《本草綱目》記載的息半夏,發源於此;全國名特稀優產品“香稻丸”,被明清宮廷列為貢品,色澤青白透明,如珠似玉,香氣馥郁,具有極高的滋補藥用價值,通過了國家原產地標識註冊,現今已發展到600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紅麻、芝麻、油菜等。

城鎮建設

投資環境良好。交通便利,境內羅淮公路橫跨東西,大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且都在項店設有出口,鎮村道路四通八達;縣域公交(一路車)將息縣城區與項店鎮街區相連線,進一步促進了項店鎮經濟的迅速發展;通訊便捷,移動、聯通兩大公司均在鎮內建有發射塔,開通了1800門程控電話和無線傳真,境內有徐集220KV、齊寨兩座110KV兩座輸變電站,完成了農網改造,實現了村村通高壓,通電入戶率100%;農田水利設施完備,淮河、意河、泥河、南灣灌渠縱橫全鎮,有萬方以上大塘360口,機電井300眼,18個行政村全部達到旱澇保收,糧食產量常產54800噸;小集鎮建設發展迅速,鎮政府所在地項店集已建成一個占地6.5平方公里的大市場,有兩橫三縱五條主幹線路,十數條街道,樓房林立,服務設施齊全,城鎮化、工業化特徵明顯。

科教文衛

社會事業日新月異。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中國小校20所,在校學生9902人,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科技培訓中心、農技站、植保站等科技服務網路健全,新興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迅速;醫療衛生機構遍布鎮村,設備先進;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有線電視和調頻廣播覆蓋全鎮。

鄉鎮榮譽

項店鎮多次榮獲省、市“信訪工作‘三無’鄉鎮”、“體育先進鎮(鄉)”、“民政工作先進鄉鎮”、市“六好(鄉)鎮黨委”、“計畫生育工作一類鄉鎮”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現轄項店村、徐集村、朱店村、曹集村、黃圍孜村、李樓村、董圍孜村、任大寨村、魏店村、路樓村、朱樓村、齊寨村、張莊村、丁莊村、邵樓村、李店村、高莊村、陳大莊村18個行政村。

民俗文化

地方風俗

春節,節時為農曆正月初一,又稱元旦節。現代人們多於春節期間給長輩拜年。
清明節,節時在農曆三月初,公曆4月5日前後,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農時季節,稻區開始[泡稻種。各家各戶門口插幾條嫩柳枝,頭帶柳葉的風俗。
端午節,節時農曆五月五日,又稱端午節。過端陽節的意義,是紀念屈原。是指家家戶戶用糯米,竹褲葉包三角行粽子,門頭插艾,點燃菖薄驅毒蟲,飲雄黃酒。
乞節,節時在農曆七月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日期,是日夜晚姑娘們遙看牛郎、織女星,暗暗祝願祈禱,希望能選配理想伴侶。少男少女,於是日夜嘴咬絲瓜根,能聽到牛朗和織女說話,實為無稽之談。
中秋節,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為三秋恰半,金風薦爽,瓜果成熟,丹桂飄香,秋收到倉,銀蟾滿光,是賞月的良好機會。過此節源於傳統習慣,以佳節慶祝一年來辛勤勞動獲得的豐收成果。是日夜,舉家團圓,吃月餅,鮮果,焦饃,賞明月,喝佳釀,趁月光到田野“摸秋”。
小年,節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主要是為了祭灶神,為其送行。據民間習慣認為,灶神是上天派駐到各家各戶主持小神,一年一度於小年夜晚回到天堂,向玉黃大帝匯報民間情況,並領受第二年的旨意,於大年夜晚返回駐家。各家是日殺掉啟明老公雞,給灶神當馬騎,更換新灶歷,燒掉舊曆,寓意迎接美好的新年,製作米糖,擺酒菜,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待到天黑時,焚香燒紙,鞭炮齊鳴,把灶神送上天。送走灶神,舉家入席,歡度小年。到大年夜晚,少不了燒香放鞭炮迎接灶神一舉,此俗民眾對此頗為重視。
大年,年時在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稱除夕。過大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吃穿用物,謂為“辦年貨”,將室內外打掃一新,寓有“除舊歲”之意。城鎮各家店鋪貨物齊全,堆攤壘架,供顧客挑選,農民將農副、土特產品帶到集市銷售,再買回所需年貨,呈現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使新年氣氛更加濃厚。臨近過年,於二十七、八日,開始以清油炸魚肉雞等,稱為“過油”。年三傘(或二十九)早上,開始換挑符,貼鬥神(春聯),更換中堂和神祖牌位。也有窮家於二十八就把鬥神貼上,故有“二十八,貼花花”民諺。早貼鬥神的含義是拒討帳上門,民俗中有“鬥神貼上門,要帳不進門”之戒規。年三十晚上設香案列豬頭(或大塊刀肉)、酒肴、果品,焚香燒紙放鞭炮,舉家以輩次,年歲大小跪墊叩拜。然後,合家吃過年團圓飯,年飯是儘其所有,以豐盛為好。飯後撤席,家長端坐堂屋中上方,晚輩依次叩頭,向老人“辭歲”,老人賞賜“壓歲錢”。除夕夜晚通宵達旦不眠,稱為“守歲”(或稱為守皮襖)。五爐香後,家長到屋外門前,燒紙焚香放鞭炮,為“接年“(迎財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農曆傳統節日,由原來以封建迷信為主要內容的形式,逐漸轉變為家人團聚,吃頓豐盛的酒宴,親朋互訪,設宴招待,以示對節日的慶祝,但有許多老年人,仍有敬神祭祖活動,多不公開舉行。
除農曆傳統節日外,以公曆命名的新節日,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元月1日為元旦節。3月8日為婦女節,3月12日為植樹節,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5月4日為青年節,6月1日為兒童節,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紀念日,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9月10日為教師節,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地方禮儀

拜年禮,自古以來,於春節閒遐之際,互相往來,訪親探友,尊長隆師,稱為“拜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後拜年稱“晚年”,出了正月相互來往不再稱拜年。到主要親族拜年的順序為:“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給本族和姥娘家長輩拜年,初四以後,次要親戚,朋友之間才開始相互交拜。拜年時,多數都要帶幾包糕點,紅糖之類的禮物。新女婿給岳父、母拜第一個新年,要帶上比較豐富的禮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準備豐盛的酒宴招待,臨走時,主人只收下禮物的一部分,餘下留作“壓筐底”,主人並給新女婿和兒童拜客串錢。同輩或朋友之間先為年輕者至年長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則為不禮貌。晚輩行拜年禮為“叩頭”,平輩相拜禮為“作揖”,現代拜年均改為握手問好。
過春節長輩給晚輩,特別是兒童給串錢,又稱壓歲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絕大部分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過年給兒童饋以重金,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並相互攀比,此類現象既浪費,又不文明,容易影響兒童成長。
婚禮禮儀,改革開放以來,息縣基本形式新式的結婚禮儀,結婚需持雙方身份證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方能生效,婚禮有主婚人,證婚人,證婚人講話,新婚夫婦給與會同志鞠躬,夫婦相互鞠躬,介紹自己的戀愛經過,請同志們吃喜糖,給來客敬酒,並表示今後互敬互愛。另有旅遊結婚形式,即新婚夫婦領取結婚證後,或由公家集體組織,或任其自由行動,到大城市或名山佳水勝地度婚假,稱為“度蜜月”。但在農村,仍有媒人說親,父母強當家的訂婚舊俗,父母往往以女為貴,向求婚者索取大量錢財,對方待媳婦到家門,已是一貧如洗,債務高壘。有些家境困難者,盼媳心切,逐獨出心裁,想出換親絕招,換親是兩家有兒有女,且年齡相當互換為媳,可減少大量聘禮,但往往因感情不好而引起不良後果。
生育喜慶之禮,歷代把生男孩稱為大喜,生女成為小喜。無論是大喜或小喜,親友送禮賀喜,主人以禮設宴招待。所送禮品主要有油條、饊子、雞蛋、母雞、紅糖及小孩衣物,現多為送錢。婦女生育休假一般為一個月時間,故稱為“坐月子”,一月後稱為“滿月”。婦女在坐月子期間,忌進別人家宅,更不準進他家屋門,誤犯者得賠禮道歉,並位其燒紙焚香放鞭炮,稱為“祭宅”,婦女生小孩忌在娘家(入贅者例外)
建宅喬遷喜慶之禮,建宅為人生一件大事。經數年積蓄和工料籌備,選擇合適基礎,設計好看實惠式樣,建宅蓋房都希望經久堅固,居住安全舒適,避免在建造和居住時出事故,以求大吉大利,故於上樑或結頂時,貼楹聯(以紅紙或紅綾,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物禁忌”或“吉星高照”等字樣),撒穀雨(或點紅小蒸饃),放大鞭,既表示歡慶,又寓意吉祥。而建宅必須立飲灶,待宅灶落成,遷入新居後,親友多提肉掂酒前來祝賀喬遷之喜,俗稱“燎鍋底”,現多為送錢。更有一些風流雅士,粉飾昇平,則集資鐫匾相贈,匾位木製,紅低金字,大書“瑞映華堂”等字樣,為新宅更增光彩。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些外出務工的人員,回村蓋起新居,但由於長年在外,蓋好後即離去,形成空居,形成浪費。
開業、考取中專大學、參軍入伍、轉正進級、升官提拔、選送出國等,親朋好友紛紛饋贈禮品或錢至家祝賀。人們多在喜慶時,以鳴鞭示眾,設宴招待。此類饋贈送禮,相互攀比,禮金越來越重,已造成日常開支的重要負擔開支。有些人已因此負債。

政府機構

項店鎮政府現有在崗人員28人。下屬4箇中心、1個所、即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11人);村鎮建設發展服務中心(4人);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4人);計畫生育發服務中心(11人);民政與社會保障所(3人)。

網路文化

項店鎮現有居民網上交流常用平台一個—項店鎮貼吧,為項店鎮最大網上生活服務類站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