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泌汗腺囊腺瘤又名頂泌汗腺囊瘤、大汗腺瀦留性囊腫、頂泌汗腺汗囊瘤,也曾譯為大汗腺汗囊瘤或大汗腺囊腫,是頂泌汗腺的良性腫瘤,十分少見。多見於中老年人,好發於面部,男女發病率並無差異。
基本介紹
- 別稱:頂泌汗腺囊瘤,大汗腺瀦留性囊腫,頂泌汗腺汗囊瘤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中老年人
- 常見發病部位:面部
- 常見病因:病因尚不明確
- 常見症狀:皮內半透明囊性結節,表面光滑發亮,觸之有囊性感,可推動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雖來源於頂泌汗腺,但極少發生在頂泌汗腺部位。
臨床表現
1.症狀及體徵
常見於中年以上人群,好發於面部,尤其眼瞼及其附近。也可見於其他位置,偶爾見於頭皮、耳郭、胸或肩部。常為單發,多發者罕見。損害為皮內半透明囊性結節,小者似針頭,大者似豌豆,更大者直徑可達7cm,皮損呈球形,表面光滑發亮,呈藍色、藍黑色或紫色,觸之有囊性感,可推動,生長緩慢,單發者無明顯季節變化,多發者炎熱多汗季節損害尤為明顯,切開後流出水樣透明液體。
2.組織病理表現
(1)真皮內有皺褶的單房或多房性囊腫。
(2)囊壁由一層或二層立方形或柱狀細胞組成,胞核圓形,較一致,有豐富的糖原染色陽性的嗜伊紅胞漿,伴頂漿分泌。
(3)囊壁上皮可呈乳頭狀突入囊腔內,但晚期皮損的囊壁可呈扁平狀。
(4)囊壁上皮周邊可見肌上皮細胞,囊壁中偶可見黑素與黑素細胞。
(5)可見囊內出血,或囊內容物深染,臨床顯示為色素性皮損。
(6)偶見囊壁的鱗狀上皮化生而成混合性囊腫(表皮樣與頂泌汗腺囊腫)。
常見於中年以上人群,好發於面部,尤其眼瞼及其附近。也可見於其他位置,偶爾見於頭皮、耳郭、胸或肩部。常為單發,多發者罕見。損害為皮內半透明囊性結節,小者似針頭,大者似豌豆,更大者直徑可達7cm,皮損呈球形,表面光滑發亮,呈藍色、藍黑色或紫色,觸之有囊性感,可推動,生長緩慢,單發者無明顯季節變化,多發者炎熱多汗季節損害尤為明顯,切開後流出水樣透明液體。
2.組織病理表現
(1)真皮內有皺褶的單房或多房性囊腫。
(2)囊壁由一層或二層立方形或柱狀細胞組成,胞核圓形,較一致,有豐富的糖原染色陽性的嗜伊紅胞漿,伴頂漿分泌。
(3)囊壁上皮可呈乳頭狀突入囊腔內,但晚期皮損的囊壁可呈扁平狀。
(4)囊壁上皮周邊可見肌上皮細胞,囊壁中偶可見黑素與黑素細胞。
(5)可見囊內出血,或囊內容物深染,臨床顯示為色素性皮損。
(6)偶見囊壁的鱗狀上皮化生而成混合性囊腫(表皮樣與頂泌汗腺囊腫)。
檢查
組織病理顯示真皮內有一個到數個囊腔,囊腔常因受腔內壓力影響而呈球形。囊壁通常由兩層細胞組成,內層由一排高低不同呈頂漿分泌的細胞組成,外層由一排小的色深的具橢圓形或圓形核的肌上皮細胞組成。有的囊壁只有內層而無外層。囊壁有時攜帶外圍結締組織向囊腔內套疊形成許多乳頭伸入囊腔。囊腔內分泌物對糖原染色呈陽性反應,耐澱粉酶。一般在囊瘤的下方均能見到有頂泌汗腺存在,並且在囊瘤與正常頂泌汗腺之間有不同程度擴大的頂泌汗腺,腺壁細胞往往扁平。
診斷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頭頸部單發的淡藍色半透明結節,組織病理學顯示真皮內有皺褶的單房或多房性囊腔,囊腔由兩層細胞構成,可見頂漿分泌,具有以上特徵可以診斷本病。
鑑別診斷
本病臨床表現有時類似於藍痣或黑素瘤,但組織病理學明顯不同。組織學上主要與小汗腺汗囊瘤和中縫囊腫鑑別。
1.小汗腺汗囊瘤
常為單房性,無-頂漿分泌,囊壁周邊無肌上皮細胞,囊壁上皮無糖原染色陽性顆粒。但晚期頂泌汗腺汗囊瘤的囊壁上皮呈扁平狀時,難以與小汗腺汗囊瘤鑑別。
2.中縫囊腫
囊壁為假復層柱狀上皮,通常有1~4層細胞,無頂漿分泌。
1.小汗腺汗囊瘤
常為單房性,無-頂漿分泌,囊壁周邊無肌上皮細胞,囊壁上皮無糖原染色陽性顆粒。但晚期頂泌汗腺汗囊瘤的囊壁上皮呈扁平狀時,難以與小汗腺汗囊瘤鑑別。
2.中縫囊腫
囊壁為假復層柱狀上皮,通常有1~4層細胞,無頂漿分泌。
治療
本病屬於良性病變,若無進展可以暫不處理,必要時手術切除。
預後
本病屬於良性病變,預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