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斑棱鯷(Thryssa dussumieri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48)是鯷科棱鯷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頂斑棱鯷
- 拉丁學名:Thryssa dussumieri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48
- 科:鯷科
- 屬:棱鯷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形態
測量標本10尾,采自福建東庠,廣東汕尾、閘坡、澳頭,海南乾沖、鶯歌海、清瀾。體長84—108mm。
背鰭I,13;臀鰭34—37;胸鰭11—12;腹鰭7。縱列鱗38—42;橫列鱗10。
體長為體高的3.58—3.89倍,為頭長的4.04—4.51倍。頭長為吻長的5.75—6.66倍,為眼徑的4.33—4.8倍,為眼間隔的3.66—4.57倍。
體窄長而側扁,似梳狀。頭中等大,前端鈍。吻短。眼側前位。眼間隔略凸。鼻孔距眼前緣較距吻端為近。口大,口裂向後下方微傾斜。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延長,向後幾乎伸達胸鰭末端,下頜骨長僅為上頜骨長之半。兩頜、犁骨、齶骨、翼骨和舌上均有小細齒。鰓蓋骨光滑。鰓孔向下延至頭腹面的前方。鰓孔大。假鰓不明顯。鰓耙長於鰓絲,鰓耙14+16。鰓蓋膜彼此連線而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2。
體被圓鱗,易脫落。鱗片上有8—12條橫溝線,其中間大多數相連。背鰭的前方有一小刺。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腋鱗。腹緣棱鱗15+8—9。無側線。肛門位於背鰭的下方,靠近臀鰭。
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臀鰭始於背鰭的後下方,其基部較長。胸鰭向後伸達腹鰭起點,其長約等於自瞳孔中間至鰓蓋後緣間距離。腹鰭始於背鰭的前下方,起點距鰓蓋後緣較距臀鰭起點近,其末端向後伸至背鰭的下方。尾鰭叉形,其長短於頭長。
體背部青綠色。兩側和腹部銀白色。頭頂後方有鞍狀的綠色斑。背鰭和尾鰭為淡黃色,其它各鰭為白色。
一般體長90—100mm,長者可達140mm。生活於淺海,為小型的食用魚,產量少。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北起福建平潭東庠,南至海南鶯歌海。
國外分布:
西起印度,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