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頂效”是原本是方言地名,沒有行政區劃名。布依語把有水的地方,例如水塘、水窪、水凼等稱為“定”,把綠色、藍色稱為“夭”。頂效周圍是茂盛的綠色樹林,塘中的水,清清亮亮,倒映其中的樹木,也是那樣的綠意盎然,於是,人們就把這裡稱為“定夭”,意思是“綠色的塘子”,時間一長,逐漸被稱為頂效。
1914年(民國三年),頂效劃歸
興義縣,“頂效”正式成為
興義縣的行政區劃名。
1987年,
國務院批准,
興義撤縣建市,1988年,
興義市掛牌成立,1992年,興義市撤鄉並鎮,市人民政府組建成立頂效鎮。
文化資源
貴州龍
在興義市頂效鎮綠蔭村,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約二億四千萬年的“
貴州龍”動物群化石遺址,比“恐龍”還要早近一億年,它是我國
三疊紀海相地層中,同時含有爬行動物和水生動物的脊椎動物化石組合,在亞洲屬首次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文化遺址
“興義人”文化遺址 興義市頂效鎮的貓貓山東側,與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寶庫綠蔭浪霧山相距不遠的貓貓洞,是12000年前的
古人類——“興義人”穴居的地方,
貓貓洞古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現已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頂效木隴村發現距今一萬二千年的“
貓貓洞古人類”
文化遺址,出土“興義人
”化石、骨角器、四千多件石器,被考古界列為我國南方地區三種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類型之一。這些重大發現代表了頂效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文明,留下了古生物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蹟。
興義頂效貓貓山就是一座小巧峻秀的喀斯特孤峰,東側山腰兩個溶洞並排等高,使得整座山峰就如一隻匍匐著並睜開一雙大眼的貓,形態極其逼真。貓貓山因之得名,其上的溶洞,也就被鄉民們稱之為貓貓洞了。
貓貓洞洞口朝向東北,洞高3米,洞口寬4米有餘,洞前一塊台地,兩側為水田壩子,後倚山清水秀的木櫳大寨,洞前是頂效河,貓貓洞高出頂效河水面約45米。
頂效鎮的“
貓貓洞”文化遺物出自厚2.5米的完整堆積層中,屬
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2000年左右。考古工作者已將“貓貓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為
“興義人
”,又根據留下的遺物特徵,命名為“貓貓洞文物”。
中國科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彩色《中國古人類畫集》,對“貓貓洞”遺址的發現作了極高的評價:“它的文化面貌在國內是罕見的”,“在一個遺址內出土古人類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豐富,骨器數量之大,製作之精緻,在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國也十分突出。”
頂效“貓貓洞”遺址的發現,對探討晚期人類的區域文化的起源、發展、分布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民族文化
興義市頂效境內有古老的綠蔭塘、查白等布依民族村寨,因歷史悠久而在當地民眾中間輾轉傳頌揚。
查白歌節 興義市頂效鎮主要雜居有布依、苗等
少數民族,
民族風情濃郁淳厚。一年一度的頂效查白歌節,因流傳布依族優秀民間傳說故事《查郎與白妹》形成民族傳統節日。
布依族傳統文娛活動 自古以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布依族民眾在此聯歡會過節,開展對歌、浪哨及民族傳統文娛活動,規模宏大、場面隆重、影響深遠,毗鄰雲南、廣西等地各族人民也趕來參加盛會,參會人數多達5萬餘人。此外,一年每月都有民族節日活動, 開發旅遊資源豐富,特色濃、品位高。自然風景鬼斧神工,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淳厚。
旅遊資源
桃花谷
桃花谷位於興義市頂效鎮綠化村。1997年,在村長楊明權的帶領下,綠化村開創了種桃致富的門路。十年來,全村戶戶種桃,桃樹面積達17462畝。走進桃花谷,看桃花爭奇鬥豔,猶如置身於無邊花海,令人心情舒暢。這樣的盛況是省、州、區各級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大力幫助和指導的結果;是綠化村“兩委” 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結果;更是廣大綠化村民辛勤勞作的結果。以桃花節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用桃花節宣傳綠化桃,是一條綠化村人自己走出來的,以“綠化桃”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致富路。綠化村在發展種桃產業的基礎上,又在積極探索優質枇杷等經果林的新路子,相信在在“兩委”班子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綠化村人一定能克服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困難,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實現小康生活目標。
頂效鎮——桃花谷,途徑頂效鎮老街中路、關興公路,駕車約15分鐘。
樓納
樓納是興義市的一個布依山寨,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對進村道路進行了水泥硬化,對民居進行了改造,對河道進行了治理,如今河道中央,魚兒嬉戲;河堤兩岸,垂柳依依,好一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樓納村還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依託秀美的樓納河,充分利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打造民族村寨。現已建起村級旅遊接待中心、農民文化家園、“交手嗩吶”特色樂器表演隊等鄉村旅遊項目。
樓納村上寨組的“交手嗩吶”和“聯手二胡”可稱得上是獨有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絕活”。為使民間藝術繼續傳承下去,該村組織成立了民間文藝表演隊,閒暇時就在民族文化廣場排練演出。
經濟發展
興義市頂效鎮在各級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科教興鎮,環境立鎮”和推進“三化一業”的發展戰略目標開展工作,在四個社區引進企業160餘個,招商引資49億多元,初步形成了建材、冶金、加工、製藥等工業優勢產業,在四個村根據村情發展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綠化桃等品牌農業。
通過大力發展,鎮內二、三產業比重逐步增大,鎮域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3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82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