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植株,葉,花,果,花果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毒性,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常木質,體高30-60 (-80) 厘米;植株或上部分枝,通常細弱,被緊貼的短柔毛。
葉
托葉細小,剛毛狀,早落;單葉,葉片倒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2.5厘米,寬0.5-1.2厘米,先端鈍或圓,具細小的短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暗灰色,略被短柔毛;葉柄近無。
花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花序長達20厘米,苞片絲狀,長約1毫米,小苞片與苞片同形,生萼筒基部;花梗長3-5毫米;花萼二唇形,長6-8毫米,深裂,上面二萼齒寬大,先端稍鈍圓,下面三萼齒披針形,先端漸尖;花冠淡黃色,旗瓣橢圓形,長6-8毫米,先端具束狀柔毛,基部胼胝體可見,冀瓣長圓形,約與旗瓣等長,龍骨瓣彎曲,幾達90度,中部以上變狹形成長喙;子房無柄。
果
莢果短圓柱形,長約10毫米,無毛,稍伸出花萼之外;種子6-12顆。
花果期
花果期5月至12月間。
生長環境
生荒地路旁及山坡疏林下。海拔200-2800米。
分布範圍
產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
中南半島、南亞及太平洋諸島也有分布。
本種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主要價值
本種可供藥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關節腫痛等症。試用於抗腫瘤有效,主要對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療效較好。
【別名】黃花地丁、小響鈴、馬口鈴
【性味歸經】苦、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截瘧。用於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腸炎,痢疾,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瘧疾;外用治癰腫瘡毒,乳腺炎。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毒性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有毒。豬食入拌有響鈴豆種子的飼料可致中毒。
急性中毒初期症狀有精神不振、四肢無力、行走搖晃、嘔吐、便秘、黏膜蒼白,後期出現反射消失、心律不齊、流涎以及全身抽搐等以至死亡。
慢性中毒一般在7—8天后才出現症狀,有流涎、咬牙、腹部皮膚青紫、黃疸、便血等。
屍檢可見胃黏膜脫落,胃底出血,腸黏膜增厚呈瀰漫性出血,淋巴結呈灰棕色,肝實質變性,心包積液,心內膜充血,血液粘滯度降低乃至凝固不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