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動岩村

響動岩村

響動岩村位於狀元街道南端,大羅山西麓,東接瑤溪街道皇岙村,西鄰大岙溪,南靠甌海區茶山,北與石坦相連。響動岩古有太師墓而響動一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響動岩村
  • 地理位置:狀元街道南端
  • 山林面積:1700畝
  • 農田面積:1045畝
歷史,經濟,名勝古蹟,

歷史

響動岩之名始於明朝,當時是無人居住的山區,因奉敕建造張璁墓時,官方敲鑼宣告開工儀式,其聲響動一片,故名“響動岩”。
至清末,響動岩屬永嘉場管轄。民國初,響動岩被劃歸梧埏區羅北鄉管轄,稱羅北鄉第八保。1957年羅北鄉合併茶山鄉。公社化時期,響動岩村劃歸狀元公社,改稱山一大隊,下分九個生產隊。
歷史上的響動岩一直是無人居住的山區,直到清朝道光初年,原籍平邑(今蒼南)潘氏淑通來到響動岩墾荒,道光十年(1830)引平邑(今蒼南)三兄長及合家來此生計,後又引姑表兄弟陳氏來此落戶(後名陳宅);又平邑(平陽)水頭彭氏也流浪至此,(後名彭宅),又永嘉場王氏上山(後名王宅);後又三堂陸續落戶者李氏(平陽)方氏(永嘉場)朱氏(永嘉場)洪氏(永嘉)黃氏(甌海巨溪)郭氏(永嘉)等,大多數人逃荒流落到此求生。最終形成村莊
響動岩村
響動岩村

經濟

由六個自然村組成,擁有山林面積1700畝,農田面積1045畝,楊梅面積800畝,茶園200畝,甌柑600畝;總戶數345戶,其中農業生產戶有331戶,常住人口1337多人,是一個山多地少的純山區村。村先後通過區文明村創建,我村先後被狀元鎮評先進集體、文明村、衛生村、龍灣先進黨組織等稱號文化特色村.
歷年來,我們村始終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工作,堅持對個私經濟的扶持政策,努力促使村民發展個私經濟。全村已有個私企業20餘家,鞋服、楊梅基地、茶廠、畜牧場等為主導行業;成立楊梅股份合作社,有利於楊梅資源的合理配置,進一步促進本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遠而繁重的任務,要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讓農民富起來,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為人民做實事。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我們村的新農村建設具有持續、連貫性,村委領導具有長遠考慮、持續發展,制定一系列工作計畫。 尋求新的增長點,我村積極開發旅遊資源,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子。準備建造響動岩楊梅生態園區,對全村山區道路進行大改造,使楊梅生態園區建設成為規模化園林。

名勝古蹟

張璁墓,俗稱太師墓,據《明實錄》和《明史》所載明朝內閣首輔張璁(人稱張閣老)卒年65歲,世宗皇帝“聞之傷悼不已。”“賜祭葬有加,贈太師,諡文忠”。
張璁墓在今溫州市龍灣區狀元鎮響動岩村羅山第一峰下。嘉靖十八年敕造,占地約十五畝。墓域凡九壇,依山而建,計一百二十三級。
據清道光年間《普門張氏聞知錄》所載《羅山公墳塋圖》,墓地有神道門、儀門、神道、享堂、墳塋等結構,凡翁仲、石獸八,製造碑亭四,神道碑、墓志銘等七,並有銘恩橋、擎天柱等建築物。道光三年(1823)族裔張銘謁墓時,但見“山林幽映,天柱墓門,亭亭峻峙,綸志銘,煒煒煌煌。”
太師墓在土改運動與文革中被徹底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