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山》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韻山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韻山
大父至老,手不釋卷,齋頭亦喜書畫、瓶幾布設。不數日,翻閱搜討,塵堆硯表,卷帙正倒參差。常從塵硯中磨墨一方,頭眼入於紙筆,潦草作書牛家蠅頭細字。日晡向晦,則攜卷出簾外,就天光爇燭,檠高光不到紙,輒倚幾攜書就燈,與光俱俯,每至夜分,不以為疲。常恨《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寒儉可笑,意欲廣之。乃博採群書,用淮南“大小山”義,摘其事曰《大山》,摘其語曰《小山》,事語已詳本韻而偶寄他韻下曰《他山》,膾炙人口者曰《殘山》,總名之曰《韻山》。小字襞積,煙煤殘楮,厚如磚塊者三百餘本。一韻積至十餘本,《韻府》、《五車》不啻千倍之矣。正欲成帙,胡儀部青蓮攜其尊人所出中秘書,名《永樂大典》者,與《韻山》正相類,大帙三十餘本,一韻中之一字猶不盡焉。大父見而太息曰:“書囊無盡,精衛銜石填海,所得幾何!”遂輟筆而止。以三十年之精神,使為別書,其博洽應不在王弇州、楊升庵下。今此書再加三十年,亦不能成,縱成亦力不能刻。筆冢如山,只堪覆瓿,余深惜之。丙戌兵亂,余載往九里山,藏之藏經閣,以待後人。
文學賞析
張岱的祖父一生勤勉,至老孜孜不倦,費盡一生心血編了一大部類書,欲補前人之不足,但是卷帙浩繁的《永樂大典》的出現使祖父頓悟書籍浩如煙海、個人力不能窮的道理,最終擱筆。張岱在文中對祖父的勤奮深表敬仰,也極度惋惜《韻書》未能編成和實現應有的價值。儘管如此,張岱仍在兵亂中奮力保存此書,作為對後世子孫勤勉讀書的一種激勵,表現他對前輩的尊重和對自家優良讀書傳統的珍惜。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