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客家文化概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韶關客家文化概述
  • 人口:三百多萬
  • 客家人比例:70%左右
  • 語言:客家話,粵北土話等
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和湖南、江西兩省交界;人口有三百多萬,其中,70%左右的人是客家人,據我們對8縣(曲江、乳源、仁化、樂昌、南雄、始興、翁源、新豐)和3區(北江、武江、湞江)的田野調查,翁源始興新豐曲江乳源仁化可說是純客縣(客家人占80%以上),而南雄人中,一部分講客家話,一部分講粵北土話,樂昌人中一部分講客家話,一部分講粵北土話,市區的人過去講虱拉話,抗日戰爭以後,廣東省政府一度搬到韶關,大批廣府人逃難到韶關市區,從此韶關城區的人開始講白話(廣州話)。除韶關城區外,城郊四鄉和各縣農村的人幾乎都講客家話,這跟贛州市(贛州城區講西南官話,城郊四鄉和各縣農村都講客家話)非常相似。韶關客家人的世代相傳多自稱來自福建省上杭瓦子街(或稱瓦子巷),除曲江縣的舊族譜在1949年後各種政治運動中幾乎都被燒掉以外,其他7個縣都倖存有或多或少的舊族譜,其中也有不少類似口述材料的記載。韶關緊靠江西省,但直接從江西南部遷來的客家人卻不占多數,這也是頗為有趣的移民現象。
客家人到了韶關,他們把中原的建築文化和南方的建築文化相結合,根據韶關的地理環境,修建起自己的家園。現有客家民居,多為清朝和民國時期所建,韶關的客家民居,以一姓一村或一姓多村的建築群為主,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聚居地。和梅州地區的圍壟屋不同,韶關的客家民居多是封閉式的圍屋和圍樓。這些圍屋也有園形的,如翁源江尾鎮地八卦圍,但多數是方形的。韶關的客家圍樓,一般高二層,4至9米,占地面積數千至數萬平方米,多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前後是住房,偏房在外四面圍合,具有防賊盜、防野獸、禦寒避暑的功能。圍樓,一般高3至5層,11至17米左右,占地面積數十、數百、數千或上萬平方米,四面是高大厚實的圍牆,牆上布滿瞭望孔和射擊孔,圍樓具有很強的防匪功能,一旦兵匪侵襲,全村人便躲進圍樓,可堅守幾天甚至幾個月,在兵荒馬亂的歲月,圍樓和圍屋保護了客家人的身家性命。現存的客家圍屋和圍樓中,以始興縣和翁源縣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翁源縣江尾鎮思茅嶺的張姓八卦圍,千迴百轉,撲朔迷離,瀰漫著道教文化的神秘氣息,始興縣東湖坪曾家的九棟十八廳,雕龍畫鳳,富麗堂皇,洋溢著儒家文化的濃郁氛圍。始興縣隘子鎮的官氏大圍,建於清道光至鹹豐年間,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圍樓高達16.9米,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的“滿堂客家大圍”的匾額懸掛在正大門的門楣上,滿堂客家大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隘子滿堂客家大樓為當年客家富商官乾榮所建,官乾榮是木材商人,販運買賣木材發了大財,便建成了這氣勢雄偉的大圍。大圍由中心圍、上圍和下新圍組成。中心圍面積有5619平方米,共有17個大廳,265間房,兩口水井,由外、中、內三層房屋圍合而成,外層圍屋,中層炮樓,內層圍樓。上圍面積4387平方米,內外兩層四面房屋圍合而成,有10廳247間房,兩口水井。下新圍面積3117平方米,也是內外兩層四面房屋圍合,有6廳155間房,一口水井。滿堂大圍用料考究,全用清一色的大青磚,圍屋建成一百多年,至今幾乎完好無損。滿堂客家大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又一代表,標誌著韶關的客家人對客家文化的重大貢獻。
維繫韶關傳統客家社會的力量主要是宗族力量和宗教傳統,這和粵東、贛南、閩西等地的客家傳統社會是相似的。如始興縣隘子鎮官氏在1949年以前,就是依靠“族庭”來維護宗族的運作,如族祠的日常香火、產業、醮地和春秋二祭以及族中的大事。族庭通常由族長和三大房的代表組成,但族中最有名望最有勢力者倒不一定參加族庭,他祗是在大事上發表意見,一錘定音。如清末時大房的官蔚文,是官姓十七世孫,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曾任兩廣督練所籌備科提調員、陸軍部委員等職,當年他幷不是族庭成員,但族長也要聽他的意見。
族庭依照族譜對族人進行管理教育,嚴重違犯族規者會受到規勸或懲罰,例如同姓結婚、不孝順父母、偷鶏摸狗、攔路搶劫、姦污婦女等等,輕則罰跪,重則鞭打,或者趕出族中,謂之“出族”,特別惡劣者也有被處死的,如民國時官氏有一外號叫“竹鶏”的不肖子孫,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族庭合議後,徵得官蔚文同意,把這惡棍處死。
宗族力量對族人管理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經濟事務中,韶關各縣的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幾乎每姓都有“公償”,即族中產業,多數是田地和山林,如翁源縣江尾鎮湖心壩張姓和沈姓,仁化縣城口鎮恩村的蒙氏,始興縣東湖坪的曾氏等等大姓,都有為數可觀的族中公共產業,即“公償田”和“公償山”,“公償田”和“公償山”出租給族人或他人使用,其租谷或租金用作春秋二祭、興修水利和族中子弟的教育費用,如始興縣東湖坪的曾氏大圍屋設有教育區,即私塾,族中人稱“上窯背書房”,其面積有2187平方米,共有3個大廳,4個課堂,24間書房,45間學生住房,書房又是老師的住房。族中所有子弟讀書、吃住都由族中“公償”供給。仁化縣城口鎮恩村蒙氏在經商積得一定資產後,即大力扶持和鼓勵子弟讀書,學而優則仕,從宋朝以來,恩村蒙氏出了5位進士,16位舉人,由科舉貢授進入官場的就有52人,出任做官富而且貴,家族勢力進一步擴大,成為仁化縣的望族。翁源縣城江尾鎮湖心壩沈姓利用族產在村東建立了仁川社學,致力於培養子弟,從明天啟年間至民國時期,全村子弟由讀書而取得功名者有316人,其中舉人1名,貢生24人,庠生64人,大學生142人。這些人進入官場後光宗耀祖,沈氏於是成為翁源的望族。
客家人不但鼓勵子弟讀書做官,也提倡子弟習武。冬閒時節,正是練武的好時光,請的師傅多是福建和江西的武師,師傅開始授徒時都要先講武德,即進行道德教育,如學成武藝不得欺凌弱小,特別不準欺侮婦女和兒童等等。春節舞龍舞獅正是習武子弟大顯身手的時候,舞龍舞獅時總要表演武術,武術(功夫)高超者往往能博得陣陣采聲。韶關離海太遠,接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較遲,在現代體育還沒有傳到韶關以前,練武可說是客家人最重要的體育活動,愛好功夫的年青人很多,韶關的客家名人中既有名相、名臣,也有不少名將,這跟民俗關係很深。
宗教活動也是維繫客家傳統社會的重要因素。韶關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傾向,儒、道、佛都信,如來、觀音、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孔子、關公、天、地、山、水、橋、樹、石頭等等,幾乎什麼都拜。初一十五要拜神,出門辦事要拜神,逢年過節要拜神,結婚、生子、追悼亡者要拜神,客家人的拜神可以說幾乎不受對象、時間、空間的限制,而遇到大惡事,如有天災人禍,蟲災、早災、水災、人瘟(傳染病流行),或者是大喜事,如發放新族譜、宗祠或廟宇維修完工等等,則要“打大醮”,即舉行大規模的宗教活動。
打醮,又叫“打大醮”,有的是單姓(一般是大姓)舉辦,如翁源縣江尾鎮湖心壩的沈姓和仁化縣城口鎮恩村的蒙姓,也有的是幾姓、幾村聯合起來一起打,往往是都崇拜一個神明,這是因為一個社區沒有一呼百應的大姓,於是借一個廟或一個神把眾多姓氏和村莊的人群維繫在一起,打醮,正是維繫和鞏固社區穩定和團結的重要活動。如曲江縣馬壩鎮的陽崗五榖廟大醮,就是方園十幾里的大楊屋、小楊屋、山車、麻地崗、甘屋、羅屋、陳子園、茶子墩等等村莊合辦的。這些村莊住有楊、高、黃、陳、羅、馮、鐃、賴、韋等姓,其中大的也才幾百人,小的祗不過幾十人,他們三年打一次醮,有時也破例打“雨醮”或“蟲醮”。
韶關客家人打醮往往規模盛大,要請戲班演出,請道士做法事,道士是打醮的主角,除了念經之外,還要表演上刀山、過火練、咬犁頭等驚險節目。打醮前和打醮時村民多數都要齋戒,以示虔誠,打醮是大型的宗教活動,又是大型的文化活動和商業活動,往往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除此之外,客家人還有各式各樣的宗教活動,如始興縣和仁化縣很多地方的“六月六”扛阿公(當地人把本地的神明稱作阿公),就是一種大規模的祈求豐收的游神活動,人們抬著神像,敲鑼打鼓,有的還舞龍舞獅,到田間和圩鎮遊行,或者把神明扛到河裡“搞水”(給神像洗澡),祈望神明保佑五榖豐登,六畜興旺。
通過種種宗族活動和宗教活動,韶關的客家人一直保持著客家人的特色,在吸取周邊優秀文化如廣府文化、湘文化、贛文化影響的同時,韶關的客家人頑強地保持了客家精神,幷發揚光大,他們認同客家文化,客家人那種崇文尚武、耕讀傳家、勤勞勇敢、刻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品德,在韶關的客家人中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張九齡、廖燕(清代名士)和陳嶙(明朝抗日援朝大將)、薛岳(現代抗日名將)、張發奎(現代北伐、抗日名將)等等是韶關客家人的傑出代表。
張九齡是客家人的驕傲,也是廣東人的驕傲,他是嶺南所出的第一個丞相,所謂“自古南天第一人”,他的政績,他的文采,他的風度,至今為後人景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千古傳誦,韶關最熱鬧的街道——風度路,就是由“九齡風度”而取名。始興縣客家民居的“天門阿公”,傳說就是唐玄宗御準開的,原來始興房屋的私廳比較暗,張九齡想開天窗又不敢,於是他在長安按老家的樣子蓋了一間房子,再請唐玄宗來家裡下棋,屋裡光線不夠玄宗皇帝看不清,張九齡解釋說不敢開天窗,皇帝恩準,於是張九齡馬上把已經做好的天窗打開,從此始興的房屋的私廳都開天窗了,為了紀念張九齡,就在天窗下方用灰塑了皇帝和張九齡下棋的故事,也有避邪的功能。之後天門阿公的灰塑內容更加豐富,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高山名川、花草蟲魚等等,都可成為一景。
張九齡把中原文化帶進韶關乃至整個嶺南,為客家文化的孕育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愧為客家名人之首。韶關的客家人遷到外地,也把客家精神帶到各地發揚光大,其中也產生了不少英雄豪傑,朱德元帥就是一位,他祖上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從韶關經西京古道輾轉萬里遷到四川的儀壟縣的。1927年朱德領導南昌起義失敗後,也曾率部隊在韶關、梅州休整多時,他用客家話和農民交流毫無困難,至今在韶關和梅州還流傳著很多關於朱德的故事和傳說。
韶關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所以六祖慧能在廣東苦苦尋覓祖庭不果,最終還是在韶關曲江縣馬壩鎮附近找到一塊寶地,作為開庭的聖地,此後他又在韶關的大鑒寺宣講佛法,由弟子整理而成《壇經》,六祖因此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和平民化,慧能以禪宗的祖師身份,和孔子、老子幷列而成為中國古代對世界貢獻最大的三大思想家之一。慧能禪師的真身千百年一直在南華寺供奉,韶關至今流傳著很多關於慧能普濟眾生的傳說;而他的《壇經》成為佛教聖典,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韶關、梅州、贛州、龍巖、三明等客家人聚居地的名剎古寺,幾乎都是禪宗佛地,客家人,包括韶關的客家人,對佛教格外信仰。客家文化是多元文化,其中就包括佛教文化的精華。在韶關,關於慧能的傳說很多,韶關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六祖近距離深層次的影響。
韶關的客家文化同整個客家文化一樣,有著光彩奪目的精華,但無庸否認,韶關的客家文化也有其不足,這就是商業意識不夠強。光緒二年(1877年)《韶州府志》云:“曲江(韶關古稱曲江)山水秀麗,衣冠不乏,沃土滿望,故人多樂農而厭商。”韶關地處廣東、湖南、江西三省交界,是交通要衝,自唐朝張九齡開通大庾嶺之後,韶關成為中原和嶺南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重要,作為物質集散地和交通樞紐,發展商業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但是可惜的是,韶關的客家人卻把便利拱手讓給外地人。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韶關的客家人出外經商的人很少,在本地做生意的人也不太多。在韶關最活躍的商人首推從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北上的老闆,其次是湖南和江西人,此外是福建和浙江人以及省內潮州和梅州人,韶關本地商人不占優勢。因為外地商人眾多,所以韶關市區和各縣幾乎都有會館,如韶關市有廣州會館、楚南會館(湖南同鄉會)、豫章會館(江西同鄉會)、福建會館、浙江會館等,其中廣州會館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頗有氣勢。可見當時的廣府商人財力最為雄厚。南雄縣的會館也以廣州會館最為壯觀,廣州商人在南雄的生意也最大,其他各縣的情況大同小異。直到上一世紀後期改革開放,在韶關經商辦廠資本最為雄厚者多為外地人,韶關客家人的傳統觀念重農輕商,這一直對本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韶關的經濟發展遠遠低於全省的水平,其中原因很多,而韶關的客家人的商業意識相當淡薄,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不能不正視的弱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