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叢書:漢語音韻學》將以整理我國音韻學古籍為主要內容,遵循工具性、資料性和權威性的原則,力求為音韻學研究提供版本可靠、校勘精良、使用方便、全面系統的文獻資料。《音韻學叢書:漢語音韻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音韻學叢書:漢語音韻學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26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華書局
- 作者:董同龢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8163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音韻學叢書:漢語音韻學》由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董同龢(1911年10月12日—1963年6月18日),中國音韻學家。生於雲南昆明,江蘇如皋人。母家為浙江籍,而宦居昆明,先生即生於其外祖家,至四、五歲始回如皋。後其父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乃舉家入京。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他是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助手。
圖書目錄
趙元任先生序
原序
第一章 引論
1.1 釋名
1.2 古語研究與古代文化的了解
1.3 古音研究與整個的古語研究
1.4 研究古音的材料
1.5 古音分期
1.6 現代方言
1.7 本書講述的步驟
第二章 國語音系
2.1 輔音與元音
2.2 音的分布
2.3 基本名詞的解釋
2.4 聲母、韻母、聲調
2.5 聲韻調的配合
2.6 輕聲
2.7 詞尾“兒”對詞根韻母的影響
2.8 連音變化
2.9 國音注音符號
2.10 國語羅馬字
2.11 威妥瑪式拼音
第三章 現代方音
3.1 下江官話與西南官話的特點
3.2 蘇州音
3.3 廣州音
3.4 客家音
3.5 福州音
3.6 廈門音
3.7 其它
第四章 早期官話
4.1 北曲與《中原音韻》
4.2 《中原音韻》的體制
4.3 聲調
4.4 聲母
4.5 韻母
4.6 卓從之《中州音韻》
4.7 《洪武正韻》
4.8 南曲與明清曲韻
4.9 明以後的通俗字書
4.10 《韻略匯通》與《五方元音》
4.11 明代西方傳教士的羅馬字拼音
第五章 《切韻》系的韻書
5.1 韻書產生的背景
5.2 六朝韻書與陸法言《切韻》的修撰
5.3 《切韻》與《切韻》的增訂本
5.4 四聲與五卷
5.5 分韻
5.6 《廣韻》二百零六韻的四聲配合
5.7 反切與陳澧倡導的反切系聯
5.8 反切系聯的檢討
5.9 儘量求分的反切上下字歸類
5.10 其它
第六章 等韻圖
6.1 字母與等韻的興起
6.2 早期韻圖
6.3 宋元韻圖
6.4 從守溫字母到宋後三十六字母
6.5 三十六字母與《廣韻》的反切上字
6.6 等與轉
6.7 四十三轉與二百零六韻
6.8 韻圖的格式與內容
6.9 十六攝與四十三轉
6.10 韻圖表現的中古韻母系統
6.11 等韻門法
第七章 中古音系
7.1 考訂音類與擬定音值的原則
7.2 唇音聲母
7.3 舌尖塞音、鼻音、塞擦音與擦音
7.4 舌面音與舌尖面混合音
7.5 舌根音、影與喻
7.6 來與日
7.7 韻尾
7.8 開口與合口
7.9 什麼是等?
7.10 一、二等重韻
7.11 三等韻的類型
7.12 各攝分論
7.13 平、上、去、人
第八章 中古聲韻母的簡化
8.1 《切韻》系統繁細的原因
8.2 宋後表現語音簡化的史料
8.3 由《韻略》到近代詩韻
8.4 《集韻》與《五音集韻》
8.5 舊瓶裝新酒的《古今韻會舉要》
8.6 《韻會》聲母
8.7 舒聲韻
8.8 人聲韻
8.9 《韻會》音系與中古音系
第九章 由中古到現代
9.1 為什麼要作中古與現代的比較?
9.2 聲母比較表
9.3 聲母演變的趨勢
9.4 韻母演變表
9.5 韻母演變的趨勢
9.6 聲調的演變
第十章 古韻分部
10.1 隋唐以來所謂“叶韻”
10.2 由陸德明的“古人韻緩”說到吳才老的《韻補》
10.3 顧炎武奠立的古韻研究基礎
10.4 江、王、段、江諸家的精進
10.5 分部的內容
10.6 不合分部的例外韻語以及部與部之間的關係
第十一章 上古韻母系統的擬測
11.1 清儒心目中的古音
11.2 現代語言學家的看法
11.3 上古的輔音韻尾
11.4 擬訂介音與主要元音的一般原則
11.5 各部分論
第十二章 上古聲母
12.1 清儒的貢獻
12.2 高本漢以後的方法
12.3 唇音聲母
12.4 端、知兩系聲母的古讀
12.5 章系聲母的古讀
12.6 古代的精、莊兩系
12.7 舌根音
12.8 以母的來源
12.91—1與帶1—的復聲母
12.10 可能有的其它復聲母
12.11 總結
第十三章 上古聲調的問題
13.1 上古音分聲調嗎?
13.2 分幾個聲調?
13.3 與中古平上去人的關係如何?
附錄:語音略說
1.發音方式
2.清與濁
3.發音部位
4.語音分類與音標
5.元音的類型
6.複元音
7.鼻化元音
8.半元音
9.輔音的類型
10.複輔音
11.長短、強弱、高低
12.漢藏族語言的聲調
13.語音系統
原序
第一章 引論
1.1 釋名
1.2 古語研究與古代文化的了解
1.3 古音研究與整個的古語研究
1.4 研究古音的材料
1.5 古音分期
1.6 現代方言
1.7 本書講述的步驟
第二章 國語音系
2.1 輔音與元音
2.2 音的分布
2.3 基本名詞的解釋
2.4 聲母、韻母、聲調
2.5 聲韻調的配合
2.6 輕聲
2.7 詞尾“兒”對詞根韻母的影響
2.8 連音變化
2.9 國音注音符號
2.10 國語羅馬字
2.11 威妥瑪式拼音
第三章 現代方音
3.1 下江官話與西南官話的特點
3.2 蘇州音
3.3 廣州音
3.4 客家音
3.5 福州音
3.6 廈門音
3.7 其它
第四章 早期官話
4.1 北曲與《中原音韻》
4.2 《中原音韻》的體制
4.3 聲調
4.4 聲母
4.5 韻母
4.6 卓從之《中州音韻》
4.7 《洪武正韻》
4.8 南曲與明清曲韻
4.9 明以後的通俗字書
4.10 《韻略匯通》與《五方元音》
4.11 明代西方傳教士的羅馬字拼音
第五章 《切韻》系的韻書
5.1 韻書產生的背景
5.2 六朝韻書與陸法言《切韻》的修撰
5.3 《切韻》與《切韻》的增訂本
5.4 四聲與五卷
5.5 分韻
5.6 《廣韻》二百零六韻的四聲配合
5.7 反切與陳澧倡導的反切系聯
5.8 反切系聯的檢討
5.9 儘量求分的反切上下字歸類
5.10 其它
第六章 等韻圖
6.1 字母與等韻的興起
6.2 早期韻圖
6.3 宋元韻圖
6.4 從守溫字母到宋後三十六字母
6.5 三十六字母與《廣韻》的反切上字
6.6 等與轉
6.7 四十三轉與二百零六韻
6.8 韻圖的格式與內容
6.9 十六攝與四十三轉
6.10 韻圖表現的中古韻母系統
6.11 等韻門法
第七章 中古音系
7.1 考訂音類與擬定音值的原則
7.2 唇音聲母
7.3 舌尖塞音、鼻音、塞擦音與擦音
7.4 舌面音與舌尖面混合音
7.5 舌根音、影與喻
7.6 來與日
7.7 韻尾
7.8 開口與合口
7.9 什麼是等?
7.10 一、二等重韻
7.11 三等韻的類型
7.12 各攝分論
7.13 平、上、去、人
第八章 中古聲韻母的簡化
8.1 《切韻》系統繁細的原因
8.2 宋後表現語音簡化的史料
8.3 由《韻略》到近代詩韻
8.4 《集韻》與《五音集韻》
8.5 舊瓶裝新酒的《古今韻會舉要》
8.6 《韻會》聲母
8.7 舒聲韻
8.8 人聲韻
8.9 《韻會》音系與中古音系
第九章 由中古到現代
9.1 為什麼要作中古與現代的比較?
9.2 聲母比較表
9.3 聲母演變的趨勢
9.4 韻母演變表
9.5 韻母演變的趨勢
9.6 聲調的演變
第十章 古韻分部
10.1 隋唐以來所謂“叶韻”
10.2 由陸德明的“古人韻緩”說到吳才老的《韻補》
10.3 顧炎武奠立的古韻研究基礎
10.4 江、王、段、江諸家的精進
10.5 分部的內容
10.6 不合分部的例外韻語以及部與部之間的關係
第十一章 上古韻母系統的擬測
11.1 清儒心目中的古音
11.2 現代語言學家的看法
11.3 上古的輔音韻尾
11.4 擬訂介音與主要元音的一般原則
11.5 各部分論
第十二章 上古聲母
12.1 清儒的貢獻
12.2 高本漢以後的方法
12.3 唇音聲母
12.4 端、知兩系聲母的古讀
12.5 章系聲母的古讀
12.6 古代的精、莊兩系
12.7 舌根音
12.8 以母的來源
12.91—1與帶1—的復聲母
12.10 可能有的其它復聲母
12.11 總結
第十三章 上古聲調的問題
13.1 上古音分聲調嗎?
13.2 分幾個聲調?
13.3 與中古平上去人的關係如何?
附錄:語音略說
1.發音方式
2.清與濁
3.發音部位
4.語音分類與音標
5.元音的類型
6.複元音
7.鼻化元音
8.半元音
9.輔音的類型
10.複輔音
11.長短、強弱、高低
12.漢藏族語言的聲調
13.語音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