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近義通

音近義通,訓詁學學說。認為一個語言中的詞,包括記錄詞的文字,如果讀音相同相近,那么它們的意義也大多相同相近。該學說的理論根據在於,在一個語言的初創時期,什麼事物叫什麼名稱,本來沒有一定的必然的聯繫;但是,當語言體系初步建立起來以後,對於意義、類別、特徵相似的事物,人們往往會用相同相近的語音形式去表示,這樣除了一些最原始的名稱,即所謂“語根”的語音形式和語義內容之間是偶然的、任意的以外,其他大量的詞的語音形式和語義內容之間就不是偶然的、任意的了,這就形成了音近義通的現象。例如“句”的本義是彎曲(《說文解字》:“句,曲也。”),那么曲鉤為“鉤”,曲木為“枸”,軛下曲者為“軥”,曲竹捕魚具為“笱”,曲脊為“痀”,彎曲的乾肉為“朐”,再加上“跼”“曲”等,全都語音相同相近,意義相同相通。音近義通說與右文說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抓住了語言和文字的本質,突破了字形的局限,完全從語音和意義的角度看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音近義通
  • 定義:訓詁學學說,認為一個語言中的詞,包括記錄詞的文字,如果讀音相同相近,那么它們的意義也大多相同相近
  • 屬性:訓詁學學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