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 創作年代:戰國末期
  • 作品出處:《韓非子》
  • 作者:韓非子
作品原文1,注釋,譯文,淺析,作品原文2,作者簡介,作者思想,

作品原文1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1傳不用。故曰:“卻2走馬以糞3。”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虱,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注釋

1.遽:(jù巨)《周禮·大仆》:“以待達窮者與遽令。”《周禮·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使遽告於鄭。”《禮記·玉藻》:“士曰傳遽之臣。”《韓非子·愛臣》:“非傳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說文》:“遽,傳也。”這裡用為送信的快車或快馬之意。
2.卻:《老子·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楚辭·愍命》:“卻騏驥以轉運兮,騰驢羸以馳逐。”《韓非·外儲說右上》:“海上有賢狂譎,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於門而狂譎不報見也。”這裡用為“驅”之意。
3.糞:《周禮·草人》:“凡糞種。”註:“凡所以糞種者,皆謂煮取汁也。”《老子·四十六章》:“卻是走馬以糞。”《禮記·月令》:“可以糞田疇。”《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這裡用為施肥治田之意。

譯文

天下有道,沒有緊急的禍患戰亂,那么就叫做安靜,送信的快車也就不用了。所以說:“驅使馬匹以施肥治田。”天下無道,互相攻打沒有休止,互相防守好幾年也停不下來,以至於鎧甲戰盔里長出虱子,燕子和麻雀也在軍營帳篷上做巢居住,但士兵還是不能回家。所以說:“連軍馬都在郊野生育。”

淺析

喻老,就是譬說《老子》,它與《解老》不同,主要在於解說的方式。《解老》主要通過道理的闡述來解釋《老子》,而《喻老》則主要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老子》。本節是韓非解釋《老子》的第四十六章中的兩句話,他在《解老》中對這兩句話從不同的角度也解釋過,可參看《解老》第二十二、二十六節。本節想要說明的是,人們對戰爭已經很疲憊了,已經厭倦了無休無止的爭奪、防守,連戰馬都在戰場上懷孕生育,難道諸侯們還要這樣爭下去嗎?

作品原文2

【原文】
翟1人有獻豐2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為罪。”夫治國者以名號為罪,徐偃王3是也;以城與地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注釋】
1.翟:(dí敵)古同“狄”。本義是指中國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長狄,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稱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國中原人對北方各民族的泛稱。
2.豐:《易·豐·辭》:“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周禮·考工記·弓人》:“角欲青白而豐木。”《莊子·山水》:“豐狐文豹。”成玄英註:“豐,大也。”《玉篇·豐部》:“豐,大也。”這裡用為大之意。
3.徐偃王:西周時徐國國君,傳說其目能仰視,看得到自己的額頭,所以稱為偃王。偃,仰臥,引申為“仰”。《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焉。”
【譯文】
狄族有人將大狐狸、黑豹的毛皮獻給晉文公晉文公收下客人送的獸皮後嘆息說:“這是因為毛皮美麗而導致了自己遭罪。”那治理國家的人為了名聲稱號成為罪過的,徐偃王就是這樣的;因為城邑和土地而成為罪過的,虞、虢兩國就是這樣。所以說:“罪惡發生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欲望太多。”
【簡析】
毛皮美麗的狐狸和黑豹之所以死亡,就是因為毛皮美麗,徐偃王因為喜好“仁義”,而獲得“仁義”的美名,招致周穆王的忌恨,以至於被楚國消滅。虞、虢兩國也是因為擁有美好的城邑和土地而被消滅。韓非這樣來解釋《老子》,也無不對,這個問題孔子、子思莊子、孟子、荀子都談到過,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每天都要發生那么多罪惡?就是因為人們的欲望太多,所以孔子、子思提倡《中庸》,就是希望人們的生活方式維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不要太過於炫耀、顯眼。如果你鶴立雞群,那么你就是第一個被打倒的人。

作者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河南新鄭)人,出身於貴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採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採納。後來韓非的著作如《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始皇讀後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識,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韓國,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後,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獄中服毒而死。但韓非的政治主張卻為秦始皇所實踐。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生活於戰國末期,這時期經歷了春秋以來約300年的戰爭動亂局面,結束了奴隸制的統治,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鞏固,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也初步確立。要求出現一個統一的安定發展的政治局勢,成為全國人民一致的願望。韓非的哲學就是這一偉大歷史轉折時期的產物。他總結了法家在長期變法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繼承了苟況的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改造了《老子》的哲學,為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供了系統的世界觀、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作者思想

《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選自《韓非子》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 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彆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