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十數年來,在音樂美學、音樂文化人類學、音樂哲學、當代音樂研究、音樂批評、音樂學學科建設等領域公開發表文論300餘萬字。主持編輯《中國音樂年鑑》十數卷及其他學刊(近1000萬字),創編《音樂人文敘事》。近十年來,為有關教學單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與進修生開設課程,涉及內容:音樂美學,音樂文化人類學,當代音樂研究,音樂批評等等。並在全國各地大專院校舉辦學術講座。
教授課程:
音樂美學概論,音樂學文獻研讀,音樂美學與音樂作品研究,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問題研究,音樂現象學問題研究,中西音樂美學命題讀解,音樂藝術發生問題研究,音樂人文敘事及其敘辭研究,音樂審美批評,音樂學導論,學位論文寫作,等等。
研究領域:音樂美學,音樂文化人類學,音樂哲學,音樂批評,當代音樂研究。
在研課題:《聲音新概念——音樂意義問題研究》(獨立承擔文化部重點課題),《音樂學新論》(參與承擔國家年度課題),《80年代以來中國器樂創作研究》(參與承擔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
主要著述:
著作
《音樂文化人類學》(與人合作,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臨響樂品》(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音樂美學與審美》(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版),《音樂美學與文化》(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版),《音樂美學與歷史》(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版),《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論文與評論
《對音樂二重性的思考——人的物化與物的人化》(《音樂研究》1986年第2期),《“新潮”音樂的“來路”與“出路”》(《藝術廣角》1988年第5期),《不斷湧現並與我共在——關於一種研究思路的自解》(《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第1、2期),《釋[Aesthetics]並及音樂美學“論域”建構》(《音樂學習與研究》1990年第4期),《第三“中國音樂學”界及其歷史選擇》(《黃鐘》1990年第4期),《關於宗教與音樂關係研究的“取域”與“定位”》(《中國音樂學》1991年第3期),《詞與義:關於[現在音樂美學論域]及其[人與人相關]命題之[術語/概念體系]的讀解與批判》,(台灣,《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四期),《“人的物化與物的人化”→“人與人相關”——關於“音樂美學”向“音樂文化人類學”的轉移》(《藝術論叢》第4期),《人與人相關——關於音樂美學哲學基礎及其他的讀解》(《現代樂風》第9期),《音樂美的構成方式——音樂美學對象總體構想Ⅱ》(《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當代音樂的深度模式:[自然的人文化]》(《音樂探索》1992年第4期),《今史辨:20世紀國樂思想的從新定位》(香港,《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國樂思想”),《當代文化深度模式拆解——20世紀中國音樂話語系統的兩次失語》(《美學與文藝學研究》1993年第1輯),《[音樂美學]的[取域/定位]——關於[AESTHETICS]的[語言/邏輯]讀解》(《樂府新聲》1994年第1期),《[3R]/[2+1]:音樂文化發生的不同方式志》(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學文集》),《文化宿命?無語狀態下的當下中國音樂文化》(《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後現代文化語境中的當代音樂——人與文化物何以約定》(《文藝研究》1994年第4期),《絞斷母語環鏈之後……能否繼續文化顛覆?——[新潮]·[新潮]之後·[後新潮]斷想》(《今日先鋒》第2輯),《當前人何以為音樂文化立約——後現代文化語境中的音樂問題》(台灣,《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六期),《世紀報告:當下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話語系統與敘事結構》,(香港,《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論文集”),《當下新音樂敘事話語的拆解與重構——關於新音樂問題的再度詰問與辯難》(《中國音樂學》1995年第1期),《現代家族榮譽何以恪守遠古家園諾言——“搖滾文化”撕開人文化帷幔,拆除人工藩籬在粗暴中突進》(《今日先鋒》第3輯),《當下人文生態及其文化工業語境——當代音樂對後現代主義文化約定的歷史承諾》(《交響》1995年第3、4期),《汪洋、孤島和小舢板——從當代音樂狀況看不同文化形態的異質相間與耦合互動》(《文化評論》第一輯),《意識形態假象與人文約定——關於當代音樂文化的歷時性與當下性問題》(《外國美學》第13輯),《“史”辨,“理”論。——中國音樂學學科建設之今典》(《中國音樂年鑑》1995卷),《“人,詩意地居住”——音樂存在方式的人文學敘事》(《藝苑》1996年第3期),《雅俗文化:主次耦合,且互動制衡——兼及人文知識分子所為》(《中國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英雄徽紋·人之初·上帝即自然——“追星族”之審美追求及其人文取向》(《上海藝術家》1996年第4期),《禮樂作為人文制度,並由此標示古典與今典》(《交響》1997年第3、4期),《架構可持續發展框架——再及跨世紀中國音樂學學科建設》(《中國音樂年鑑》1996卷),《對音樂分析的美學研究——並以“[Brahms Symphony No.1]何以給人美的感受、理解與判斷”為個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音樂審美方式的[形上學]導論》(《藝苑》1997年第2、3期),《[語言/符號/信息]與音樂美學》(《藝苑》1997年第4期),《敘辭今典/音樂審美意向,並意向敘辭先驗還原》(《音樂人文敘事》1997創刊號),《通過“知識架構”,並產權與安全——三論中國音樂學學科建設》(《中國音樂年鑑》1997卷),《主體意向設入,客體存在還原——關於音樂存在方式與音樂審美意向研究的複合敘事》(《人民音樂》1998年第1、2期),《根語,別一種人文詮釋——兼及21世紀音樂文化前瞻》(《藝術廣角》1998年第6期),《音響媒體被極度關注之後,旋律的當下處境,以及選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學刊》1999年),《結構:知識分子與文化主體》(《民族藝術》1999年第1期),《文化狂歡並重返元典——評〈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中華文化畫報》1999年第2期),《交響樂的中國化進程如何進一步推進——對中國交響音樂現狀和出路的幾則思考》(《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11月18日),《出文化紀:文化現象折返自然本體;通過藝術方式,面對音響敞開,開掘經驗資源,復原感性直覺》(《雲南藝術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城市:世界人文地理——知識分子文化棲息生存地帶》(《民族藝術》1999年第4期),《直接面對敞開:回到音樂——人文資源何以合理配置》(《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通過詩學策略,驅動音樂學學科建設——音樂人文敘辭今典,並以此設欄》(《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何以驅動,並之所以斷代——通過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邏輯》,(香港,《中國新音樂史論集》“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美學基礎”),《全球化歷史進程與新世紀工作界面——21世紀中國音樂學學科建設的策略與構想》(香港“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問題意識”與“前瞻性”預設——由音樂美學學科建設“長時段”敘事所引發》(《人民音樂》2002年2月號),《臨響,並音樂廳誕生——一份關於音樂美學敘辭檔案的今典》(《音樂文化》2001年號),《“音樂試圖將音樂作為音樂來擺脫”——幾則相關當代音樂的文本閱讀及其現象詮釋》(《音樂藝術》2002年第2期),《意向存在作為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音樂藝術》2003年第4期),《作為意向存在的音響經驗實事》(《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1期),等等。
編著
主持編輯《中國音樂年鑑》1989卷至1997卷,任副主編。
主持編輯《中國音樂年鑑》1998卷至2001卷,任主編。
創編《音樂人文敘事》1997創刊號,任主編。
主持編輯《音樂文化》2001年號,任執行編輯。
主持編輯《藝術評論》2003年創刊號、2004年第一期至第六期,任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