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銳(藥理學家)

韓銳(藥理學家)

韓銳,藥理學家。1929年3月8日生於遼寧省鐵嶺縣。他為中國抗癌新藥N-甲醯溶肉瘤素、甘磷醯芥、三尖杉酯鹼、維胺酯、維胺酸及光卟啉等的藥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省鐵嶺縣
  • 出生日期:1929年3月8日
  • 職業:藥理學家
  • 畢業院校:瀋陽醫學院(現中國醫科大學)
  • 主要成就:腫瘤化學治療的生化基礎及尋找新藥的途徑(上,下).生理科學進展
  • 性別:男
概述,個人簡介,主要論著,生平介紹,教育經歷,革命經歷,研究經歷,醫學貢獻,抗腫瘤藥物研製,治療白血病藥物,癌症分化誘導劑,癌光化學療法,廣東省委黨校副巡視員,

概述

個人簡介

1929年3月8日 生於遼寧省鐵嶺縣。
1946—1951年 瀋陽醫學院(現中國醫科大學)學習。
1953年 瀋陽醫學院生理學研究生畢業。
1953一1955年 任瀋陽醫學院助教。
1955年 保定河北醫學院任助教。
1956年 考入北京中國協和醫學院藥理學研究生。
1960年 研究生畢業,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
1960—1969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0—1971年 任西寧青海省第二人民醫院醫師。
1972—1984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85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藥理一室主任。

主要論著

1 韓銳.腫瘤化學治療的生化基礎及尋找新藥的途徑(上,下).生理科學進展,1962,4(4):418;1963,5(1):89—103。
2 韓銳.藥理研究與實驗動物的幾個問題.藥學通報,1963,9(9):385—390。
3 韓銳.腫瘤化學治療研究方法學的幾個問題.藥學學報,1963,10(2):115—128。
4 韓銳.腫瘤化學治療研究的新動向.藥學學報,1963,10(4):256—260。
5 韓銳.腫瘤實驗治療的研究.見:吳桓興主編.腫瘤學進展——化學治療.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73—99。
6 韓銳.烷化劑.見:吳桓興主編.腫瘤學進展化學治療.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100—139。
7 韓銳.新抗腫瘤藥臨床試用方法學的幾個問題.腫瘤防治研究,1977,(4):327—330。
8 韓銳.放射性同位素在腫瘤藥理學研究中的套用.見: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第七研究室編.同位素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套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473—475。

生平介紹

教育經歷

韓銳,原名韓仁斌。1929年3月8日出生於遼寧省鐵嶺縣。1935年秋,隨父母移居瀋陽。1942年,考入瀋陽南滿中學堂。日本投降後,於1945年秋進入高中進修班學習。1946年9月,考入瀋陽醫學院。1947年5月,韓銳同進步教師和學生一起,參加了瀋陽“六二”反內戰、反飢餓、反壓迫的民眾運動。1948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東北戰場發動的大規模攻勢,迫使國民黨軍隊龜守長春、瀋陽等孤城,瀋陽局勢緊張,學校停課。1948年6月韓銳隨同學一道來到瀋陽醫學院駐北平辦事處。在北平期間,他常去北京大學圖書館、進步同學主辦的孑民圖書室和讀書服務社等處閱讀進步書籍。鄒韜奮著的《患難餘生記》、《萍蹤寄語》等書對他影響很大。他廣泛接觸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進步學生,參加了民舞社,歌詠隊等社團,宣傳進步思想。這些活動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

革命經歷

1948年10月,韓銳到達華北解放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春,組織上分配他到瀋陽醫學院醫療系繼續學習。1951年畢業後,在該校攻讀生理學研究生。1953年秋,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55年5月,被調到河北省保定市河北醫學院任助教。在此期間,他與冼美生教授等一起研究了中藥犀黃丸對小鼠梭形細胞肉瘤的生長抑制作用,在抗腫瘤藥物研究的征途上跨出了第一步。

研究經歷

1956年,韓銳考入北京中國協和醫學院(後併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在金蔭昌和雷海鵬教授指導下當研究生。在此期間,他研究了氧化氮芥、溶肉瘤素等對癌細胞有氧呼吸及無氧酵解的影響。他發現對呼吸或酵解的抑制不一定是藥物抗腫瘤作用的原發機制,從而修正了Burk提出的“大多數常用抗腫瘤藥的原發作用都在於影響呼吸和酵解兩個主要供能過程”的觀點。這一階段的工作與學習,使他更深刻地認識到抗腫瘤藥物在腫瘤治療中的重要地位及臨床上對抗腫瘤新藥需求的迫切性,他由此選定了自己畢生的研究方向,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30多年來,韓銳辛勤耕耘在抗腫瘤藥物研究的第一線。他對抗癌藥物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新方法感覺敏銳,善於吸取國外的先進技術,把它們套用到創製新藥的研究中,為祖國和人民奉獻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果實。他曾先後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藥理學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專家諮詢委員會腫瘤咨委會委員,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常務委員,中國癌症基金會常務理事,中國抗癌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英文版)及《實用腫瘤》雜誌編委等職務。他能熟練地運用英、日、俄3種外語,在中國外同行中有較高的知名度。英國L凹gman出版社(Longman Group UkLim-ited)把他列入1985年編輯的科學界名人錄(Who′s who inScience)。

醫學貢獻

抗腫瘤藥物研製

他參加了中國第一個抗腫瘤藥物的研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的製藥工業十分落後,臨床所需的大部分藥物均需進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解決人民大眾用藥的需要,著重發展了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維生素、地方病治療藥物等一些用量大、臨床又急需的藥品,改變了舊中國原料藥必須依靠進口的落後面貌。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及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等逐漸上升為影響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抗癌藥物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在60年代初期,研製成功的N-甲醯溶肉瘤素(N-甲)是中國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成功的第一個抗癌新藥,韓銳參加了該藥的藥理研究工作。當時,韓銳擔任了藥物研究所腫瘤組組長,負責建立研究抗腫瘤藥的藥理方法。他注意吸取中國外經驗,先後從國外引進了各種供腫瘤研究的純種動物、腫瘤模型、瘤細胞株等,組織起了一支初具規模的腫瘤藥理研究隊伍,完成了N-甲的藥理研究。該藥是在已知藥苯丙氨酸氮芥(溶肉瘤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原藥相比,N-甲的毒性較低,抗瘤譜較廣,臨床研究證明它對男性精原細胞瘤有突出的療效,病人經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達71%,有的病人至今已存活20多年,並保留了生殖能力。該藥對淋巴瘤、何杰金氏病、多發性骨髓瘤等也有較好的療效。此藥至今仍是臨床上治療精原細胞瘤的首選藥物,已被收入中國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局頒發的《國家基本藥物》。第八屆和第九屆國際腫瘤大會都收入了他的有關論文。美國著名學者李振翩教授在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開發的抗癌藥物》一文中對此項研究給予很高評價。此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62年,韓銳在《生理科學進展》上發表了題為“腫瘤化學治療的生化基礎及尋找新藥的途徑”的長篇論文,系統地介紹了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生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創製新化學治療藥物的意義。他在當時指出,“由於核酸在蛋白質合成、遺傳、變異上起決定性作用,推測瘤細胞的最本質的特徵在於其核酸結構之異常。風行的幾種腫瘤病因學說(變異學說、病毒學說等)都可在核酸的基礎上統一起來這一事實,也有利於說明核酸在腫瘤發生上的重要作用。”
1963年,韓銳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所王德寶教授指導下從事核酸生化研究。這一階段的工作和學習,使他對腫瘤的病因與核酸的關係以及病因研究對化療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在1963年發表的《腫瘤化學治療研究的新動向》一文中指出,“腫瘤化學治療的任務不只是消滅瘤細胞本身,更重要的是設法消除由病毒帶來的致死性信息。”現已闡明,有些致癌基因就是以病毒為媒介進入細胞而使細胞癌變的。國際上廣泛開展的癌分化誘導療法等正是基於這種“消除致死性信息”的構想。
甘磷酸芥是韓銳參加研製的另一個氮芥類藥物。藥理研究發現,甘磷酸芥對多種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並可通過局部塗抹透皮吸收。臨床試用表明它對惡性淋巴瘤、乳腺癌、子宮頸癌有肯定療效,局部用藥對癌性潰瘍效果尤為顯著。這項成果獲1982年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級獎。

治療白血病藥物

三尖杉酯鹼的研究。1973年,韓銳及其同事與解放軍187醫院協作,從中國特有植物海南粗榧中提取研製成功抗白血病新藥三尖杉酯鹼及高三尖杉酯鹼。它們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紅白血病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療效較好。由於其作用原理比較獨特,與常用的抗白血病藥物無交叉耐藥性,在中國已廣泛套用於臨床。治療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常用的HOAP,HOP方案等均以三尖杉酯鹼或高三尖杉酯鹼為主要成分。中國對三尖杉酯鹼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澳、日等國研究者的重視,成為在美國進行臨床試用的第一個中國開發的抗癌藥物。此項成果在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0年韓銳接受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系主任漢休麥教授及紐約蒙塞納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霍蘭德教授邀請,分別在兩校任訪問副教授,進行合作研究。在此期間,他與國外同行一起完成了三尖杉酯鹼的抗癌作用機理、三尖杉酯鹼與其他抗癌藥配伍的效果,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質聯用方法測定血清中三尖杉酯鹼濃度等研究。

癌症分化誘導劑

1981年,韓銳回國後擔任以研究抗癌藥為主的藥理學第一研究室主任。他從多年研究實踐中體會到,現有的抗癌藥大都屬細胞毒藥物,在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同時也損傷正常組織,因此病人使用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較嚴重的毒副反應。要提高藥物對癌細胞作用的選擇性,就必須從尋找具有新作用靶點的化合物入手。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最本質區別之一是正常細胞的增殖分化受機體調控,而癌細胞不受或較少受調控。如果能改變癌細胞的這種特性,使之向正常細胞轉化,則可達到既消滅癌細胞又不損害正常細胞的效果。腫瘤的分化誘導療法就是基於這種構想的腫瘤治療新路。韓銳及其同事從1981年開始在這一方面作了有意義的探索。實驗室研究證明,他們研製的維胺酯及維胺酸可誘導人體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向成熟細胞分化,抑制c-myc等癌基因表達,並可激活巨噬細胞,增強機體抗癌能力,說明其作用不同於傳統的細胞毒藥物。在臨床上,維胺酯對痤瘡、顏面粟性狼瘡等皮膚病有突出的療效。此項成果獲1985年衛生部乙級獎及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這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並向腫瘤化學預防的方向發展。

癌光化學療法

的光敏劑研究,癌的光化學療法(或稱光動力學療法)是近年來頗受各國學者重視的一種癌症新療法。這種療法利用某些染料類光敏物質在癌組織中積聚的濃度高於周圍的正常組織,在雷射等照射下可產生螢光並形成對細胞有破壞作用的單線態氧(singket oxygen)及自由基的特性。產生螢光的特點可供惡性腫瘤的早期定位診斷,破壞細胞的作用可供體表及管腔臟器腫瘤的治療。放射治療的毒副作用之一是對照射野中的正常組織產生損傷,而光動力學療法對周圍正常組織幾乎無影響。而且,這種療法對放化療抵抗的腫瘤同樣有效。韓銳領導的工作組與揚州生化藥廠合作,試製成功了一種定名為光葉啉(YHpD)的光敏劑。這個製劑的光動力學作用比國際常用的製劑photofrin II及中國研製的其他光敏劑更強。臨床試用診斷治療10種惡性腫瘤共845例,診斷符合率為89.8%,治療有效率為89.4%。對顏面部及某些管腔臟器腫瘤如舌癌、膀胱癌、支氣管癌等有較好療效,可保持患者的正常功能及外貌。此研究成果獲1985年三委一部頒發的“六五”攻關獎及1986年衛生部甲級成果獎。
作用於微管蛋白的藥物,現代的抗腫瘤治療大都採用綜合的辦法,即外科手術與放療、化療等相結合。腫瘤的化療又以聯合化療為主,即採取作用機理和特徵不同的化療藥物合併給藥或根據治療方案採用幾種藥物序貫給藥的方法,因此,需要尋找具有不同作用靶點的藥物。除核酸外,細胞內的微管蛋白是組成細胞的骨架,參與細胞運動和分裂的重要成分。在細胞分裂中期,微管蛋白可聚合為微管,形成將染色體拉向兩極的紡綞體。干擾微管蛋白聚合或解聚的藥物均可影響細胞的分裂。因此,在試管內測試化合物對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的影響可用作抗癌藥篩選的一種模型。韓銳和李占榮等參加的這項研究獲1988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已採用這一模型尋找到了一些有苗頭的化合物,並對抗癌藥物紫杉醇(Taxok)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除了工作上的成就外,韓銳還不斷吸取國際先進經驗,來提高中國抗腫瘤藥物研究水平。他在70年代初期即從國外引進了各種供腫瘤研究用的純種動物、腫瘤模型、瘤細胞株和裸鼠等,在80年代,又引進了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方法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抗癌藥篩選新技術,使他領導的研究組始終在中國保持領先地位。
30多年來,韓銳在中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餘篇,參與編寫了《腫瘤的藥物治療》等專著13本,為中國的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十分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指導下,已有6名碩士生、1名博士生走上了不同的科學研究崗位。有3位博士生正在他指導下完成學位論文。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為癌症病人造福,為中國科研事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而奮力拚搏。他曾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1958年全國群英會、1986年全國“六五”科技攻關表彰大會。,他在擔任繁重的行政和社會工作的同時仍然為中國的抗癌藥物研究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而奮鬥。預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廣東省委黨校副巡視員

韓銳,男,1954年8月生,哈爾濱市人,中共黨員,黨建專業教授。廣東省委黨校副巡視員、網路培訓學院院長、研究生部主任。全國黨建研究會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廣東省監察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工人運動學會理事,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
198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1988年省級黨校全日制黨建專業研究生班畢業。1997年起擔任改革開放條件下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主要科研成果有:《論黨的自身建設改革》(《嶺南學刊》1999年第4期)、《進一步深化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探討》(《學術研究》2001年第6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在黨內民主問題上的教訓》(《黨建研究內參》2006年第2期)、《試論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社會政黨政治的新特點及我黨的主要對策》(《世紀橋》2008年第11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碩士生教學中的改革與創新研究--以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為例》(2009年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社會變遷與黨的先進性建設》(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