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學術主張,及影響,
簡介
趙子,是河內人,拜韓生為師學習《詩經》,又傳授《韓詩》給蔡誼。蔡誼傳授《韓詩》給食子公和王吉。王吉是昌邑王的中尉,傳授《韓詩》給長孫順,長孫順官拜博士。食於公是博士官,傳授《韓詩》給栗豐。由此韓詩學派中又分為王氏詩學派、食氏詩學派和長孫氏詩學派。栗豐的弟子有張就,長孫順的弟子有發福,他們的學生很多。
學術主張
韓詩學派解詩有自己的見解。該派認為,在周朝統治正盛的時期,召伯在朝輔佐,有關部門請求興土木築城,給召伯居住。召伯慨嘆地說:“磋!吾—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於是召伯就到田間地頭坐在柴草上去聽斷獄。召伯露處原野,宿於樹下。百姓非常高興,種地的紡織的都加倍努力。那—年大豐收,百姓豐裕,家家有吃有穿。後來,統治者不體諒民眾的疾苦,賦稅繁多,百姓貧困,耕織不能適時進行,所以,當人們看見召伯休息過的地方,觸景生情,讚美歌謳召伯。《詩經》說:“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韓詩》又說:“古者八家而並田,方里為—井,方三百步,長三百步為—里。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為—畝。廠百步,長百步,為百畝。八家為鄰,家得百畝。余夫各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舍二十畝為廬舍,各得二畝半。詩曰‘中田有廬,疆場有瓜。’”
該學派認為,飲禮,不脫鞋而就座,才合乎禮;光腳而入座,叫做“宴”;能飲酒階人就飲酒,不能飲酒的人便罷,叫做“酬”;強制地一律都飲酒,必須都飲同樣多的酒,叫做“沈”;閉門不出,叫做“湎”,所以君子可以“宴”,可以“酬”,但是不可以“沈”,不可以“順”。
及影響
《韓詩》盛行於東漢。韓詩學派有一些知名學者。
郅惲,研習《韓詩》和《春秋公羊之嚴氏傳》,通曉天文、曆法、數學。
趙曄,少年時曾為縣吏。後來放棄吏職,投杜撫學習《韓詩》。為研習得深透,連續二十年不回家,不回信,家裡人以為他已經死亡,給他發喪、服孝。直到老師欽撫故去,趙曄才回家。謝絕官家台補,壽終在家裡。著有《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到會稽,讀《詩細歷神淵》有感而嘆,認為這部著作比《論衡》還好。
李恂,少年時就學習《韓詩》,後來教授學生常常達到數百人。
夏恭,研習《韓詩》、《盂氏易》,教授門徒常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