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福

韓立福

韓立福,教育學博士,研究員,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師從於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研究方向教育評價、新課程有效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任職於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9月—2013年8月曾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專家組組長。2011年教育部聘為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立福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性別:男
  • 論文數量:18篇(截至2019年7月) 
簡介,教學模式,科研成果,教學實踐,參加項目,課題研究,

簡介

近年來,在國內教育類核心刊物上發表教育論文若干,專著有《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有效備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有效上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有效評課》、《新課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和《韓立福有效教學法》,合著《新課程教學方法指要》。主編《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指 要》、《新課程教師禮儀規範與指導》等10餘部。現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是課題研究主持人。研究特點在於開展務實性的行動研究,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創新教學策略,開發教學工具。緊密結合中國教育教學實際,成功探索並創新性提出了符合素質教育思想、新課程理念的“先學後導-問題評價”(FFS)有效教學模式,創新性地提出“結構化預習理論”、“問題學習為特徵的多元課型理論”、“問題導學”策略理論、“新型小組合作團隊學習理論”和“潛能生轉化理論”等教育理論,系統研發了課前、課中和課後階段的一系列完整的導學策略和行動工具,取得了實效性的研究成果,成功指導了50餘所中國小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和探索,2012年出版了《韓立福有效教學法》,為創建學本視野下的“問題導學型課堂”和“自我導學型課堂”提供了一個完整行動思路和操作工具。2010年10月起,在深圳市南山區“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指導新課程有效教學。近十年來,長期深入基層學校、躬身深入課堂,採用結構化觀課指導法、“臨床式”指導法,到2012年底累計觀課指導6000多節課,每年幫助一線教師備課上課進行“陪練”160餘節,深受基層學校、一線教師和廣大學生歡迎。

教學模式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韓立福教授“先學後導--問題評價”(FFS)有效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發現生成解決為主線,以問題評價為手段、以任務驅動為問題解決途徑的有效教學模式。教與學的過程分“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三個階段來進行,把教學過程簡單概括為“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分別取“發現”、“生成”、“解決”三個英語單詞的首字組成“FFS”),簡稱為FFS教學模式,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 團隊合作:異質同組、同質結對,分組合作、生生互動。
本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先學後導”、“問題評價”。“先學後導”概念是在“知識建構型”視野下針對“知識傳授型”視野中的“先教後學”提出來的新概念;“問題評價”是針對“知識傳授型”視野中的忽視問題解決教學提出來的新概念。本模式的提出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目前我國課堂教學實際進行總結性研究而提煉出來的,是一種適合我國中國小課堂教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課程有效教學模式。
“先學後導”是符合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行動話語,對教師教學行為轉變提出了新的行動要求,期望教師和學生逐步建立這種教學思維。行動要求: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潛能,在教師智慧型引導下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始終鼓勵學生要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那些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或學生要給予規範而科學的指導。這裡的“學”,有兩層涵義:一是要求教師事先對文本知識進行結構化學習,對課程和學生做出科學分析和問題預設,深度開發相應的學習工具,選擇適當時機支持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二是要求學生課前對文本知識進行結構化預習,對課程內容儘可能做出結構化分析和問題預設,圍繞“概念性問題”、“原理性問題”、“習題性問題”和“拓展性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裡的“導”,是指對學生自主合作解決而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指導,具體有三層涵義:“師生互導”,“生生相導”和“生本聯導”。
“問題評價”,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問題教學思想的行動話語,對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以及學習方式轉變,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教師和學生逐步建立這種“問題評價”的學習思維。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結構化學習,要本著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線索來展開,同時要在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等各個階段都要嵌入評價,保障教師和學生的問題生成質量以及問題解決的質量。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FFS)有效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主線,以評價為主要手段的問題教學模式。教學行動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課前問題評價,課中問題評價和課後問題評價等。使教師和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交往和對話來解決問題,下課後教師和學生仍然帶著問題走出教室。使“問題”在不斷的評價過程中得到提升和解決。這種“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法,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又能養成良好的問題思考習慣與品質,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具體而言,這裡的“有效教學”是個大概念,包括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拓展和有效評價。“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的主要涵義是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提前學習教學內容,學生要進行結構化預習,通過《問題發現單》把不會的知識內容整理出來。同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學習和研究,結合學生髮現的問題進行結構化備課;上課時採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下,教師或學生呈現問題,通過問題對話和問題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生成問題、解決問題。該模式主要是將文本知識問題化,問題能力化,以“問題”為主線,以評價為手段,真正意義上實現知識與技能遷移,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最終目的使每一位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逐步縮小學生之間差異,大面積提高學業成就,提高終身學習能力。該模式主要包括四個要素:即“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其中每個要素中均包涵著對問題的評價。也可以稱四個操作環節,四個環節的主要任務描述如下:
“問題發現”主要是通過“師生共備”發現文本問題,具體是指教師結構化備課和學生結構化預習中,根據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去發現文本問題,學生將通過結構化預習中發現的尚未解決問題提交給學科教師,教師將學生未知問題作為重要課程資源融合到結構化備課中。學生使用《問題發現單》,系統整理自己所發現的概念性問題、原理性問題、習題性問題和拓展性問題,通過評價解決後對尚未解決的問題,經過學習小組提煉後提交給學科教師。這一環節主要是在課前實施,旨在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逐步養成結構化預習的好習慣。
“問題生成”主要是通過“師生共學”的課堂教學,針對發現問題進行深度學習、對話、思考以及評價後生成新問題。問題生成方式有兩種:一是教師在結構化備課中根據課程標準、 教學目標和學生《問題發現單》內容,生成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要設計面向全體學生學習的《問題生成單》,並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適當時間讓學生通過對話和評價來完成;二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生成問題,通過對話、展示、輔導、評價等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問題生成課”實施,旨在實現有效知識遷移,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進一步學會發現問題,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意識,提高生成問題和探究問題能力。
“問題解決”主要是通過“師生共學”的課堂教學,針對“問題生成課”發現的新問題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和評價,使文本深層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問題解決方式主要是通過多元化訓練來實施,要求學科教師在結構化備課中精心設計和開發《問題訓練單》,並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適當時間讓學生通過多元化訓練來完成。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問題解決課”實施,旨在讓學生通過多元化訓練,培養單位時間內的有效學習意識和效益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問題拓展”主要是通過“師生共拓”的課堂教學和課後學習,針對“問題解決課”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拓展性學習、訓練和評價,使文本深層問題得到有效拓展。問題拓展方式主要是通過多元化拓展來實施,要求學科教師在結構化備課中精心設計和開發《問題拓展單》(也可成《問題訓練單》(二)),並在問題拓展課的教學中安排適當時間讓學生通過多元化訓練來完成。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問題拓展課”實施,也可以在整合課程內容後在課堂外安排時間實施,旨在讓學生通過多元化訓練,鞏固學習成果,達到有效複習和評價的目的,使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由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由表象理解到深刻理解,培養單位時間內的回歸學習意識和效益意識,提高拓展性解決問題能力。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是一個貫穿教學過程的綜合性教學模式,可以說是中觀層面的教學模式,主要適合單元教學和主題教學。要想使該模式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創新傳統課型,使原由“自習課”、“新授課”、“複習課”變為“問題發現課”、“問題生成課”、“問題解決課”、“問題拓展課”和“問題綜合解決課”等。其教學設計也要滿足和適應這五種新的課型。從“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的實施進度來看,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起初階段建構的是“教師支持型有效課堂教學”,在“問題發現”環節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會發現問題,完成《問題發現單》;在“問題生成”環節中,由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對話,並設計具有任務驅動性的《問題生成單》,讓學生完成《問題生成單》;在“問題解決”環節中,由教師呈現問題、創設情境、規範指導、科學評價,組織學生訓練問題,讓學生完成事先設計的《問題訓練單》。經過一段時間實施以後,教師和學生基本適應該模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意識得到調動,逐步養成了善於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這時便進入第二階段,即“學生支持型有效課堂教學”。達到這個階段以後,學生在真正意義上能夠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論哪個環節學生不在完全依靠教師的監督和管理,而是自主、自覺、自願地完成《問題發現單》、《問題生成單》和《問題訓練單》,學科教師的任務是提供有效課程資源,對於學生困惑的疑難問題提供智慧性的指導和服務,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表現和質量,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所以,實施“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將產生兩種課堂教學形態:即“教師支持型有效課堂教學”和“學生支持型有效課堂教學”。
該模式的突出特點主要表現在三點:自主性、過程性和高效益性。自主性是指該模式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的角色轉變為主動探究的角色,教師和學生都變成了教與學的真正主人,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踐者;過程性是指該模式強調教師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所做的充分的準備過程、對話過程、拓展過程和評價過程,也包括學生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所做的一系列預備過程、對話過程、拓展過程和評價過程;效益性是指通過實施該模式,學生髮現的問題,以及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該模式的逐步深入,都逐一得到解決,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從中感覺到學習效益在不斷提高。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來看,實施“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法,能夠真正體現“三維”目標,學生在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既能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又能實現了“過程與方法”目標,還能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該模式與以往傳統模式的本質區別在於:一是該模式強調教師備課的超前性、全面性、豐富性、深刻性和學習性。以往備課基本是應急性備課,一般是明天上課,今天備課。或者是非常自信地慣用以往教案,狹隘地認為備課就是備教材,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要等;二是該模式強調學生備課的問題性、提前性、評價性。在傳統備課中,學生沒有備課任務和責任,無須提前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文本內容,恐怕影響教師所謂的“正常教學”;三是該模式強調有效課堂教學的問題性、對話性和評價性。傳統課堂教學重視“灌輸性”教學,教師使出渾身解術,在誇誇其談,複述和重複文本的內容,原理是什麼?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例題是如何解的等,或者教師問,學生答,教學變成了“對、是、會”,忽略了問題性、對話性和評價性;四是該模式強調課後問題拓展的深刻性、多樣性、評價性。傳統教學的課後拓展基本上是課外作業或者家庭作業,問題拓展形式單一,基本忽略展示機會,評價結果缺少激勵性;五是該模式強調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自主性、全面性和綜合性。以往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是強調他評,忽視自評,導致評價主體單一。注重結果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導致評價結果片面。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凸現教師的主體性,倡導教師的自我評價,不斷提高教師的自我評價能力。在構建有效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提高教師自我評價的分量與權重。所謂全面性,是指有效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維度的全面性,教學的重心由“教”轉向“學”,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的變化。綜合性是指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既重視過程性評價,又要重視結果性評價;在評價方法上,要採取質性與量化相結合,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以學生、家長、同行、校長、專家評價為輔的綜合評價體系。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主線、評價為媒介的教學模式,這裡所說的“問題”是指在師生交往、多元評價中產生,又在多元評價中得到解決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該模式並非是唯一的的模式,世界上也根本不可能存在“放置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因為,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不變的程式或僵化的程式,應該是一個有若干個不可控因素組成的,是充滿生機的、隨機應變的複雜過程。實際上,一堂課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並非在於五步、八步的程式,而在於教師精心備課與設計,來滿足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認知特徵、思維的張馳、情感的變化,以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機智隨時調整教學環節,激活學生思維,一個個問題在師生互動和交往中得到解決,使課堂充滿主動學習的氣氛,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這一模式是適應靈活性、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教學改革所期望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給我們提供的僅僅是一個教學思路,並不是要求我們嚴格遵循和執行,主要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教師自己的教學個性和風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創新出適合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靈活多樣的,簡單地用一種模式或幾個步驟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在這裡,我們倡導的是“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新課程教師提供一種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教學思維,使新課程教師在理解掌握的基礎上,創新和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研成果

《加快東西部教育合作發展的戰略性思考》,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3年第7期。
《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觀——一種面向未來教育的評價理念》,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4年第3期。
《建構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綜合評價模式》,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4年第4期。
《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方法策略研究》,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4年第7期發表。
《論中西文化對學生評價的影響》發表於《教育研究雜誌》(大陸版)2004年第8期(核心期刊)。
《構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建議》發表於《科學與決策》(總第191期)2004年第45期(核心期刊)。
《教育政策的時間、滯延效應分析》,2004年全國博士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主辦):收錄在《管理科學論文集》,並且在管理科學分論壇上宣讀。
《法國高考制度對學生髮展的影響》、《日本高考制度對學生髮展的影響》,是2005年參與所級科研課題《各個國家和地區高考制度及對學生髮展的影響》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效益評估報告》,是2005年主持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效益評估項目時撰寫的總評估報告,約20萬字。得到教育部師範司和美國英特爾總部的高度評價。
《新課程課後拓展行動策略》發表於《中國小管理》2005年第12期(核心期刊)。
《要科學合理地建構基礎教育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發表於《科學與決策》(總第210期)2005年第17期(核心期刊),2006年編入《對策與建議——2005-2006年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分析》(教育出版社出版)。
《“觀、評、訓”三位一體校本培訓之探索》發表於《國中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論我國學校教育督導評估範式的轉型策略》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2期(核心期刊)。
《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制度初探》發表於《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實施效益評估綜述》發表於《信息技術教育》2006年第7期。
《關於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實施保障策略分析研究》發表於《中國小教師培訓》2006年第8期(合著)(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談構建新課程師生觀的十點策略》發表於《國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論學習型學校的企業文化》發表於《教學與管理》(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
《自我發展評價方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評價策略》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2006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淺論後現代主義教育觀》發表於《教育管理》2007年第2期。
《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成就及問題分析》發表於《科學與決策》2007年第20期(核心期刊)。
《論學習型學校的制度基礎》發表於《民辦教育新觀察》2007年第9期。
《高等師範學校教育實習現狀調查報告》發表於《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論高考改革新思維》發表於《山東教育》2007年第11期。
《後現代語境中的教學話語轉型研究》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1期(核心期刊)。
《學習型學校的建設:現狀、問題和建議》發表於《新農村學校通訊》2007年第3期。
《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策略研究》發表於《現代教育報》2007年11月22日第3版。
《論構建“知識建構型”有效課堂教學的轉型策略》發表於《江蘇教育》2008年第1期。
《論高質量問題的生成策略》發表於《中國小管理》2008年第1期(核心期刊)。該文已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G3《中國小教育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
《論“先學後導”的有效教學觀》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核心期刊)2008年第20期。
《論新課程有效教學新思維和新模式》發表於《內蒙古教育》2008年8月。
《高考制度創新:高中生畢業後隔年報考》發表於《科學決策》2008年12期。
《我們需要構建什麼樣的中國小學校教育督導評估制度》發表於《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年第1期。該文已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G3《中國小教育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小組合作學習”概念重構及有效策略》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09年第4期
《“差生”轉化策略研究》發表於《山東教育》2009年3月刊。
《中國小督導評估的意義與方式創新》發表於《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論“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一種具有操作性的新課程FFS”教學模式》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4期。該文已經被《新華文摘》(2009年第16期)“論點摘編”轉載
《推進素質教育新思路》發表於《中國科技博覽》2009年第四期。
《有效教學的新特徵》發表於《教育文摘周報》2009年5月27日第五期。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五個新視角》發表於《教育文摘周報》2009年7月29日第七期。
《促進學生髮展:學生評價的價值追求》發表於《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年第9期。
《中國中國小教師發展水平報告》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31日(第二作者)。
《課改成功與經濟發達不成正比》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5月增刊。
《走出瓶頸:實現“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轉變》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12月增刊。
《以創建有效教學為途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專訪)發表於《中國教師報》(核心期刊)2010年12月8日(第B1版)。
《論課型創新的新探索》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12月增刊。
《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到底—對話韓立福博士》(專訪)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12月增刊。
《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應從課堂改革起步》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3刊。
《以三個假設思考“先知學生”》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1年9月2日第7版。
《“走班制”教學是否符合新課程理念需要商榷》發表於《特區教育》2012年第4期
《推動課堂教學轉型新視角》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4月5日第8版。
《課改先鋒、引領全國》發表於《深圳商報》2012年4月16日版。
《課堂教學范型的六種境界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12年第6期
《教師觀念應從“形轉”到“心轉”》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3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一:教師觀念轉型之專家觀點)。
《從教師搭台走向師生搭台》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5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二:備課改革之專家觀點)。
《變知識學習為問題導學》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6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三:問題導學之專家觀點)。
《預習是學習能力培養的奠基工程》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7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四:學生先學之專家觀點)。
《學習小組改變課堂“基因”》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8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五:小組合作之專家觀點)。
《展示對話學習 煥發生命活力》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9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六:展示對話之專家觀點)。
《從單一課型走向多元課型》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10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七:課型創新之專家觀點)。
《要從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11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八:課堂模式之專家觀點)。
《選擇適合實際的行動路徑》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13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九:行動路徑之專家觀點)。
《從傳遞走向建構:論教學思維轉型》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6期。
《如何看待“先教後學”、“先學後教”、“先學後教”教學過程思維》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35期。
《論“學案”教學利弊及改進建議》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12年第28期。
《南山:全國課改的;領頭雁》發表於《特區教育》2013年增刊(南山教育特刊)。
《“問題導學”:當代課堂教學深度改革新方向》發表於2013年第1期《江蘇教育》。
●《學本課堂:讓每個生命精彩綻放》發表於2014年4月22日《現代教育報》。
另外,在地方教育期刊、雜誌上發表科研論文若干篇。
著作完成情況
合著:《新課程教學方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專著:《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2008年被山西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中國小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2009年被內蒙古教育廳審定為全區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當代國際教育理論導讀》,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2009年被內蒙古教育廳審定為全區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當代國際教育教學模式導讀》,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2009年內蒙古教育廳審定為全區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新課程教師禮儀規範與指導》,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版
主編:《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指要》,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版(2007、2008年被河南省三門峽市審定為全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2008年被河北省唐山市審定為全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高考志願選擇與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主編:《新課程評價行動理念與策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08年被河北省秦皇島市審定為全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大學生教育實習成長記錄袋》(電子版),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執行主編:《高等師範院校新課程教育實習指導叢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叢書》包括12本:
1、韓立福執行主編,薛猛著:《中學語文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2、韓立福執行主編,王曉輝等著:《中學數學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3、韓立福執行主編,徐笑梅等著:《中學英語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4、韓立福執行主編,項華著:《中學物理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5、韓立福執行主編,劉克文著:《中學化學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6、韓立福執行主編,郭友編著:《中學生物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7、韓立福執行主編,趙克禮等著:《中學歷史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8、韓立福執行主編,袁孝亭等著:《中學地理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9、韓立福執行主編,車廣吉等著:《中學政治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10、韓立福執行主編,尹愛青等著:《中學音樂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11、韓立福執行主編,賈齊等著:《中學體育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12、韓立福執行主編,高明等著:《中學美術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專著:《有效備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備課問題與對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專著:《有效上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上課問題與對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專著:《有效評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評課問題與對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專著:《新課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理論與策略——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編:《新課程有效教學成功案例》(國小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編:《新課程有效教學成功案例》(中學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專著:《新課程理念下質性評價中的量化方法》(正在聯繫出版)。
專著:《韓立福:有效教學法》,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由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織出版,是“中國當代著名教學流派”叢書之一)。
主編:《教師教育觀念深度轉型:由認識走向行動》,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主編:《教師教學行為深度轉型:由勤奮講授走向智慧導學》,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副主編:《追求卓越、對話世界》,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著:《教師導學力》,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版。
專著:《新課程理念下質性評價中的量化方法》(正在聯繫出版)。

教學實踐

2001年9月——2004年3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任研究生課程班的《教育督導與評價》課,分別到太原師範學院、陽泉教委、廣東碧桂圓學校、山東濰坊市教師進修校、青海電大、陝西教育學院等地授課,教學時數40×7=280學時。
韓立福
2002年7月,在河南省商丘市(ZOU縣)中國小校長培訓班做《我們構建什麼樣的教育質量評價觀》的專題報告。
2003年9月15日在教育部舉辦的第25期全國教育督導人員崗前培訓班做《現代教育督導與評價》的專題報告。
2003年11月3日在教育部國小校長培訓中心舉辦的河南省新鄉市中國小校長高級研修班做《新課程的評價改革理論》的專題報告。
2003年10月13日在教育部國小校長培訓中心舉辦的呼鐵局中國小校長高級研修班做《新課改評價理論研究》專題報告。
2003年10月25—26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教委舉辦的中國小校長新課程培訓班做《新課改評價理論研究》專題報告。
2003年11月給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班講授《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地點:北京文慧賓館)。
2003年12月給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班講授《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地點:北京功德林賓館)。
2004年1月給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班講授《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地點:北師大英東樓)。
2004年4月,在北京八十中學、北京石景山區北苑中學舉辦的家長會上做《家長備考》的專題報告。
2004年7月25—27日在內蒙克什克騰教育局舉辦的市新課程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教學評價研究》。
2004年7月29日—8月3日給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班講授《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地點:北師大外語樓)
2004年8月在浙江溫州市舉辦新課程教師培訓班上作《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維度與方法創新》的專題報告(兩場次)。
2004年11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內蒙通遼市校長培訓班上作《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評價研究》的專題報告(地點北京紅星賓館)。
2004年12月在內蒙古臨河市新課程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評價》。
2004年9月—12月在北京市委黨校教育管理專業本科班講授《教育質量評價》這門課。
2005年4月在浙江省長興縣校長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建構學校自我評價制度》。
2005年5月內蒙古敖漢旗新課程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評價研究》和《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
2005年8月內蒙古喀喇沁旗新課程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
2005年9月17日、24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中學校長培訓班上講授《讓教師體驗成功—-新課程教師評價理論與方法創新》、《讓學生得到徹底的解放——發展性學生評價理論與方法策略》。
2006年1月8-9日在通遼市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自主創新三語教育》結題暨第三屆學術年會上講授《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3月23-24日在甘肅省禮縣主辦“全縣中國小校長新課程培訓班”上做專題報告:《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4月22日在武漢市·全國中考改革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層論壇上做主題報告:《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策略研究》。
2006年4月23日-26日在北京市·鐵道部黨校·全國首屆新課程體驗式高級培訓班上採用體驗式培訓,講授內容為《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培訓對象是東北、華北部分高校教育實習指導教師。
2006年4月26日—4月29日在北京·京豐賓館“全國新課程英語教學改革範例‘超覺英語學習法'高級研討會”做主題報告:《新課程理念下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趨勢及要求》
2006年5月12日—15日在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主辦的“教育科研與管理”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做主題報告:《當代國際教育理念、模式與新課程改革》。
2006年5月12日—15日在渭南市·渭南師院主辦的“全國高師人才培養與新課程改革”高層學術論壇上做專題報告:《高師生新課程教學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2006年5月25-28日在內蒙古阿盟·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主辦的“教育科研與管理”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做主題報告:《當代國際教育理念、模式與新課程改革》和《體驗式培訓動員令》。
2006年6月13-18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教育局主辦的“全市中國小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做專題報告:《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策略研究》和《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7月15-17日在湖南省·長沙市教育學院主辦的“全市中國小骨幹教師新課程培訓班”上做專題報告:《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策略研究》(地點在長沙教育學院、瀏陽河市)
2006年7月20日在大連市·“全國新課程理念下的學校管理與教學績效評估高級培訓班”上做專題報告:《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評價改革》。
2006年7月23-26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教育局主辦的“全市農村中國小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做專題報告:《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策略研究》和《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三門峽市、靈寶市)
2006年7月29—30日在大連市·“全國新課程體驗式高級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和《體驗式培訓動員令》。
2006年8月6—7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高級研討班上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8月9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廣東省番禺市“中國小校長高級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教師成長與發展策略》。
2006年8月16—18日在河南省許昌襄縣·“全縣新課程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和《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策略》。
006年8月20—22日在河南省汝州市·“全市新課程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和《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策略》。
2006年8月26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全區新課程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9月26-27日在山東省濱洲市·“發揮名師效應,促進區域國小專業素質均衡發展全國研討會”上專題報告:《新課程與教師成長策略研究》,主持會議,並採用了“答辯式評課”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2006年10月23日在北京·“新課程體驗式高級培訓班”上採用體驗式培訓模式,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10月26—27日在湖北省天門杭州華泰中學開展“研究性新課程教師培訓項目”,採用“觀、評、訓”三位一體校本培訓模式,在校本培訓中講授:《新課程有效備課行動策略研究》。
2006年11月3—6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學校評價、教學評估體系構建全國研討會”上做專題報告,即《讓教師體驗成功、讓學生得到徹底解放——新課程教學評價策略研究》。

參加項目

2004年11月,主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愛生學校師資培訓”項目,到內蒙古通遼市、準準格爾旗和集寧市涼城縣等地開展觀、訓、評“三位一體”體驗式校本培訓活動,具體組織教師聽課、評課、培訓等活動。
韓立福
2004年10月—2005年10月,主持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效益評估項目,任評估組組長分別赴四川、上海、吉林、甘肅、北京等省市評估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的實施效益,撰寫了《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效益評估報告》。
2005年4月赴廣東省廣州市東山區參加全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範區評估活動。
2005年11月赴天津市和平區參加全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範區評估活動。
2004年參與義務教育監測項目研究,完成《56個義務教育監測縣國小、國中學生變動情況監測報告》。項目研究主要成員。
2005年11月10—21日,主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愛生學校師資培訓”項目,到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白旗、集寧市涼城縣等地開展觀、訓、評“三位一體”體驗式校本培訓活動,具體組織教師聽課、評課、培訓等活動。
2006年4月29—30日參加2006年度聯合國——兒基會“愛生學校”項目大會。

課題研究

1999年7月—2001年7月,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國家“九五”規劃課題的子課題《不同地區雙語教學效果的比較研究》的科研課題研究,項目研究主要成員。
韓立福
2002年6月—2005年10月,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民族中國小自主創新三語教育整體改革實驗研究》的研究,項目研究主要成員。
2004年7月—2005年9月,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全國區域教育特色發展示範區評估項目》。主持過廣東省東山區創建“全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範區”的評估活動。
2005年8月—11月,參與所級科研課題《各個國家和地區高考制度及對學生髮展的影響》,主要承擔“法國、日本高考制度對學生髮展的影響”研究任務。分別完成《法國高考制度對學生髮展的影響》和《日本高考制度對學生髮展的影響》報告。
2005年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承擔“現代學校評價制度研究”部分的研究任務。
2005年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高質量、高水平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路徑研究》,課題研究主要成員。
2005年參與教育部級科研課題《科學教學形成性評價實驗研究》,課題研究主要成員。
2006年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體驗學習與語感形成母語教學試驗》,課題研究的主要成員。
2006年主持所級科研課題《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研究主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