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母山群

韓母山群,1968年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區測隊命名。主要位於甘肅、內蒙古一帶。主要分為兩組,下組稱燒火筒溝組,以冰成岩為主,上組稱草大坂組,為一套淺變質的碎屑岩碳酸鹽岩。下與墩子溝群平行不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母山群
  • 外文名:Hanmushan Gr
  • 地層單位編碼:05-62-0043
  • 底層地質年代:Z
  • 階代碼:Z
  • 地區代碼:9
簡介,命名,沿革,特徵,層型,構成,備考,

簡介

韓母山群(Hanmushan Gr.)的時代屬南華紀震旦紀,分布於甘肅龍首山地區,為淺變質岩系。由下而上分為燒火筒溝組,主要為泥灰岩灰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底部含角礫狀灰岩,含礫千枚岩,厚995~1079米;草大坂組,為灰色、淡紅色灰岩夾泥質條帶、似竹葉狀、假鮞狀灰岩,厚191~805米。屬冰川、濱海、淺海相沉積。

命名

1968年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區測隊命名,而甘肅省區域地層表1980年發表。
命名剖面位於甘肅省永昌縣韓母山—墩子溝(龍首山)。

沿革

1968年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區測隊在河西堡進行1∶20萬區調時,將不整合於墩子溝群薊縣系)之上的一套輕微變質的碳酸鹽岩碎屑岩地層命名為韓母山組,時代定為震旦紀;1973—1976年甘肅區域地層表編表組將韓母山組改稱韓母山群,並認為大部分含礫千枚岩屬冰川沉積,時代改為晚震旦世;甘肅地質六隊(1978—1979)和趙祥生(1981)將韓母山群下部含礫千枚岩、含礫灰岩等單獨分出劃歸震旦系,命名為燒火筒溝群,將含磷岩系以下的岩層劃歸下寒武統,仍保留韓母山群;1979—1981年甘肅力學區測隊將震旦系韓母山群分出為上、下兩組,下組冰磧岩稱燒火筒溝組並與揚子地台,蓮沱組南沱組相對比,其上部碳酸鹽岩命名為草大坂組,認為與陡山沱組燈影組層位相當。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甘肅永昌縣韓母山-墩子溝剖面。

構成

本群與其下長城系薊縣系(墩子溝群)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觸,上部未見頂。根據岩性和含礦性特點,將韓母山群分為兩個組。上部稱草大坂組,為灰、淡紅色灰岩夾泥質條帶、似竹葉狀灰岩及假鮞狀灰岩,厚度191—7805m;下部稱燒火筒溝組,其上部為暗灰色泥質灰岩、灰岩千枚岩互層,下部為灰綠、暗灰色千枚岩夾泥質灰岩、變質石英砂岩,變質砂質磷質岩;底部為含礫千枚岩,含角礫狀灰岩,厚995—1079m,該群屬冰川、濱海-淺海相沉積。僅見於阿拉善地區之龍首山,呈北西走向,帶狀分布於甘肅永昌縣韓母山、草大坂至墩子溝地區以及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黃褐狼大溝、燒火筒溝等地。本群在民勤縣青山亦有零星出。

備考

編撰者:高林志高振家
作者1: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1:1980
作者2-
年份2-
作者3-
年份3-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