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韓武堡村地處太原市最南端,距離市中心50公里。位於太原盆地的正中心,四周平坦,為平原村莊,汾河從村西兩公里處流過,那裡土地肥沃,風景優美,歷史悠久,人民勤勞。
韓武堡村這個村名是什麼朝代起名的呢?經多方調查,沒有準確的時間記載,也沒有接近的歷史資料,針對祁縣的一種說法,該村村民趙根亮與趙冬梅、趙太明等專程到祁縣地名志辦公室做過調查。據祁縣地名普查夏家堡村、後營村的來歷時,對相鄰的兩個村韓武堡村、韓武村說法是漢朝名將韓信練兵訓練的地方是韓武村,韓武堡村是韓信部隊、兵馬駐紮吃飯的地方,這樣韓武堡的歷史就有兩千多年了,因為韓信帶兵屬西漢年代,劉邦稱帝,韓信為其元帥。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間),這都是傳說,屬於野史,所以說以祁縣這種說法沒有準確的、真實的歷史資料及時間記載。只有依據清徐縣地名志和文水縣縣誌粗略記載,結合趙國璽《韓武堡歷史溯源》簡單概述:原來韓武堡村是由姓韓的和姓武的兩姓為主,其它姓為輔而得名---韓武堡村。現在發展到以趙姓為主,其它姓為輔的一千伍佰餘人,是根據趙姓家譜記載而來的。明朝洪武三年,洪洞大槐樹下全面大轉移(洪武三年--永樂十五年,即1370--1417年)趙姓趙仲誠就是第一代姓趙的遷移到韓武堡的(他來時就有這個村莊),也就是韓武堡趙家祖宗,截止現在已二十三代了。據老人們說,韓武村姓趙的大部分在村西汾河岸旁也是與韓武堡姓趙的是一個祖宗。韓武堡村歷史上一直屬文水縣管轄,1954年同韓武村、冀家堡村(俗稱文水縣東三省)劃歸清徐縣管轄。這樣推測,韓武堡村名的由來應該是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前就有了這個村莊,準確朝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至於說姓韓的姓武是遷移走了還是逐漸衰亡還沒有歷史記載,請有關人員提供接近的歷史資料進行補充完善。從我們這代人記事以來,本村有五座廟,一神龕,一祠堂,分別是村北真武廟、村南觀音廟、村東河神廟、村西老爺廟、村東北送子觀音—娘娘廟、村內中心(十字街)趙昇台屋後為土地廟神龕、村內中心十字街今供銷社所在位置為趙家祠堂。祠堂建築為明清風格,坐西朝東,正殿三間,供奉趙氏祖先、家譜,正殿兩旁有偏殿,每年春節趙家子弟在此燒香祭祖。韓武堡地理位置在三縣交叉(清徐、祁縣、文水三界)聚金處,也稱“金三角聚寶盆”。從古到今,這個村屬文化村、文明村、團結和諧村,近代、民國時期稱“小呼蘭”(哈爾濱市的一個地區),男兒個個闖東北、下江南(上海、江浙一代),晉商文化一明珠,不但生意興隆,買賣紅火,還娶了不少東北女人,如:長林媽邱淑英(趙懷禮妻子)、根鎖子媽金貴蘭(趙金貴妻子)、旭德媽景素玉(趙聯梁妻子)、吳長傑(趙金壽妻子)等。這個村門樓雕房、才字街道、厚重民俗、人傑地靈、人才濟濟,還有的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大的貢獻,屬棟樑之才載入史冊。鄉級公路貫穿村周圍,清祁二級公路從村東2公里通過。本村常住人口288戶,1000多人左右(村民以趙姓居多,占總人口80%以上,據村中老人介紹,明朝洪武年間,韓武堡趙氏始祖趙仲成從洪洞大槐樹遷來此地,至今已有24代。),耕地2324畝,是發展農業的大村(90年代以釀造白酒和養大車做買賣為生)。南邊毗鄰祁縣(晉中地區),西南方向是文水縣(呂梁地區)。該村解放前原屬文水縣南莊鄉管轄,解放後(1953年冬)劃為徐溝縣,當時南面是屬二區,北面屬四區行政管理,當年冬天撤區劃鄉,範圍管轄有韓武堡、韓武、新營、冀家堡、北東社和南東社六個自然村組成,叫韓武堡鄉。在晉商“匯通天下,逐利四海”的風雲年代,這個以“財”字形的村落整體布局、號稱“小呼蘭鎮”的小村莊,大氣磅礴地融入到了“走西口”哥哥們的行列,這個在當時區區只有三四百人的村落,卻在汾河岸邊的家園裡,研究著中國古老的風水術,按照東南西北的方位,建築著象徵忠義的關帝廟、能保佑一方平安的水母娘娘、守護之神玄武大帝、象徵著人丁興旺的送子娘娘,他們以單薄的肩膀,扛起了這一方水土道德與物質建設的雙重重任。
往日由於周圍很少煤炭、鋼鐵、製造、加工等清徐特色的工業,所以一直來發展比較緩慢,以往的農業大村,現在屬於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但是當地人勤懇、純樸,而且村民特別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過去向外輸送了不少的人才,所以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地方,望廣大的有識之士來韓武堡村考察,發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244.00畝,人均耕地1.8畝,主要種植糧食、瓜果等作物。
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進村的道路兩旁種滿了一排排香花槐,到了村門口映入眼帘的是題有“韓武堡人民歡迎您”的牌樓, 在村委會的大隊漂亮的房頂赫然醒目的立著八個大紅字——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韓武堡村也將以嶄新的面貌來迎接各方賓客。1997年籌資八十餘萬修建了韓武堡中心校,籌資一百多萬元硬化村內14000平米的道路,建起了一百多畝的園藝苗木基地,投資三十多萬元新打了七眼機井,為村民的多元化種植解除了後顧之憂。
農村經濟
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導產業,包括糧食和蔬菜兩大類,年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6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占總收入的 65.18 %;畜牧業收入占總收入的 34.82%,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養殖業和種植業,其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及附近市縣。本村主要種植經濟作物(西紅柿,西葫蘆等),所以對農作物原材料進行深加工也有很大的前景,養殖和農產品深加工必將成為新農村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瓜果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88戶,總人口995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100 %。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該村的韓武堡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楊房中學。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2人,黨員中男黨員24人,女黨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由於經濟落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難以開展,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效益低下;
2、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藉助我村區位優勢,依託傳統產業,正確引導、規模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抓好支柱產業的培植,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 爭取五年內上升一個台階,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地圖信息
地址:太原市清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