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馨

韓德馨

韓德馨,中共黨員,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煤炭資源與勘查專家,煤田地質學家煤岩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現代煤田地質事業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韓德馨參加領導創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煤田地質系;在煤變質的研究領域裡,提出了“燃燒變質”和“熱液變質”新類型,並制定了構造變質作用的鑑定標誌;組織編寫了《中國煤田地質學》,主編了《中國煤岩學》專著。被國務院授予“有貢獻的早期回國專家”稱號,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果,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著作,學術兼職,獲獎情況,榮譽稱號,人物評價,人物影響,

人物生平

1918年9月6日,韓德馨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學生時代的韓德馨便積極投身於火熱的抗日救亡工作,為國家興亡而輾轉奔波。
韓德馨
1942年,韓德馨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1945年,在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1946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攻讀經濟地質學和沉積學。
195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畢業後,他回響周總理的號召,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返回祖國,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力以赴從事燃料工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礦山建設的實踐。回國後,一直在中國礦業大學從事煤炭資源開發和煤田地質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951年,參與領導和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系。從那時起,他參與了全國煤田預測、地質災害防治、礦山設計開發和找煤研究等工作,為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煤田開發和科技研究作出了貢獻。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他和老一輩地質學家王竹泉、謝家榮等一起組織評審全國重要煤田的勘探報告及制定規範的初稿,參加重要煤礦設計論證、礦井開發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1960年,出席了北京文教系統群英會。
1978年,他在全國第二次煤田預測的基礎上,再次編寫了《中國煤田地質學》(上、下冊),任編委會副主任併兼任主編之一。該書出版後,受到普遍歡迎和廣泛引用,於1981年獲得優秀科技圖書獎,1988年獲煤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989年獲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1990年,被國務院授予“有貢獻的早期回國專家”榮譽。
1992年,因從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績顯著受到國家教委的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6年,他主編出版了國家“八五”重點圖書《中國煤岩學》。
1997年,獲我國地質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
2009年10月17日8時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主要成果

科學研究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韓德馨套用煤岩學基礎理論和方法,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依據煤岩學對煤的可選性進行評價的工作。
韓德馨
1958年,他組織並承擔了“京西安家灘晚古生代煤系統與煤層綜合研究”課題,率先採用多學科方法,從沉積、煤岩、煤變質、岩相古地理及煤質預測等方面入手,對煤炭系統進行了綜合研究。這一研究成果開闢了對煤田系統的研究和綜合評價的思路和方法,從而獲得了原煤炭工業部科技獎——“火箭獎”。
1976年,在原煤炭部地質局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華南9省構造控煤和找煤的研究,韓德馨被聘為領導小組成員,積極參加了該項目的實施和研究。這一國家重點項目套用多學科、多手段綜合研究了南方9省構造運動的生成、演化對聚煤環境、聚煤作用的影響,對不同聚煤時代的聚煤作用及演化進行了重新認識和評價,劃出了遠景找煤區,預測了煤炭資源儲量。許多當時劃定的遠景找煤區後已陸續被證實,並成為今天華南地區重要煤炭生產礦區。1978年,此項成果獲煤炭部科技二等獎。
潛心鑽研 開拓創新
在學術研究上,韓德馨幾十年來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率先採用煤岩學、煤變質、沉積學及煤質分析等多學科理論,對煤田、煤系進行綜合研究。他從沉積、煤岩、煤變質、岩相與地理及煤質預測等方面入手,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豐富了煤田地質學基礎理論。韓德馨先後對煤中微量元素成因類型及遷移規律、煤礦瓦斯和煤成烴生成多階段及特殊煤種和泥盆紀聚煤模式及演化規律等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他針對我國存在難選煤的問題,用山西軒崗、大同,河北興隆等地的煤,進行可選性煤岩學研究,開闢了對煤質可選性進行評價的新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研究聚煤規律是尋找煤炭資源的重要保證,他經過對中國不同地質時期聚煤規律的長期研究,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依據“地殼運動形成的各種構造格局決定聚煤凹陷形成和分布規律”的理論提出:地殼運動在時間、空間上的演化及其表現形式不同,導致了聚煤環境和成煤作用在時間上的盛衰演化和空間上的規律性遷移,且具有階段性、連續性和繼承性。從戰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這在他參加的煤田預測和老礦挖潛及外圍找煤等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煤的地球化學方面,他較早地對煤中微量元素分布、遷移、富集規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對不同地質年代的煤進行系統測試、統計和分析,從成因的角度把煤中微量元素分為原生型、疊加型、流失型、再生型和複合型5種類型,並對煤中不同微量元素在淋濾和燃燒過程中侵入水體和大氣的動態規律建立了數學模型;對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分布規律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及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煤變質研究方面,根據我國具體情況,韓德馨在分類中提出了“燃燒變質作用”這種新的類型;對動力變質作用,他強調要加強構造變形與硫碎的研究,並以此為依據制定構造動力變質鑑定標誌,或採用構造地球化學元素組合來判別構造動力變質的存在和展布規律,應避免採用鑑定深成變質的標誌來鑑定構造動力變質作用。
早在上世紀40年代,韓德馨就對滇東泥盆紀地層進行了調查研究。建國後,他又對滇北祿勸一帶的泥盆紀角質殘植煤進行了煤岩學和成因研究,並將之命名為“祿勸煤”。他還對其它地區泥盆紀聚煤作用演化、聚煤模式、煤岩特徵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泥盆紀具有3種聚煤環境類型,並在泥盆紀中發現了特徵的標誌性化合物。隨後,對我國其它特殊煤種進行了研究,對殘植煤形成於氧化環境的傳統認識進行了補充,提出了在還原環境下也能形成殘植煤的觀點,恰當地解釋了特殊煤種中殘植煤的成因與組分的特殊性。此外,他還指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把煤岩學的理論和方法套用於煤成烴的研究,系統地研究了我國東部高瓦斯突出煤的煤岩、煤質和地球化學特徵,促使煤岩學成為研究開發煤層氣和解決礦山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研究的深入,韓德馨積累了豐富的資料,1959年4月,參與組織三結合方式,編出我國第一部煤田地質學專著。70年代,在煤田地質總局和中國礦業學院的領導和支持下,成立了由礦業學院院長陳一凡擔任主任委員的《中國煤田地質學》編委會,對該書進行重新編寫。韓德馨作為編寫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和主編之一,數次修改全書編寫大綱,為全書的編寫打好骨架,從古構造、古地理、古植物、古氣候等因素入手,系統全面地總結論述了我國不同聚煤期煤炭資源分布和富集規律,聚煤作用的生成演化過程,富煤帶分布特點及控制因素等。專著內容豐富,資料詳實,立論新穎,分析深入細緻,分別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特等獎和煤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
韓德馨
1996年,他又主編完成了國家“八五”重點圖書——科技專著《中國煤岩學》,書中系統闡述了煤岩學基礎理論,提出新的觀點,建立了我國煤岩學體系,總結了我國各聚煤時代煤岩特徵及影響控制因素,對全國20多個煤田進行了研究,反映了中國煤岩學的最新研究成就,並獲得煤炭科技一等獎。
上世紀60年代起,他致力於我國的特殊煤種的研究,並從中國特種煤的成因、煤岩性質入手,對雲南東部山區泥盆紀地層的研究。
1989年,他應邀出席在美國舉行的國際泥炭及利用會議,在大會上作了《中國雲南泥炭聚積特徵及沉積環境》的報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注目。該論文在權威雜誌《國際煤田地質雜誌》刊登,還被收入《泥炭、煤成因、相和沉積模式》一書,並多次被轉載和引證。
上世紀90年代,他又針對我國煤礦機械化生產出現的技術難題,提出建立我國煤礦高效安全開採地質保障系統的思想,組織並指導相關科技人員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重點研究煤礦開發中的動態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技術、煤礦採區高分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開發先進的礦井物探儀器並發展先進的探測技術等,取得了多項重要科技成果,解決了煤礦安全地質保障系統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並在我國煤炭系統推廣套用,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了多項國家科技獎勵。

人才培養

1978年以來,他已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70餘人,博士後10餘名。2007年12月,他的1988屆博士生彭蘇萍光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彭院士曾撰文說:作為他的學生,1988年博士畢業留校後,先生經常幫助我制定有關研究目標,每每遇到困難,先生就給我鼓勵,並在不同的場合宣傳、介紹我的有關研究進展,使我的科研成果能很快地推廣到煤炭企業並得到很好的套用。
傳道授業 誨人不倦
韓德馨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是我國首批煤田地質專業博士生導師,既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地質教育家。從50年代起,中國礦業學院剛剛成立,一切都得從頭開始,辦學條件十分簡陋,韓德馨教授不怕困難,不畏艱苦,親自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先後為學生開設了6門專業課。課後或假期間,他還帶領學生上山下礦井,指導各種實習,增強同學實踐工作能力。在上山和下礦井的過程中注意採集標本,收集各種具有特點的標本,親自帶回來作學生的實習材料。由於他勤奮的努力,標本逐漸豐富,布置成完整的“煤田地質陳列室”。這不僅方便了廣大同學的使用,而且接待了外國專家,並成為中學生科學教育的良好場所。韓德馨治學嚴謹,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在平日教學過程中,他注意學生科學基礎的訓練和人文科學培養,要求學生不僅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還要有較強的科研意識和工作能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求實學風。他說,治學像金字塔一樣,既要高也要廣闊的基礎。他認為一所健全的大學,要注意文、理均衡發展,融合科學與人文精神,培養學生既有靈活的思維與學習方法,也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求實的學風,這樣才能使學生博學善思,勤于思考,勇於探索。
韓德馨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煤田地質專家多洛辛來華講學,系統介紹了蘇聯的科學成就。他們撤走以後,中國礦業學院走自己獨立培養研究生的道路,韓德馨擔任研究生培養領導小組組長,進行培養研究生,開創我國獨立自主培養研究生的先河。
生活中的韓德馨還是一位熱心人,他曾將國家補發的工資送給學校作為獎學基金,並寄給邊遠地區的學校。他主編的《中國煤炭地質學》一書獲獎後,他曾將這些錢向出版社買了幾十本書,送給曾經對這本書給予幫助的人。
2008年10月15日,在中國著名煤田地質學家、煤岩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教授90壽辰暨從事地質工作66周年的喜悅日子,凝聚著韓先生幾十年教育、科技成果、飄溢著濃濃墨香的《韓德馨院士學術研究論文集》,正式由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學術著作

時間名稱備註
1959年
參與編寫
1974年
主編
1978年
《中國煤田地質學》(上、下冊)
編委會副主任、主編
1996年
《中國煤岩學》
主編
《地質力學理論在煤田地質工作中的套用》
《中國聚煤作用特徵及其演化規律》
《雲南祿功泥盆紀角質殘植煤的煤岩研究》
《論煤中伴生元素的成因類型》
《中國泥盆紀聚煤作用及演化》

學術兼職

國家發明獎勵委員會地礦專業評審委員;
韓德馨
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煤岩學組副組長;
北京地質學會常務理事;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中國泥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術語地質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煤炭部技術委員會委員和工程技術幹部職稱評定委員會地質組副組長;
國家沉積學會會員。
歷任國家發明獎勵委員會地礦專業評審委員、煤炭部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會常務理事、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煤炭學會泥炭與腐植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重點實驗室“煤炭資源特性研究”學術帶頭人。
中國礦業學院煤田地質勘探教研室主任;
中國礦業學院煤田地質系副系主任;
中國礦業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國家重點學科“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學術帶頭人;
國家教委重點專業實驗“煤炭資源特性研究”學術帶頭人;
中國礦業大學煤田地質與勘探重點學科及專業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地球與測繪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

獲獎情況

1981年,獲得優秀科技圖書獎;
韓德馨
1988年,獲煤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9年,獲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1992年,因從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績顯著受到國家教委的嘉獎;
主編《中國煤炭地質學》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
科研項目《地質力學理論在煤田地質工 作中的套用》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

榮譽稱號

部級先進工作者;
1990年,被國務院授予“有貢獻的早期回國專家”;
1992年,因從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績顯著受到國家教委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榮獲中國地質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

人物評價

韓德馨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歸國學者。作為新中國煤田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長期從事能源礦產、沉積環境及聚煤規律、煤岩學及煤地球化學研究與教學工作。
2008年10月,在韓德馨教授90壽辰暨從事地質工作66周年之際,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發來賀信,寫道:您長期從事煤炭資源開發和煤田地質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為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您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
半個世紀以來,韓德馨獻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為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科學研究和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曾先後榮獲國務院授予有貢獻早期回國專家榮譽、國家教委的獎勵、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等諸多獎勵和殊榮。
他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系,編寫了我國第一部《中國煤田地質學》、《中國煤岩學》。
韓德馨教授幾十年來教書育人,科研成果卓著,多次被評為校、部級先進工作者。

人物影響

1998年在80壽辰時,韓德馨教授又拿出多年積蓄的稿酬和各項獎金,設立了“韓德馨獎學金”,以獎勵中國礦業大學地質專業的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