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剛

韓德剛

韓德剛(1926年4月15日 - 2017年2月16日),男,物理化學家、化學教育家。出生於遼寧大連,祖籍天津。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1950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同年留校任教工作,先後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院醫預系教師,北京大學化學系講師、教授、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1992年7月退休。

韓德剛教授長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曾獲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及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培養了大批化學人才。他多年從事化學動力學研究,在高溫氣相反應和生物分子液相快反應動力學,非平衡態熱力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德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大連
  • 出生日期:1926年4月15日
  • 逝世日期:2017年2月16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輔仁大學、北京大學 
  • 祖籍:天津
韓德剛-履歷,韓德剛-教學生涯,1952年 - 1954年,1978年,韓德剛-成就及榮譽,韓德剛-建立實驗室,韓德剛-社會活動,韓德剛-主要著作,

韓德剛-履歷

1926年4月15日 出生於大連市,祖籍天津。
1944-1948年 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學習。
1948-1950年 北京大學研究生。
1950-1952年 北京大學醫學院醫預系助教。
1952-1956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助教。
1953-1954年 北京鋼鐵學院物理化學教員。
1956-1992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講師(至1979年)、教授、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1982-1991年)。
1983年2月至1983年8月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教授。
1985年至今 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
1986年至今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1987-1995年 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90-1995年 國家教委首屆化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物理化學教材建設組組長。
1991-1994年 任北京化學會第十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1991-1997年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2年7月 退休。
2017年2月16日 在北京藍旗營家中去世。

韓德剛-教學生涯

1952年 - 1954年

1952年,韓德剛任黃子卿教授所授物理化學課的助教,深受黃先生教學嚴謹和一絲不苟的作風的教誨,自認獲益匪淺。1953 年,經周培源教授介紹,借調至鋼鐵學院講授物理化學並協助建立物理化學教學組。1954年回至北京大學化學系,開始擔任化學系物理化學基礎課的教學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北京大學長達30年的教學生涯。
韓德剛 物理化學書籍韓德剛 物理化學書籍

1978年

韓德剛在教學中重視鑽研教學內容,常常為了弄清一個概念而閱讀大量文獻資料。例如為講活化能的概念,曾仔細閱讀了Arrhenius在1889年於德國《物理化學雜誌》上發表的原始論文。他非常重視化學史,認為它可以啟發人的科學思想。因此在課堂上,他常介紹著名化學家成功的事跡來激勵學生。他經常注視學科的新的進展,並適當地把它反映到教學中。早在1978年,在研究生的化學動力學課中,他就介紹過分子反應動態學的基本內容並強調了單分子反應理論在當今化學動力學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不主張隨意地把新進展納入基礎課中。學生反映他講課基本概念清楚,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效果好。他認為,教學經驗主要是學生提供的,如果沒有年復一年地思考學生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並尋求正確解答,一個教師就不會有什麼教學經驗。所以,談到教學經驗,他認為,教師應當感謝他的學生。在最初教課時,他曾把自己所知全部講給學生,但效果不佳。後來,他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教訓,認為一個教師在教學上逐步變為成熟的標誌之一是:內容越講越少,最後突出了最基本的內容。他雖教書多年,每次課前還是認真準備,盡力做到他所力求做到的一句話:“課堂上一句話至少要有一百句話為後盾”,否則這句話就軟弱無力。這一百句話他認為包括科學研究給予一個人的思路;廣泛的知識和新的學術進展。韓德剛除擔任教課工作外,還進行了大量教學研究,編寫了教材和化學史資料。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韓德剛-成就及榮譽

他和高盤良合編的《化學動力學基礎》一書曾獲得1992年國家優秀教材獎,他和高執棣、高盤良由於教學和教學研究工作突出而獲得1993年國家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而且早在1979年,由於韓德剛長期擔任主要基礎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教學成績突出,被批准從講師越級提升為教授。

韓德剛-建立實驗室

1963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建立化學動力學教研室,韓德剛被任命為教研室主任,室中有一批年輕有為的同志,開始進行烴類低溫氧化動力學,主要是對冷焰的研究。長遠的目標是自由基快反應動力學的研究。當時曾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存浩教授的協助下,建立了一個小型激波管裝置。但不久,社教運動和“文化革命”相繼發生,此項研究被迫停止,教研室也被撤消。
1983年,韓德剛與楊惠星等參加國家科委關於煤的燃燒和化學的研究項目。曾對煤的模型化合物如四氫萘的高溫高壓熱解反應動力學進行過研究。為了提高反應儀器的時間分辨,他和楊惠星等在北京大學力學系的協助下,在全國高校中首次研製成功一台利用反射擊波加熱的單脈衝化學激波管裝置,可以測量半衰期在毫秒(10-3秒)級的高溫(1000~2500K)化學反應。為了獲得更高的時間分辨,1986年,又自行研製一台用雷射紋影為檢測手段的雷射紋影激波管裝置,時間解析度可達微秒(10-6秒)級。這兩台裝置已在1987年底通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參與由北京大學主持的鑑定。利用這兩台裝置,他們進行了與燃料燃燒有關的有機物如環氧乙烷環氧丙烷丙烷異丁烯等高溫裂解和異構化反應的動力學研究。這些研究提出了以上化合物高溫裂解的自由基反應機理,特別是得到了各原料化合物裂解時第一步基元反應的動力學參數。利用計算機模擬得到了各反應中間物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還證明了在上述反應中自抑制現象並不顯著。1993年出版的物理化學年鑑曾引用過此項研究工作。此外,他們還利用止流裝置對與生命現象有關的液相快反應進行了研究,如超氧離子與嘌呤類化合物的反應動力學。這個實驗室至1992年共培養了16名研究生。

韓德剛-社會活動

韓德剛除擔任教學和科研工作外,還熱心參加社會工作。他曾任高教部化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物理化學教材編審組組長。首屆國家教委化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物理化學教材建設組組長,負責建議和審定物理化學教材出版工作。他和傅獻彩印永嘉鄧景發主編的《物理化學教學文集》受到國內外的重視。1990年,他受國家教委高教司委託任全國高師系統物理化學習題庫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他還被聘為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屆學術委員,地質礦產部地球化學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1991年,他當選為北京化學會第十三屆理事長,曾負責組織並主持在北京召開的華北五省市第五屆化學會學術報告會。在他擔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期間,曾負責組織物理化學名詞的審定工作。此外,他是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曾任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他還被聘為河南師範大學和山東建材工學院的兼任教授。

韓德剛-主要著作

1 韓德剛,印永嘉.關於活化能的幾個問題.化學教育.1981,增1:62
2 楊曉林,韓德剛.關於原子複合反應動力學.化學通報.1983,12:27
3 楊曉林,楊惠星,韓德剛.四氫萘熱解應動力學研究.物理化學學報,1985,1(3):249
4 韓德剛,高盤良.《化學動力學基礎》.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 楊惠星,陳華,韓德剛.化學激波管測定環氧乙烷異構化生成乙醛的速率常數研究,化學學報,1989,47:941
6 陳華,楊惠星,韓德剛.非縫合條件下激波管中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力學學報,1989,21(16):7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