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多年的努力,韓國已基本建立起了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創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與已開發國家的科技差距不斷縮小。韓國的成功有許多機緣,但技術進步顯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書以政府、企業、產業為分析單元,闡述了韓國通過有選擇的技術學習來實現從引進到創新的技術進步過程及影響因素,深入分析了其科技發展政策和科技創新模式,為後發經濟體技術創新戰略的制訂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韓國科技發展模式與經驗:從引進到創新的跨越
- 又名:中國地方社會科學院學術精品文庫·浙江系列
- 作者:李東華
- 頁數:380
- 出版時間:2009-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作者簡介
李東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信息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韓國的經濟奇蹟…………………………………………………………………1
第二節 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創新——技術跨越的意義…………………………………3
第三節 韓國技術發展所揭示的引進與創新關係………………………………………5
第二章 韓國的科技發展與科技競爭力………………………………………………………8
第一節 韓國科技發展的基本過程………………………………………………………8
一 韓國技術引進的歷史回顧………………………………………………………9
二 韓國的自主創新能力……………………………………………………………15
三 韓國科技競爭力現狀分析………………………………………………………22
四 韓國科技發展的新趨勢…………………………………………………………29
第二節 從引進到自主創新的技術跨越路徑分析………………………………………31
一 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努力提高國產化率…………………………………………32
二 重視消化吸收,提高本國技術開發能力………………………………………33
三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由追趕到跨越………………………………………35
四 通過技術貿易,不斷增強經濟實力……………………………………………37
五 打造堅實的人才隊伍……………………………………………………………40
第三節 韓國科技發展的主要特點及國際比較…………………………………………43
一 正確選擇技術引進方式…………………………………………………………43
二 政府在科技發展中占主導地位…………………………………………………44
三 始終把提高本國競爭力作為技術引進戰略和科技政策的核心………………45
四 推行“以大敵小”的外圍專利戰略……………………………………………46
第三章 韓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48
第一節 韓國的科技管理體制……………………………………………………………48
一 韓國科技管理體制的形成………………………………………………………48
二 韓國的科技管理機構與職能……………………………………………………51
三 政府科研項目和計畫的管理……………………………………………………55
第二節 韓國的科技創新政策……………………………………………………………59
一 韓國科技政策的演變……………………………………………………………59
二 21世紀:面向未來的韓國科技政策……………………………………………66
第三節 韓國科技創新政策的推進體系…………………………………………………70
一 實施科技發展趨勢預測調查……………………………………………………70
二 完善技術創新支持體系…………………………………………………………76
三 建設共享型技術創新體系………………………………………………………84
第四章 韓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88
第一節 韓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現狀特徵………………………………………………88
一 韓國企業的主要特徵……………………………………………………………88
二 韓國企業技術水平及創新能力…………………………………………………92
第二節 韓國企業的創新網路……………………………………………………………109
一 開放式創新與企業創新網路形成的背景………………………………………110
二 韓國企業的創新網路及其特點…………………………………………………113
第三節 韓國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的形成………………………………………………119
一 韓國產學研合作政府政策的演變………………………………………………120
二 韓國產學研合作的現狀與主要形式……………………………………………123
三 韓國產學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28
第五章 韓國的產業技術進步…………………………………………………………………136
第一節 韓國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136
一 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演變………………………………………………………136
二 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優勢演變…………………………………………………143
第二節 韓國產業技術政策演變及趨勢…………………………………………………148
一 產業技術政策發展的基本過程…………………………………………………148
二 產業技術政策的評價……………………………………………………………153
第三節 韓國產業創新特性與競爭力水平………………………………………………155
一 半導體產業………………………………………………………………………155
二 汽車產業…………………………………………………………………………167
第六章 韓國的智慧財產權戰略與管理…………………………………………………………179
第一節 韓國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形成與演變………………………………………………179
一 韓國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形成過程…………………………………………………179
二 韓國智慧財產權制度的發展特點…………………………………………………183
三 韓國智慧財產權發展現狀與趨勢…………………………………………………185
第二節 韓國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及實施……………………………………………………197
一 世界智慧財產權發展趨勢…………………………………………………………197
二 世界主要國家智慧財產權發展戰略………………………………………………201
三 韓國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方向……………………………………………………202
第三節 韓國智慧財產權管理與改革………………………………………………………207
一 韓國智慧財產權的管理機構和執法體系…………………………………………208
二 韓國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體系的改革……………………………………………211
第七章 全球競爭時代韓國科技政策的戰略選擇……………………………………………216
第一節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環境的變化…………………………………………………216
一 科學技術國際秩序的變化………………………………………………………216
二 科學技術創新政策的新動向……………………………………………………218
三 全球R&D投資與未來技術發展方向 ……………………………………………224
第二節 面向2012年的韓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230
一 韓國李明博政府的科學技術基本計畫(即“577戰略”)制定的背景………230
二 “577戰略”的主要內容、框架及目標 ………………………………………231
三 “577戰略”的主要特點及意義 ………………………………………………238
第三節 韓國科學技術政策推進新動向…………………………………………………241
一 韓國中長期R&D投入及發展戰略………………………………………………241
二 增強研究主體的核心研究能力…………………………………………………248
三 創建開放型科技體制……………………………………………………………254
四 強化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258
第八章 韓國科技發展經驗對浙江的啟示……………………………………………………260
第一節 浙江與韓國科技實力總體狀況…………………………………………………260
一 科技經費投入結構及強度………………………………………………………261
二 科技人力資源情況………………………………………………………………263
三 專利水平…………………………………………………………………………265
四 技術貿易…………………………………………………………………………267
第二節 浙江與韓國科技發展模式和路徑比較…………………………………………269
一 技術引進模式……………………………………………………………………270
二 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271
三 技術創新路徑……………………………………………………………………274
四 科技政策及體制…………………………………………………………………276
第三節 韓國經驗對浙江的啟示…………………………………………………………278
一 選擇適合的自主創新戰略………………………………………………………279
二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在技術創新中的關係………………………………………280
三 制定支持自主創新的法規及政策措施…………………………………………281
四 完善自主創新體系………………………………………………………………282
五 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基點和導向………………………………………284
主要參考文獻……………………………………………………………………………………286
後 記……………………………………………………………………………………………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