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義光

韋義光(1892——1940),又名韋家瑞,字伯甫,1892年出生於海南瓊山縣(今屬海口市)。畢業於瓊山中學、廣東農業專科學校,在校期間由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畢業後,受黨派遣前往香港從事發動省港工人大罷工鬥爭,是罷工委員會負責人之一,年底被港英當局拘捕並驅逐出境,返回廣州。1926年3月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1929年調往武漢工作,不久與黨組織失去聯絡。1930年往香港找到黨組織後,被派遺到四川、上海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受中共黨組織派到東北尋找抗日聯軍。東北全境淪陷後重返上海,被派到十九路軍司令部當蔡廷錯副官。1935年後任浙江省農業廳技正、金華縣農藝學校農業機械師兼事務主任。1937年初,受黨組織派遣從上海回海南協助瓊崖黨組織開闢抗日根據地,任瓊山縣參議員、第三區區長及該區游擊大隊長,上任後創辦抗日小報宣傳抗日,委任中共黨組織推薦人員任國民黨各鄉鄉長職務,為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打下基礎。1940 年8月,為維護團結抗日協定,中共黨組織派出瓊僑回鄉服務團總團長符克和地方知名人士、中共秘密黨員韋義光為代表,前往定安縣翰林圩,同瓊崖國民黨當局共商抗日大計之時,被國民黨當局背信棄義拘捕殺害。謂之“符·韋血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義光
  • 別名:又名韋家瑞,字伯甫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40年
  • 出生地:海南瓊山縣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韋義光,原名家瑞,字伯甫,1892年出生於瓊山縣三江鄉美和村,父親崇良,思想較開朗,人生高大、魁偉雄壯。清朝末期,拜過師傅,學得一手好武功,被各村莊的農民兄弟稱為“拳師傅”。平生務農,在農閒時傳教些武功。母一貫在鄉耕種,沒有生育能力,父在五十歲上才娶一個小老婆,以圖傳宗接代。後生一男孩,就取名家瑞。
韋義光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生性聰穎,自小好讀詩書。父親思想較開明,雖家境窘迫仍堅持讓義光上私塾,後義光考入瓊山中學讀書。在校期間,他受革命黨人和進步刊物的影響,思想上逐漸傾向於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1924年底,韋義光以較好的成績考入廣東大學農學院(中山大學前身)就讀。上學的路費、學資多為村中親友及村里旅居海外的僑胞捐助。當時的廣州,是革命的大本營,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各種進步刊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共產黨人在學校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思想,在進步青年學生中開展活動。韋義光耳濡目染,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轉變,進而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民主革命鬥爭中去。後來,因家境困難,學資不繼被迫中途綴學,回鄉從事農田勞動。但是,強烈的求知慾,使他不屈從於貧困,革命的火種已在他心中紮下了根。韋義光毅然說服家人,變賣部分田產,並在親友和村中僑胞的贊助下,再次前往廣東大學農學院完成學業。不久,經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積極從事黨組織指派的革命工作,在學生、工人中穿梭演說,發動學生、工人參加學運、工運。民國14年7月(1925年),《瓊崖改造同志會》月刊第四期登載了他創作的《勤農歌》,詩中表達了他熱愛農民,願“天下大利盡歸農”的真切情感。從農學院畢業後,先奉命到浙江省農業廳當技正,後又受黨之命到金華地區工作,家屬住金華鴨塘村,韋義光本人則職屬金華農藝學校,任農業機械師,公開身份搞農業技術,實際做黨的工作。
1937年,“蘆溝橋事變”發生,日本軍國主義者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華北大地。國內輿論譁然,要求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根據革命鬥爭的需要和黨組織的·安排,1937年端陽節前後,韋義光同志攜帶愛人、孩子回到瓊山縣美和村,並從金華帶回組織介紹信同當時在本地從事我黨地下工作的王雁秋同志接上關係。不久,上級批准他參加三區委領導,負責民運。他一面在農村務農,一面在三江保生堂國茶店當中醫,靠診病維持生活及籌集活動經費,並以醫為業作掩護,做聯絡上層工作。1938年底,曾參加廣州暴動,後回瓊成為紅軍師長的梁秉樞(瓊山縣演豐人),接替陳偉章當國民黨瓊山縣長。韋義光和梁秉樞是老相識,黨組織根據這一情況,指示韋義光同志儘快同梁秉樞拉上關係,並儘量爭取打入國民黨權力機關,以便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黨的工作,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根據黨組織的指示,韋義光與王雁秋同志遂帶著特殊使命到瓊山縣府城找梁秉樞。老友重逢,大家相見很高興,攀談敘舊之餘,梁叫韋在縣府當個小職員﹐韋不想當小職員,提出做第三區區長。當時三區區長是陳名傑,文昌鋪前人,也有後台。梁叫韋義光回區發動民眾告發陳名傑。韋、王回區後,通過積極活動,發動三江、新埠、金堆等鄉幾千民眾簽名告發陳名傑。韋義光同王雁秋親帶呈文到縣府交給梁秉樞,梁立即傳令陳名傑。陳到縣府後,梁命人把他暫關入拘留所中,同時任命韋義光為第三區區長兼第三大隊長。這就是韋義光以中共秘密黨員身份任國民黨瓊山縣第三區區長及第三大隊長的由來。韋義光同志任區長後,接受了三區署的印信槍枝,並收集三江、新埠、金堆等鄉的槍枝,成立了擁有兒百支槍的第三大隊,韋義光任大隊長,並安插、任用我黨員和進步人士在其中任職。地下黨員王雁秋被任命為第三大隊政治領導人,韋學仕任區指導員。爾後,韋義光以區長名義任命三江、金堆、新埠、馬浚蕾、演豐、茄萵、塔市、湖山、溪尾等鄉鄉長,這些鄉長大多數都是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為我黨壯大革命力量,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8年“西安事變”後,團結一致,共同抗日,已成了大勢所趨。1938年下半年,日艦竄犯榆林港,形勢嚴峻。出於形勢所迫,以及我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瓊崖國民黨當局終於接受了我黨提出的獨立自主的原則。我黨也在獨立自主的原則下作了一些讓步。1938年10月22日,瓊崖國共兩黨談判達成了協定,至此,瓊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I939年6月,新任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吳道南來瓊,積極推行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破壞瓊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掀起了反共逆流。
從1939年秋天開始,瓊崖國民黨頑固派到處散布謠言,誣衊共產黨軍隊,刁難、迫害愛國進步人士,反共磨擦事件不斷發生.瓊崖特委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從抗日大局出發,除了動員抗日軍民和愛國進步人士掀起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的民眾運動,同國民党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外,還幾次派代表向國民黨當局交涉,希望國民黨頑固派停止反共活動,共同堅持瓊島抗戰。1940年8月,瓊崖特委決定委派瓊僑回鄉服務團總團長符克同志,地方知名人士、我黨秘密黨員韋義光同志為談判代表,前往當時瓊崖國民黨首腦機關臨時所在地一一定安縣翰林墟,同國民黨商議抗日物資分配辦法及共商抗日大計。八月里的一天,瓊崖特委指派的八人手槍隊護送代表到達翰林墟邊,並Y獲贈鋼筆。待手槍隊去接代表時,路上聽到了槍聲,知大事不好,以後訊息陸繼傳來,符、韋兩位談判代表抵達翰林時,國民黨頑固派當局非但沒有半點誠意,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國家民族大局於不顧,悍然拘捕並槍殺了符克、韋義光同志,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符·韋”慘案。
韋義光
符克、韋義光革命烈士紀念碑
近年,海南省新建了符克、韋義光革命烈士紀念碑,由定安縣人民政府於1990年3月投資0.5萬元建成。該碑坐落在定安縣翰林鎮翰林村加露嶺,占地1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平方米,紀念碑為四方柱體,高4米,寬2.1米。該碑正面雕刻著“符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記載:1940年8月15日,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總團長符克和國民黨瓊山縣第三區區長韋義光,為了團結抗日,搞好國共兩黨合作,受瓊崖特委的指示,赴定安縣翰林墟與國民黨瓊崖行政督察公署、守備司令部的首腦吳道南等人商議加強合作共同抗日,以及抗戰物質分配的問題。當天夜裡被吳道南派兵殺害,壯烈犧牲。製造了當年駭人聽聞的“符、韋血案”。2006年3月,定安縣人民政府撥款1.7萬元進行維修,修繕後的紀念碑給後人提供一個長久性的革命傳統教育場所。1990年被列為縣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