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氏庫蚊,Lophoceraomyia wilfedi Colless,1965,蚊科庫蚊屬的一種山區蚊種,垂直分布於海拔500-1500m之間; 幼蟲孳生於池塘、泉井、臨時積水; 成蚊通常棲息於孳生地附近的灌叢、草叢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氏庫蚊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雙翅目
- 科:蚊科
- 亞科:庫蚊亞科
- 族:庫蚊族
- 屬:庫蚊屬
- 亞屬:簇角蚊亞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原始文獻,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雄蚊前足股節端1/3-1/2前面有約15-20根長毛形成不規則的毛叢。喙假關節腹面無長毛。
形態描述
雌蚊棕褐中小型蚊,翅長2.8-3mm。頭:頭頂正中覆以淡黃色窄彎鱗和棕色豎鱗;上眼緣具灰白寬鱗形成窄邊;後頭具暗棕色豎鱗;兩頰具白寬鱗區。觸角、喙和觸鬚均棕褐。觸鬚約為喙長的1/4,喙基毛4根。食竇甲:食竇弓側突不顯著,中突不明顯,食竇甲齒44-50個,梭形而端尖。胸:前胸前背片暗褐,光裸或具1-2片淡鱗;後背片光裸,具後背鬃3根。中胸盾片體壁棕黃,蓋以中度密集的棕褐窄鱗;小盾片淡棕,具淡黃色細鱗。胸側板黃棕,前胸側鬃4-5根。中胸腹側板上角有或無少數淡鱗;中胸下後側鬃1-2根。翅:翅鱗棕褐,縱脈2.1和2.2的羽鱗窄線狀。足:後股基1/4色淡,端3/4腹面具一寬縱淡條。各足脛、跗節全暗。腹:腹節背板暗棕。各節端部較淡。腹板淡黃。
雄蚊形態似雌蚊。但觸鬚略長於喙,節2側背面有一排暗色短毛;節3較粗,基1/4腹面有若干小毛;喙假關節腹面無腹毛叢。唇基毛約10根,細短。前足股節前面端1/3-1/2有15-20根排列不規則的長毛叢。觸角鞭分節5-10均特化;鞭分節5有8-12根基1/4寬和端3/4細的鱗狀毛,其長度伸達鞭分節9,其背面有2-9根長毛,腹面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371
有5-7片短鱗伸達鞭分節6;鞭分節6有一約10餘根扭曲的毛簇;鞭分節7有大小各一的扭曲毛簇;鞭分節8有一較長而末半上彎的毛簇,其背側有若干小毛;鞭分節9具3-5根鱗狀毛和若干短毛;鞭分節10有或無3-4根特化不明顯的長毛。尾器:腹節Ⅸ背側葉小,各有3-4根剛毛。抱肢基節長圓錐形,內背緣具5-6根亞緣毛和約10根短緣毛。亞端葉三棒正常,約等長,前棒末端呈鉤狀;後部毛組有一較長的窄葉片、1根片狀毛和約5-6根刀狀毛;背基毛髮達。抱肢端節正常,亞端指爪較小。陽莖側板外葉發達,近半圓形,末半背面具眾多小齒;內葉不發達,具端齒突。肛側片刺冠由扁粗刺和細尖刺組成,肛毛3-4根。
幼蟲頭:觸角與頭約等長,全長具小刺,1-A著生於近乾端1/3處;2, 3-A亞端位。頭毛1-C粗刺狀,色暗,長度約為其毛基的3/4; 4-C細短單枝;5, 6-C分2芒枝,超出唇基前緣;7-C分5芒枝;10-C分2枝;11-C分4枝;12-C分6-8支;13-C常分4-5支;14, 15-C分3-5短枝;16, 17-C發達。頦中齒兩側各有6-7個齒。胸:體壁無小刺。前胸毛1-3P單芒枝,3-P明顯短於1, 2-P; 4-P分2芒枝;7-P常分2芒枝;8-P單芒枝;14-P單枝;中胸毛1-M長單枝,與3-M約等長;8,9-M分4-5枝;後胸毛7-T常分6枝;9-T分5, 6枝;13-T通常分5枝。腹:腹毛6-Ⅰ,Ⅱ分3芒枝;6-Ⅲ-Ⅵ分3-4芒枝;7-Ⅰ分2芒枝;1-Ⅲ-Ⅵ通常分4枝(3-4)。櫛齒45-51個,排成一齒區,各齒端圓而具繸。呼吸管細長,指數12-13,約為尾鞍的5倍長;梳齒9-11個,末段間距大,每個梳齒具5-7個側牙;1-S4對,各分2枝,偶單枝,均短於著生處管徑。腹節Ⅹ體壁具微刺。腹毛1-Ⅹ分3-4枝;2-Ⅹ通常分3枝(2-3);3-Ⅹ單枝;4-Ⅹ 12-14株。
生活習性
韋氏庫蚊系一山區蚊種,垂直分布於海拔500-1500m之間。幼蟲孳生於池塘、泉井、臨時積水。國外也曾報告發現於熱帶雨林的動物蹄印(Sirivanakarn,1977)和樹洞積水(Bram, 1967)。成蚊通常棲息於孳生地附近的灌叢、草地中。
原始文獻
J. med. Ent. 2:297
分布範圍
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