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柰

韋柰

韋 柰,男,1946年5月生於廣東省廣州市,我國著名文學家俞平伯之外孫。著名鋼琴教育家,原北京舞蹈學院鋼琴教研室主任、中國舞系、中國民族舞劇系副系主任,首屆 “全國藝術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賽”創始人之一。以鋼琴為主專業,師從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音樂學院教授周廣仁先生。從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唐宋詞的研究上有一定的造詣。其小說、散、雜文,在多家報刊、雜誌發表,多次獲獎。其文學作品多次獲獎。

基本介紹

人生經歷,大氣晚成,個人成就,

人生經歷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的副院長韋柰先生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多才多藝、博學強記、瀟灑脫俗,是一位全能型的藝術教育家。他是學院的“大管家”,是廈門 演藝學院院長呂藝生身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出生於文學世家,家學淵源,從小又受到他外公、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的耳提面命的教育與藝術薰陶。他的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名門閨秀,天賦異秉使他成了早慧的神童。稚氣未脫,數百首唐詩宋詞便朗朗上口;年方弱冠,即便覽古今中外文學名著。
6歲習琴的童年經歷使他養成的對音樂的熱愛,這既是他一生的遺憾,也是他奮起的支柱;農村的生活和農民的質樸則使他形成了誠實待人、真心對人的信條。
文化大革命使大批有志青年受到了內心極大的挫折和振盪。1966年正值青春年華的韋柰被送到了農村,與許多絕望的年輕人一樣,他也一度消沉,不過母親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母親對他說,“任何事情永遠都處在變化中,別等到變的時候後悔”。所以韋柰雖然非常遺憾自己沒能成為鋼琴家,但是農村12年的生活磨練卻使他具備了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的堅強毅力和對生活執著的精神。他開著拖拉機把鋼琴拉到了農村,在別人聊天打牌時,他練琴;在別人沉睡夢鄉時,他學習英文。就這樣當北京舞蹈學院招收鋼琴老師時,他抓住了機會。
1981年與離散30餘年的父親終於在香港謀面,不過香港人的生活使他沒能找到精神生活的根基,他又一次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伴隨他成長的土地。

大氣晚成

舞蹈學院的經歷是他個人的奮鬥歷程。他明白“乾一行,愛一行”是多么重要,他也明白一個沒有舞蹈根基的人在舞蹈學院立足有多大的困難,所以他重又回到音樂學院進修,師從周廣仁教授,同時埋頭鑽研舞蹈,長期積累下音樂和文學的修養很快接近了舞蹈。在舞蹈學院歷來都有一個不太好的傳統,即: 將“鋼琴老師”稱為“鋼伴”,誰都沒有想到這位不懂舞蹈的外行竟然看出了舞蹈的門道;誰也沒有想到他竟然當上了舞蹈學院專業系的副系主任;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韋柰成為了著名的“桃李杯”舞蹈比賽的初創者之一。

個人成就

也許是他博覽群書、文學功底深厚,也許是他對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興趣的涉獵,韋柰先生對藝術已達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境界。以至於產生了許多精警獨到的見地與卓識。為了創造與實踐新的藝術教育之路,他曾應芭蕾舞藝術家鐘潤良之聘,擔任了“潤良舞蹈藝術學院”常務副校長。為了舒展其更遠大的抱負,開拓更寬闊的藝術教育領域,他又不惜辭別了京華,挾帶著燕趙慷慨之士的豪氣,蒞臨海闊天空、鐘靈毓秀的鼓浪嶼一展身手,以籌壯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