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傑三

韋傑三

韋傑三(1903~1926),號繼文,曾用名崎卉、守愚。壯族。廣西蒙山人。幼年入私塾讀書。1917年秋考入梧州道立師範。1919年春前往廣州,考入培英中學半工半讀,並任校刊《培英雜誌》編輯和校學生自治會幹事。1921年轉入東南大學附中任學生自治會周刊編輯。1923年夏,因家庭生活困難輟學,回蒙山縣立中學任教。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學英文系,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鬥爭。1925年秋,上海大學被封閉後,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學習。1926年3月18日,參加北京各界民眾在天安門舉行的抗議八國通牒的國民大會和示威遊行,遭到段祺瑞反動政府的屠殺,身中4彈,於3月21日犧牲。時年23歲。

他是一名清華學子,以一個青年學子的遠識與憂患,挺身於民族危難發端之時,不惜為救國而赴湯蹈火;他是一位向“惡社會”挑戰的作家,是壯族現代史上第一個為民主革命而犧牲的愛國知識分子。

他是魯迅先生《紀念劉和珍君》中所讚譽的“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他是朱自清教授在《悼韋傑三君》中反覆稱讚和懷念的“一個可愛的人”,“年紀雖輕,做人卻有骨氣”。

基本介紹

  • 本名:韋傑三
  • 別稱:韋崎卉、韋守愚
  • 字號:號繼文
  • 所處時代:民國時期
  • 民族族群:壯族
  • 出生地:廣西蒙山
  • 出生時間:1903年
  • 去世時間:1926年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獻身民族,後世紀念,後人著傳,清華斷碑,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韋傑三,廣西蒙山縣新圩鎮新圩街人,一位熱血沸騰的作家,一名大無畏的愛國知識分子。
1903年1月5日,韋傑三出生於桂東小城蒙山縣新圩鎮新圩街一個貧寒的家庭,1歲多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由祖母撫養長大。他8歲就讀於村裡的私塾,10歲入讀新圩初等國小,12歲升縣立高小。他自幼聰明好學,在高小期間就閱讀了《少年》《學生》等進步刊物,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畢業後,他到古排國文專館讀了一年書,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便輟學到古排國小當教員,那年才16歲。
1919年秋天,韋傑三考入梧州省立師範學校就讀,一年後畢業。1920年,他籌借了三十元錢前往廣州,先是到慕黎英文專館就讀,半年後又考入廣州培英中學。在學校里讀書求學的韋傑三,正好處在偉大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全國性的反帝、反封建和抵制外國列強的愛國運動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高漲的學生運動熱潮中,他一邊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同時積極從事社會工作,曾經擔任校刊《培英雜誌》的編輯和學生自治會幹事等職。
1922年夏,他回到家鄉蒙山作了為期10天的通俗演講,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發動家鄉的有志青年外出求學。為了實現他在鄉間創辦“模範學校”的抱負,1923年他轉學到東南大學附中,任學校自治會《周刊》主編。因為在《周刊》中評論校政,觸犯了學校當局,唯讀了半年就被迫轉學到吳淞中國公學讀書。1924年,他因為生活困難而輟學,不得不返回家鄉,擔任蒙山縣立中學英語和音樂教員。期間,他和校長蔡挺生、進步教師黃成業合股開辦“源生和”書店,經營一些進步書刊,如《響導》周報、《新青年》、《湘江評論》等,還主編縣立高小出版的《學生周刊》,傳播科學民主新思想。從1915年到1923年4月,他寫下了許多表達思想抱負以及向“惡社會”挑戰的詩文,總計有兒童文學作品138篇、短篇小說4部、雜文21篇,另外還寫有《兒童文學分類法》1部、譯作《童話集》21篇、譯作《西洋兒童詩集》24首。
1924年,中國轉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5月4日,蒙山縣立高等國小為紀念“五四運動”5周年,數百名師生舉行集會,韋傑三和黃成業等人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他們刊出牆報,走上街頭演出,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對軍閥統治,宣傳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抱著讀書救國的宏願,那年秋天他籌措了一筆費用到上海求學,考入進步力量較強的上海大學,在英文文學系學習。
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後,上海大學被英國人用武力強行封閉。在那期間,韋傑三與上海大學的同學們奔波於上海的大街小巷進行講演,發動民眾對死難者進行募捐。在鬥爭激盪的日子裡,韋傑三還通宵疾筆寫文章發表在上海的進步報刊上,聲討帝國主義的罪行,表達對工人運動的吶喊和支援。他還創作出許多詩歌,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緒。上海學生會成立時,他積極加入學聯組織,與工商界聯合會人士一起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在那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惡劣形勢下,韋傑三並未被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鎮壓嚇倒,他失學退回家鄉卻並沒有滯留下來,而更激發他“讀書救國”的強烈心愿。那年秋天,北京的清華學校增設大學部,招收新制大學本科一年級新生,韋傑三毅然赴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獻身民族

韋傑三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一直熱心於從事學校和社會的服務工作,對學校里和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敢於直言抨擊。1926年3月,美、日、英、法等八國以“大沽口事件”為藉口,向北洋政府提出 “懲凶”、“賠償”等無理要求,並發出最後通牒,限令48小時內答覆。
面對美國、日本等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段祺瑞政府屈服於壓力,表示要遵守不平等的《辛丑條約》,撤除海口封鎖。這激起了京津人民極大的憤怒,反帝情緒非常高漲。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共產黨人李大釗、趙世炎、陳為人、陳毅等領導下,在天安門前舉行“反對八國通牒國民示威大會”。會後舉行遊行示威,有2000多人參加,其中有幾隊工人和農民,一隊廣東外交代表團,一隊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的人,還有一隊留日歸國學生團,其餘絕大多數是北京各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清華大學的同學則統一參加了遊行抗議。韋傑三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他手舉小紅旗,帶頭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嚴正駁復最後通牒”等反帝口號,還邊走邊散發傳單。
遊行示威隊伍到達獅子胡同的時候,段祺瑞政府的衛隊向手無寸鐵的愛國民眾開槍射擊,當場打死26人、傷200多人。韋傑三腹部連中四彈,當即倒在血泊中,被同學們救出送往協和醫院。他在昏迷中仍然怒罵“段賊”,念念不忘祖國振興富強,說:“我心甚安,但中國快強起來啊!”3月21日凌晨,這位愛國志士停止了呼吸,年僅23歲。
3月22日,清華大學派代表到協和醫院起靈,步行護送靈柩回校,他們高舉寫有“殺盡國賊”等標語的白布旗幟抬棺遊行。清華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在西門列隊迎祭,當天舉行追悼大會,並寫了“碧血濺都門,丹心照清華”的輓聯,表達了清華大學師生對他的悼念和愛戴。
韋傑三的英雄事跡傳回家鄉,蒙山縣城1000多民眾集合舉行追悼大會,縣立高等國小校長蔡挺生淚濕悼詞,代表家鄉人民對他進行深切悼念。
清華大學為了將韋傑三短暫一生的遺著留傳後代,特別編輯出版了《韋傑三文集》;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也將韋傑三編入《壯族現代文學史》,介紹他的生平和主要著作。1957年,清華大學在圖書館的草坪上豎立了一根由北京圓明園舊墓址移來的、已經斷折了的白色大理石柱,旁邊有一塊石板,銘刻著韋傑三的主要事跡。

後世紀念

後人著傳

清華大學為了將韋傑三烈士短暫一生的遺著留傳後代,編輯出版《韋傑三文集》。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將韋傑三編入《壯族現代文學史》,介紹了韋傑三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清華斷碑

清華大學校園中的“三·一八”烈士墓址的旁邊,有一根大理石斷柱,人們稱之為“三·一八”斷碑。這根斷碑,與紀念聞一多的“聞多”亭和紀念朱自清的“自清”亭毗鄰而立。
韋傑三君死難紀念碑韋傑三君死難紀念碑
這根斷碑上刻有韋傑三烈士的名字,它是中國青年為中華崛起而鬥爭的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徵。
韋傑三與“三·一八”諸烈士長眠於圓明園內。1957年,清華大學在圖書館草坪上豎立了一根由北京圓明園舊墓址移來的、斷折的白色大理石柱,旁邊有一塊石板,銘刻著韋傑三的主要事跡。柱上鐫刻著烈士臨終遺言:“我心甚安,但中國快要強起來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