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杖,漢語詞語,讀音是biān zhàng,指亦作"鞕杖"。古代刑罰之一。以鞭﹑杖責罰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鞭杖
- 拼音:biān zhàng
- 解釋:古代刑罰之一;以鞭﹑杖責罰人
- 出處:《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鞭杖,漢語詞語,讀音是biān zhàng,指亦作"鞕杖"。古代刑罰之一。以鞭﹑杖責罰人。
鞭杖,漢語詞語,讀音是biān zhàng,指亦作"鞕杖"。古代刑罰之一。以鞭﹑杖責罰人。解釋亦作"鞕杖"。出處《三國志·魏志·明帝紀》:“鞭作官刑,所以糾慢怠也,而頃多以無辜死。其減鞭杖之制,著於令。” 晉 葛洪 《抱...
“耕牛為主遭鞭杖,啞婦傾杯反受殃”,諺語,意思是比喻施恩於人,反遭禍殃。注釋 民間傳說:牧童放牛時睡著了,忽然來了一隻老虎,牛用角觸醒牧童,牧童以為牛擾了他的夢,就把牛打了一頓。又傳說啞婦的丈夫外出回來,拿起別人送來的毒酒正要飲,啞婦知道而不能說,就把酒杯打翻。她丈夫不知情,反而把她...
《梁令》三十卷的第十六卷也是鞭杖。北魏的刑罰有鞭這一項,神麚年間(428~431)崔浩定律令,規定被判刑的人可以用錢財贖免,若家貧無錢財,要加鞭二百。北齊時規定鞭刑分一百、八十、六十、五十、四十共五等,其中刑罪五等各加鞭,流罪鞭與笞各一百;又規定流罪應加鞭刑者鞭背,若需鞭五十者,要更換一次執...
棰楚 棰楚,讀音chuí chǔ,漢語詞語,指鞭杖之類刑具。亦以稱鞭杖之刑。解釋 指鞭杖之類刑具。亦以稱鞭杖之刑。棰,木棍;楚,荊杖。古代打人用具,因此引申為杖刑的通稱。出處 《漢書·路溫舒傳》:“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可得?”《韓延壽傳》:“民無棰楚之憂。”亦作“捶楚”。
啞婦傾杯反受殃。”元·無名氏 《范叔》二折:“正是那耕牛為主遭鞭杖,啞婦傾杯反受殃。”按:此條諺語,源於我國一個比較古老的民間故事:一個牧童牧牛的時候睡著了,這時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牛急忙用角把牧童碰醒。牧童醒來,不但不感激牛的恩德,反而恨牛打擾了自己的瞌睡,將牛鞭打了一頓。
據《隋書·刑法志》等書記載,其刑名有徒刑,分百日、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終身9等;鞭杖分6等:一十、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官吏犯罪有杖督之罰,其制為杖督一十、二十、三十、五十、一百。又有奪勞(奪去官吏勞績)百日杖督一百,免官加杖督一百。梁初有面,即墨刑,武帝天監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