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楊維楨詩作)

《鞦韆》元末明初詩人楊維楨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開頭兩句寫鞦韆盪下,如雲中仙女飄忽而至;第三句寫鞦韆盪上的瀟灑與驚險,剛風之力望不及之險,狀極少女之矯健與身手不凡;最後一句以誇張的手法寫鞦韆盪得之驚險與刺激。全詩僅僅攝取了一上、一下兩個動作的鏡頭,寥寥數語,生動地描寫出了一位姑娘盪鞦韆的美妙情態,維肖維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鞦韆
  • 創作年代:元末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楊維楨
  • 作品別名:鞦韆曲
  • 作品出處:《續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鞦韆1
齊雲樓外紅絡索2,是誰飛下雲中仙?
剛風吵起望不極3,一對金蓮倒插天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鞦韆:一種年輕女性所玩的器具,多設定於貴族和當權者的庭院中。
2.齊雲樓:樓名,古名月華樓。唐曹恭王所建。後又名飛雲閣。古址在舊吳縣(今蘇州)子城上。絡索:系在鞦韆上的繩索。
3.剛風:高處的風,勁風。也作“罡風”。
4.金蓮:形容女子的小足。《南史·齊東昏侯紀》載:“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後因稱女子纏過的小腳為“金蓮”。

白話譯文

齊雲樓外繫著紅色繩索的鞦韆上,是哪個從雲中飄然而來的仙女?
你看她乘風而起,盪在最高處,只見那三寸金蓮倒插藍天。

創作背景

此詩《續奩集二十詠》中的一篇,當作於元順帝至正(1341—1368年)初年楊維楨游居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時,詩人於齊雲樓內,觀樓外一女子盪鞦韆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小詩以傳神之筆,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姑娘盪鞦韆的美妙情態。
詩的首句,交待盪鞦韆的地點:“齊雲樓外”,並以“紅絡索”三個字點題。詩人沒有正面描寫姑娘如何盪鞦韆,而是在次句突發一問:“是誰飛下雲中仙?”使人仿佛看見天上的仙女從雲中飄然而來。以仙女比姑娘,可見姑娘之美;而說仙女從雲中飛下,再把她盪鞦韆於空中的輕盈之態寫活了,有這一問,情致頓生。
後兩句,詩筆轉向對姑娘盪鞦韆的正面描寫。上句,敘說盪在最高處,已見精彩;下句,具體寫她盪在最高處的形象:“一對金蓮倒插天”。以“金蓮倒插”寫人倒懸於空中,不僅形象突出,而且情致更濃,妙趣橫生。這樣,作者只對她一下一上的鞦韆表演,作了極其簡略概括的描繪,就已將一個其身姿描摹得淋漓盡致了。此外,作為常識中必須服從“天”的意志的深閨繡戶女子,作者卻形容她們的兩足“插天”,表現出對“天”的輕視和戲弄,這也是大膽的用筆。其中也包含著對青春少女的智巧與力量,對傳統禮教的蔑視和反抗。“金蓮”之露,或許也是楊維楨的著意之筆,反映出他對女性偏愛的一種深層性心理。
全詩僅僅攝取了一上、一下兩個動作的鏡頭,用“飛下”、“倒插天”等寥寥數語,便把這女子打鞦韆的嫻熟技藝和高超動作描述得形象逼真,維肖維妙,使人仿佛親臨其境。不僅如此,詩的情致還頗有唐人風味。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一對金蓮倒插天”的定格不是寫實,而以詼諧語寫其難得快活也。(《百代千家絕句詩》下冊)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孫小力:此詩的這種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筆法,以及選擇詩歌語言時審慎的思考,值得後學效仿。不過,詩人畢竟生活於那樣的時代,對於女子的觀察、描繪和欣賞,不免留有一些顯然不健康的情調。本篇中詩人對鞦韆女子的相貌、身材和妝束等未作任何描寫,單單突出她的小腳金蓮,這與當時社會的審美觀、以及他本人的“金蓮癖”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讀他的詩,不能不注意到這些。(《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遼·金·元·明》)

作者簡介

楊維楨(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放天台縣尹,後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繼升江西儒學提舉。元末避亂居富春山,後遷居錢塘(今杭州)。張士誠居浙西時屢召不赴,後徙松江,從此遨遊山水,以聲色自娛,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求教不絕。有《東維子文集》《鐵崖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