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毛蟲,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毒蛾科毒蛾屬的一種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鞦韆毛蟲
- 拉丁學名: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 別稱:赤楊毛蟲、蘋果毒蛾、午毒蛾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毒蛾科
- 亞科:毒蛾亞科
- 屬:毒蛾屬
- 種:鞦韆毛蟲
簡介,形態太特徵,生活習性,
簡介
鞦韆毛蟲屬、毒蛾科。又名舞毒蛾,俗名毒毛蟲。為害蘋果、梨、桃、李、杏、山楂、櫻桃、柿、核桃等多種果樹;亦為害桑、柳等林木。幼蟲食害葉片,有時可咬食幼果,使樹勢衰弱,影響產量。
形態太特徵
成蟲:雌雄異色。雌蛾體長25-30毫米,翅展70-80毫米。觸角櫛齒狀,黑褐色。體及翅淡黃白色。前翅有4條從前緣至後緣波狀褐色橫紋,翅中部近前緣處有一小形“>”狀紋和一小黑點;後翅近外緣有一條不明顯的條紋。前、後翅外緣各有7個深褐色小斑點。腹部肥大,尾端密生黃褐色絨毛。雄蛾體長約20毫米,翅展45毫米左右。體褐色。觸角黑褐色,雙櫛齒狀。前、後翅暗褐色,前翅前緣至後緣有較明顯的4條濃褐色狀紋,中室中央有1黑褐色圓形斑點,外緣部色較暗;後翅中部近前緣處有1橫紋,外緣部色較濃。腹部較細,腹面黃白色。
卵:球形,直徑0.9毫米,灰褐色,有光澤,堅硬。數百粒聚集成塊。卵塊形不規則,表面覆蓋較厚的黃褐色絨毛。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60毫米左右,頭黃褐色,上有褐色斑紋,正面有灰黑色“八”字形紋。胴部灰褐色,背線和亞背線黃褐色,第一至十一節背線兩側均有半球形毛疣,共11對,第1-5對藍灰色,第6-11對橙紅色,毛疣上均生有棕黑色短毛,胴部兩側各體節氣門線上各有一小紅毛疣,其上生灰褐色毛。腹部第六、七節背中央各具一翻縮腺。
蛹:雌蛹體長30-35毫米,雄蛹20-25毫米。深褐色,紡錘形。各體節背面生有黃褐色短毛叢,頭、胸背面較多。
生活習性
鞦韆毛蟲一年發生1代。以未孵化出殼的幼蟲於卵塊內在樹幹、大枝幹的陰面、屋檐及石縫等避風場所越冬。翌年5月至6月上旬孵化。初齡幼蟲有群集性,白日靜棲在葉背,夜間取食,稍遇驚動則吐絲下垂,隨風吹盪轉移為害,故有“鞦韆毛蟲”之稱。幼蟲2齡以後,白天匿居在樹皮裂縫等處,傍晚成群上樹取食。7月上、中旬幼蟲老熟後,則在枝葉間、樹幹裂縫或石塊下等處,作薄繭化蛹,蛹期10-14天,成蟲於7月中、下旬至8月羽化。雄蛾白天活動,較活潑善飛,故有舞毒蛾之稱。雌蛾體肥大,行動緩慢,常在化蛹處附近靜候交尾,雌蛾科產卵1-2塊,每塊卵有卵200-300粒,卵在當年秋季即已發育成小幼蟲,但不孵化而繼續在亂殼內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