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鞏縣盧醫廟
- 位置:鞏縣
- 別名:烈士祠
- 來源:虢太子為報恩德修建
由來,歷史沿革,歷史,
由來
歷史沿革
歷史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武漢國民政府北伐軍唐生智部與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擊退奉軍後,在鄭州勝利會師。不久,國民政府任命馮玉祥為河南省主席,他任職雖在當時的省會開封,司令部卻設在鄭州(地址在菜市街今市三院附近的浸禮會)。馮上任伊始,即發出倡議,擬在鄭州建立辛亥革命烈士祠。因當時中原一帶戰事不斷,民眾生活極其貧困,百業待興,資金匱乏,所以只好因陋就簡,在對盧醫廟大殿稍加修葺,即闢為“烈士祠”,並於1928年春舉行了首次祭典。由時任鄭州市長的劉治州主祭,參加祭典的各界人士逾百人,馮也派專員赴鄭祭祀。祠內供奉牌位20多座,多為壯烈犧牲的鄭州籍革命黨人。如名噪一時的海貢琳、金承緒、賈宗伊三人,都是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而英勇就義的。所以他們的牌位高二尺余,寬一尺,紅漆金字,位列中央,分外醒目。其餘的約20位,他們的牌位較小,多為白底黑字,列在三位旁邊。這座烈士祠,在抗日戰爭前後,確實為教化鄭州民眾、匡扶正義,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
1929年,烈士祠改為縣立女子國小校址。烈士祠遂遷至書院街路北的天爺廟正殿。第二年,又因天爺廟改作縣立女子職業學校校舍,而遷至縣衙門前的皮場廟(也稱土地廟)。抗日戰爭中,為祭慰陣亡的抗日將士,又增設新牌位若干,並改名為“忠烈祠”。同時在皮場廟門前置大漢奸汪精衛夫婦鑄鐵跪像,利用正反兩面典型,宣傳愛國思想,激發民眾抗日熱情。只是由於鄭州兩次淪陷,兩次收復,慘遭日軍數次破壞,忠烈祠幾成廢墟。抗戰勝利後,鄭縣政府及參議會也曾提出擇址重建,終因選址困難,財力拮据,加之鄭州不久解放而胎死腹中。從此,這座歷盡滄桑的烈士祠,在人們的視野中永久消失。
這個資料完全不對,用的是我列的參考資料里鄭州三中院內的老鄭縣盧醫廟的報導,而所謂“鞏縣盧醫廟”在鞏義市回郭鎮蘆醫廟村,兩個地方看地圖就知道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