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位於遼寧省鞍山市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內,是中國近現代工業遺存。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主要包括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昭和制鋼所迎賓館舊址、井井寮舊址等多處建築。鞍山鋼鐵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書寫著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無論是高爐、水塔、機械、設備或是廠房建築,都承載著近現代鞍山市乃至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記憶,是傳承發展歷史文化、促進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載體和寶貴資源。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是日本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鋼鐵資源、經濟侵略中國的重要實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活態保存的工業遺產群,同時也是類型最為豐富的工業遺產群,是當代中國鋼鐵工業的經典,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9年10月,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
  • 地理位置: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鐵西區
  • 所處時代:1920~1977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541-5-02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

歷史沿革

鞍山的近代工業始於民國五年(1916年)日中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的成立。民國七年(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鞍山制鐵所先後實施了“第一期建設計畫”和“擴建計畫”,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建成了1個選礦廠、3座高爐、5座焦爐。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昭和制鋼所成立標誌著鞍山工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1日,“滿鐵”株式會社昭和制鋼所正式成立。同年,弓長嶺鐵礦的開採經營權收歸昭和制鋼所。這一階段鞍山的近代工業發展迅猛,奠定了鞍山工業城市的格局,在全國範圍也是較為領先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3日,日本投降,滿鐵制鐵株式會社解體,蘇聯紅軍接收昭和制鋼所,並對鞍鋼的設備進行拆除。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日,國民黨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成立,除接收原昭和制鋼所以外,還接收了23家日偽工廠。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下半年,隨著國民黨在軍事上敗退,修復與生產計畫全部落空。這一階段鞍山地區的近代工業發展進入全面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
民國三十七(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到1952年為恢復階段。高速發展階段為1953~1960年,鞍鋼被列為全國發展國民經濟的首個五年計畫,並在蘇聯的援建下,產生了一大批重要生產設施。這一階段鞍鋼基本建成一個在主體設備上具有年產鋼740萬噸、生鐵675萬噸、鋼材500萬噸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的地位。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日本政府批准昭和制鋼所正式營業,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為當時辦公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25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到昭和制鋼所視察,曾親臨本社事務所辦公樓。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國民黨嫡系部隊第六軍占領鞍山,接管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更名為“大白樓”,成為機關辦公樓。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接“大白樓”。1949年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在“大白樓”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正式開工。1950年,鞍鋼根據工作需要,在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原三層樓的基礎上加蓋一層,現為四層。1986年4月30日,孟泰塑像落成揭幕式在鞍山鋼鐵廠“大白樓”前舉行。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昭和制鋼所迎賓館建設落成。1949年,鞍山鋼鐵廠開工時,多位國家領導人均在此居住過。1960年,作為鞍山市委常委會議場所。1986年,正式改為鞍山鋼鐵廠老乾辦,供老幹部活動使用。1986年、2000年,該館經過兩次大修。
民國九年(1920年),由“東京建築會社”建造井井寮,是日本職員宿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由國民黨軍隊接管。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鞍山解放,成為鞍山鋼鐵公司第一職工宿舍。1990年,成為移動通信產品市場。

建築格局

綜述
鞍山鋼鐵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書寫著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無論是高爐、水塔、機械、設備或是廠房建築,都承載著近現代鞍山市乃至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記憶,是傳承發展歷史文化、促進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載體和寶貴資源。由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舊址、昭和制鋼所迎賓館舊址、井井寮舊址、東山賓館建築群、燒結總廠二燒車間廠、昭和制鋼所研究所舊址、昭和制鋼所運輸系統辦公樓舊址、昭和制鋼所大病院舊址、鞍山滿鐵醫院、大型廠萬能生產線、老式石灰豎窯、北部備煤作業區門型吊車、401號電力機車、2300mm三輥勞特式軋機、建設者(XK51)機車車頭16處構成。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
鞍山鋼鐵廠工業遺產分布圖
鞍鋼工業遺產群可分為六大行業門類:工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水利設施、採礦設施、基礎設施、文教設施以及其它設施。其中以工業製造業和其它設施類的工業遺產最多,其占比共約65%。工業製造業主要為鋼鐵工業,行業中類多為鞍鋼相關工業廠房與設備。其它設施包括居住設施、配套設施、醫療設施以及衛生設施等,以居住設施最多,其行業中類又分為職工住宅、賓館、招待所,如井井寮舊址、台町住宅區、迎賓館舊址、東山賓館等。醫療衛生與福利設施也建設齊全。鞍鋼工業遺產群的行業構成豐富且科學。
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
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位於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廠區正門內約500米處。是日本侵華時期在鞍山建制鋼所時的辦公樓,當時稱“本社”,該樓現為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辦公樓,俗稱“大白樓”。
大白樓初建時為三層建築,現為地面四層建築。占地面積約為1900平方米,建築面積9327平方米。該樓外部現用黃釉磁磚置面,正中上方有“鞍鋼”兩字。該字是1959年朱德總司令視察鞍鋼時所寫,其上方標誌是由重軌截面和銑鐵組成的圖形,是鞍鋼產品的標誌符號,也是鞍鋼的標識和象徵。重軌截面是重工業的象徵,銑鐵好像兩隻翅膀,寓意著鞍鋼正在展翅騰飛。1986年4月30日,孟泰塑像落成揭幕式在大白樓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孟泰塑像題詞:“孟泰精神永放光芒”。王鶴壽、呂東為塑像揭幕,孫奇、陳秉權、戚元靖等發表講話,並發行孟泰紀念幣一枚,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
昭和制鋼所迎賓館
迎賓館舊址,位於鞍山市鐵東區迎賓街21號,用地面積1368.5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789.38平方米。該建築地面二層,地下一層,為磚混結構。該館建成後作為昭和制鋼所經理辦公及住宿的地方,也作為高級俱樂部使用。建國初期該館為中央領導人視察鞍鋼時的住所(李大璋等鞍鋼領導幹部每周在迎賓館上兩次課,學數理化,並由蘇聯專家講技術,講焦化、煉鐵、煉鋼等)。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作為鞍山市委常委會議場所。該建築是鞍鋼早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伴隨著鞍鋼的風雨發展,同時也是台町歷史文化街區重要的公共建築。
迎賓館建設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為日本人建設,平面為倒T字形,後又加建了西側兩棟二層樓與北側的兩棟一層房屋。第二個階段為建國初期,擴建了現存建築的東側上下二層部分,加建了東側的一層大廳與一層平面部分,1980年代,又加建了東側的一層建築,現為桌球室。第三個時期為近年的不當加建部分,均為一層房屋。
迎賓館受到早期的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在設計中運用的體塊咬合的手法,在立面造型上用不同的立面飾材進行了水平劃分。體現了現代的建築風格特點,但在室內又保留了和室的房間格局,是一次地域性與時代性融合的嘗試,反映了對日本地域性生活方式與西方建造技術結合的思考,是日本早期殖民時期,迎賓館類建築的典型代表。
建築不僅包括了早期的建造技術,對1950年代的建造技術也有所保留,如東側的一層大廳屋頂就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鋼結構屋頂結構,頂部還配有採光天窗,對研究當時的建築鋼結構體系有較大的價值。
井井寮舊址
井井寮位於鞍山市市中心五一路,由鞍山制鐵所委託“東京建築會社”建造,當時作為日本職員宿舍使用。
井井寮舊址是鞍山最早的一批建築的代表,占地面積3272平方米,地下一層,地面主體高三層。層高18.3米,通高(含煙囪)19.03米。其中第一層檐高2.86米,二層整檐高6.79米,三層整檐高9.86米。建築為磚木結構,牆承重結合局部木柱承重。頂部結構主體為人字形木屋頂,該建築平面呈等腰三角形,沿三角形用地周邊布置。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接近直角,設定成一座六邊形大廳,而各邊則為中央設內廊,兩側是房間的設計。中央圍合成內院,兩個底角的樓梯間設定成半圓形。建築主體地下一層,地面主體高三層,四層是位於坡屋頂內的閣樓。
井井寮舊址見證了鞍山鋼鐵廠被日本侵略者瘋狂掠奪與殘酷壓榨的屈辱苦難歷史。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證物,井井寮舊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隨著企業轉型升級,井井寮舊址已完成其成為職工宿舍的使命,但是作為歷史的物證,鞍鋼將其按照遺址進行保護,讓其發揮歷史研究價值和現實作用。

文物遺存

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中的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搬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收藏。
高爐由中日合辦的振興鐵礦無限公司於民國六年(1917年)開始興建,並按照日本風俗舉行了修建高爐的“地鎮祭”。民國八年(1919年)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誌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但是由於高爐設計不適合鞍山的原料條件,工人的操作技術也不熟練,致使鞍山制鐵所第一年只生產了生鐵31620噸,產品質量差、產量低、成本高,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並且在民國十年(1921年),1號高爐還發生了爐內爆炸,停爐進行整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對1號高爐的爐底結構進行了強化,恢復了正常生產。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
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侵華日軍隨即撤離鞍山,1號高爐就此停產。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國民黨領導的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公司制定了《第一期復工計畫書》,要求煉鐵廠首先修復1、2號高爐,但由於國民黨政府忙於發動反革命內戰,修復高爐的計畫實行得步履維艱。1949年6月,1號高爐最終恢復生產。
2005年8月,由於技術改造與廠區調整,1號高爐熄火停爐並開始拆除。2005年10月14日,遷址並開始安裝第一塊熱風爐殼。2006年3月10日,完成了斜橋上料系統、熱風爐、爐框結構、下降管和除塵系統、洗滌系統共約2000噸結構件的安裝。

文物價值

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是日本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鋼鐵資源、經濟侵略中國的重要實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活態保存的工業遺產群,同時也是類型最為豐富的工業遺產群,是當代中國鋼鐵工業的經典,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